分享

银行理财销售的正确打开方式

 扫地僧一一 2021-06-19

现在大家谈起银行理财销售,主要讲的往往是理财净值化转型,即从银行从业者传统思路出发的分析。各行现在面临了同样的一些问题,如理财产品总数量过多、同一个投资经理管理产品数量过多、渠道对业绩总是不满意、业绩基准设置过高,难以实现等。传统思路,对上述问题,似乎办法不多。

如果换一种思路,用分析上市公司的方法来看,不把银行理财子公司当做一种特殊的存在,而用标准的商业分析思路去思考商业模式,我们认为,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银行理财和VC不同。理财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规模需求和对投资收益的诉求,都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它不走科技股浪潮之巅的爆发和迭代,也不走周期股的冰与火之歌;理财主要是消费股逻辑。消费股的三大属性是:品牌力、渠道力、产品力。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品牌,实际上并不好,而是比较差的。银行的优势是渠道,不是品牌。正因为此,很多银行的渠道,开始积极代销公募基金和他行理财。

提高品牌力,有几种做法:

1)花大价钱打广告、铺品牌。有的公募基金公司,一年在一个渠道打广告,就可以花掉1.2亿。我们以前在“基金公司是科技股还是消费股”的文章中,讨论过基金公司的这种商业策略。

目前,有些舍得掏钱的理财子,已经开始打广告。当然,广告的实际效果和产品力也有很大关系。

2)减少SKU数量,即理财产品数量。优秀的消费品公司,如可口可乐,往往走大单品路线。SKU多的公司,往往有着非常复杂的业务线,和极其复杂的公司政治;这些业务线盈利能力,往往堪忧。有的银行理财子,一个投资经理管理的产品,就可以多达72个;一共几千个产品,不可能卖得好。表面上,增加产品数量可以给相关人员创造“工作量”,显得他们很努力;新发产品可以增加规模;实际上,这样是饮鸩止渴,品牌建立会越来越难。

3)注重建立子品牌,如可口可乐有芬达、雪碧等品牌。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既可以把产品系列当子品牌,也可以把投资经理当子品牌。

目前大部分银行选择了把产品系列当子品牌。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突出平台,弱化个人”;但问题在于,同系列的市值法产品仅能保证在费率、条款上做到一致,而无法在实际表现上做到一致。如果要实际表现上做到一致,就必须所有产品“听领导的”。问题是,投资,没有人是神,没有人能每次都正确,持续超越市场;银行的客观情况,领导往往不是投资专业出身,无法提供神准的市场预判。

   如果把投资经理作为子品牌,则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同一个人管理的产品,业绩和体验上基本能做到一致;基金公司也是用基金经理作为子品牌,例如易方达的张坤和萧楠,中欧的周蔚文和周应波。很多银行不愿意这么做,是觉得要强调“平台”,强调“领导”;但是,这样做,蛋糕就根本做不大。这种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符。

   渠道力,主要是在银行的个金和私银部门。虽然受到互联网券商冲击很大,他们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然,理财子不能光依赖本行渠道;很多银行,代销他行理财,除了因为产品优秀外,也是对于本行理财子渠道支持工作不满的一种表现。

   提升渠道力,也要从现代消费品公司,学习服务客户。苹果公司的用户体验极佳;做银行理财,也得注重客户体验。这意味着在产品->营销->投资的整条产业链上,都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申购、持有、赎回体验,充分注重合规;意味着产品没有不合理的条款,app操作流畅,降低一线理财经理被客户投诉的概率;意味着对客户诚实守信,负责任、有担当,不自食其言,不自背其事;意味着彻底抛弃“割韭菜”思维,不是为了短期扩充管理规模来卖产品,而是为了让理财产品成为客户家庭资产配置的有机一环,同时让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加,双赢。

   提高产品力,主要得依靠提升投研能力。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银行的文化和激励机制,无法有效招聘和留住顶尖的投研人才。

   银行文化,等级制度深入人心;管理往往接近简单粗暴的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投资需要知识工作者,他们无法忍受这种环境。这方面的改变,需要坚定的股东支持,和“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心。

   激励机制上,一方面需要股东坚定投入;另一方面,并不是待遇较差的基金公司就一定做不好的。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待遇长期行业中下游,仍然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基金经理。当然,待遇不佳,肯定会有大佬跳槽去待遇好的基金公司;但是这种公司,又会出现不错的新人来接基金。据我们观察,这样的公司往往有几个共性:

   1)思想自由,基金经理各有各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搞“听领导的”。

   2)大家真心热爱做投资、做研究。投研团队扁平化,考核公式化,公开透明。“办公室政治”、“嫡系”,没有生存空间。

   3)虽然暂时待遇不佳,但是有强烈的待遇改善预期。例如某公司的总经理,当股东又想搞“承诺待遇不兑现”的时候,拍桌子,威胁辞职。

   符合上述三条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望提升投研能力,建立坚实的产品力。

   综上,银行理财子公司若想破局,想解决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就要向谷歌学知识工作者管理、向苹果学用户体验、向可口可乐学大单品营销;以“银行特色”为由,沉溺在落后的思维里,只会被时代淘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