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谎言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6-20

父亲的谎言

李广生

今天是父亲节,又是个西方的节日。他们也真够折腾的,不仅设立了母亲节,还整出一个父亲节。矫情!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之于子女,子女之于父母,乃天伦也;养育也好,孝敬也罢,都是天道,自然之理。养不教,则为父之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之不孝,则禽兽不如。何必费劲扒拉鼓捣出一个节,岂不是矫揉造作?刚过去不久的母亲节和今天的父亲节,更多的人谈论的是孝——我们这个民族讲述了几千年的话题。

孝,简简单单一个字,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他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王侯将相,平头百姓,都要恪守。往小了说,孝是修身齐家之礼,往大了说,孝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孝治国,历史上不止出现一朝一代;以孝而出人头地或青史留名者,更是不计其数。

何为孝?民间有很多说法,最典型的当属孝心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也就是说,对父母有份孝心就行了,不必太在乎实际行动。这固然降低了孝的门槛,无贵无贱,均可行孝,但也为一些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心理安慰,以孝心为借口而逃避孝行。凡事有利则有弊。

官方的解释更加丰富一些,最经典的来自孔子。他多次谈到孝,明确给出两条定义。

一,孝即为敬。《论语.为政》中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只供养父母而不是心存敬意,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敬为孝的核心,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养才是最大问题。

二,孝即为顺。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无违可以通俗的解释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更改父母立下的规矩。“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思很明确:做儿女的,该说的一定要说,听不听则是父母的事情,自己不能有什么怨气。“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不仅要顺从父母的意愿,而且要继承他们的志向、遵守他们定下的规矩,才是真正的孝。孝敬和孝顺是我们对孝的两条重要标准。

但是,为什么既要敬又要顺呢,孝的合理性何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又创造出一个恩的概念。父母生你养你,则有恩于你,你要报恩,所以要尽孝。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沿用这一逻辑,视之为天理,所以对父母常用“恩重如山”这个词,对不孝子女常用“忘恩负义”这个词。由恩而至孝,由孝又衍生出敬和顺,由家而至国,由父子而至君臣,我们的文化构成这样一个稳固的体系,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对此有详细论述,他提出的以亲情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至今依然存在。

说实话,我对父母的情感,却没有孝那么复杂。彼此的相互需要和依恋吧,想了半天,我才想到这个词,但还是觉得没有表达清楚。他们需要我,就像我当初需要他们一样——就这么简单。依恋是一种神秘的感觉,真的难以言说。课堂和老家都是我依恋的地方。课堂上我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老家里我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也许这就是依恋的原因吧。

父亲是公认的老实人,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说他忠厚的。但我知道,他也说谎。小时候,交通不便,也没有双休日,他大概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给我带一种名叫“肉干”的食物,用牛皮纸包着,油光光的,软糯可口,肉味十足。我非常喜欢,四处跟小伙伴吹嘘长大了才知道,“肉干是他自己起的名字,其实就是猪肺,最便宜的熟食他骗了我好多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工资低的可怜,我想辞职,跟他要钱,做点小买卖。他说没有,所有的钱都供我读书了,让我先干几年,攒够了钱再“下海”。后来才知道,他有钱,就是不给我。现在想想,他是耽误一位“大老板”还是成就了一个“老教研”呢?还是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单位门口有一个蛋糕店,生日蛋糕很有名。我许诺他生日那天带回一个蛋糕,为他庆祝生日。说完就忘到脑后,天天东奔西跑,家都不回。生日过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忽然想起这事,就问他:“那天您是不是等我的蛋糕了?”他又说谎了,说没有。母亲告诉我:“你爸等了你一天,一口饭没吃,就等着吃蛋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