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的形态有哪些[第2页]

 梦想童年594 2021-06-20

  法德宣言

  法国达拉第政府与法西斯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宣言。1938年12月6日在巴黎签署。宣言声称两国将保持“和平与善邻关系”,承认“两国之间目前的疆界乃是确定的疆界”,并保证今后双方就一切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它受《英德宣言》影响而签订。1940年5月,德国背弃宣言入侵法国。

  英国1926年大罢工

  英国最大的全国总罢工。1926年5月4日,英国矿工为反对削减工资举行罢工,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先后参加罢工者达600万人。斗争很快转为政治罢工,使全国的经济生活陷于瘫痪。但是领导罢工的全国职工大会总理事会,在被迫宣布总罢工的同时,又和政府妥协,宣布5月12日停止罢工。但矿工坚持至12月。

  英国工党

  英国两大政党之一。1900年以“劳工代表委员会”名义成立。1906年改称现名。成员大部分是集体党员,如职工会等。该党为英国工人贵族所控制,以费边社会主义理论为政策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4年在大选中获胜,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内阁,麦克唐纳为首相。此后取代自由党地位,长期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少数派运动

  英国职工大会中反对右翼领导者妥协政策而建立的组织。1924年在伦敦成立。1926年,成员达100万人左右,是1926年大罢工的核心力量。曾参加赤色工会国际。30年代初,停止活动。

  有田—克菜琪协定

  也叫《英日初步协定》。英国牺牲中国与日本妥协的协定。1939年7月23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与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签订,故名。日本借口中国天津英租界一汉奸被刺(1939年4月),要挟英国缔结此约。主要内容为:英国承认日本在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时,日军有权“铲除任何妨碍日军或有利于敌人之行为与因素;”英国在华官吏与侨民,皆不得阻挠日军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该协定是慕尼黑政策在远东的继续。

  红色星期五

  英国工人的一次罢工事件,1926年总罢工的先声。20世纪20年代英国工商业衰落,失业人口剧增,政局动荡。1925年英国煤炭工业受德国煤炭工业竞争的影响发生危机。煤业资本家决定降低矿工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并以同盟歇业相威胁。7月31日(星期五),煤矿、运输和铁路工人的“三角联盟”举行罢工,进行反击。由于鲍尔温政府尚未作好镇压的准备,决定拨给矿主一笔补助金,以便在9个月内照发工资,使冲突延缓下去。英国工人遂称7月31日这天为“红色星期五”。

  工贼宪章

  英国保守党政府在20年代颁布的一项法令。1926年英国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保守党政府继续向工人进攻。于1927年7月通过《关于工业争议和职工会法》,规定:禁止举行总罢工、公务员罢工和组织罢工纠察队等。工人把该法叫做“工贼宪章”。

  梅伊报告书

  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英国的财政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对付经济危机的报告书。1931年,英国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政府成立了以财政专家梅伊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授权其调查国内经济状况,提出解决办法。是年夏季,委员会提出报告书,建议实行更果断的节约措施,削减社会保险支出,降低失业工人补助金,增加间接税等。该报告书发表后,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工党内部的分歧。

  国民联合内阁

  英国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成立的一届内阁。1931年夏,梅伊报告书发表后,不仅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而且导致工党内部的严重分歧。以麦克唐纳为首的工党极右翼坚决主张接受梅伊的方案;其他一些工党大臣在工人组织的压力下,反对梅伊方案。结果造成政府危机。麦克唐纳集团于8月23日辞职,与保守党人和自由党人组织了“国民联合内阁”结束政府危机,为此,工党将麦克唐纳等人开除出党。

  威斯敏斯特法案

  英国国会1931年制定的英联邦宪章。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及纽芬兰与联合王国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不受国家法律约束,未经主权国请求或同意,帝国议会对主权国无立法权;主权国外交自主,除纽芬兰外,在国际联盟内有自己独立的外交使团。

  英国法西斯联盟

  英国的一个法西斯组织。1932年秋,原工党领导人之一摩斯莱在一些倾向法西斯主义的垄断资本家支持下建立该组织,反对民主制度,镇压工人运动。1934年6月7日在伦敦的奥森比亚大厅发生摩斯莱的法西斯党徒殴打群众事件。由于英国工人阶级对法西斯的坚决斗争和民主传统的深厚,法西斯势力在英国未得到发展。

  印度政府法

  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一个法令。1935年8月2日在印度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的强大压力下通过该法令。主要内容:规定缅甸、亚丁和印度分离;将印度划为11个省,分别任命总督和选举省政府共同管理等。这是英国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殖民措施。

  霍尔一赖伐尔协定

  1935年12月9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法国总理赖伐尔在巴黎秘密签订的协定。主要内容:建议埃塞俄比亚把奥加登省全部、提格雷和哈拉尔两省东部“让给”意大利,以此换取意属南厄立特里亚的一条狭长地带及其通往阿萨布的出海口;埃应同意聘用意大利顾问,并向意提供特别经济权利。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是对埃塞俄比亚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和对意大利侵略者的纵容。消息走漏后,激起世界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霍尔和赖伐尔被迫先后辞职。

  英德海军协定

  全称《德国和英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换文》。1935年6月18日在伦敦签订,同日生效。主要内容:德国军舰的总吨位应永远保持在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以下;德国的潜水艇总吨位将保持在英国潜水艇总吨位的45%以下,如果德国要造超过这一比例的潜艇,应事先通知英国。该协定形式上对德国海军有所限制,实际上则使德国大肆扩充海军合法化,是英国对德国扩军备战的纵容。1939年4月28日,德国以英国和波兰实行“包围德国的新政策”为由,宣布废除该协定。

  英德宣言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希特勒与张伯伦发表的联合宣言。张伯伦起草,1938年9月30日公布于慕尼黑。宣言声称英德双方将《慕尼黑协定》和《英德海军协定》视为两国间永不再战的象征。双方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的一切其他问题。宣言是英德互不侵犯的约定。张伯伦由此宣称“我们一代享受和平的新世纪已经到来。”宣言掩盖了法西斯德国准备侵略战争的面目,表现了张伯伦政府实行的绥靖政策。次年3月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宣言名存实亡。

  坎贝尔案件

  英国在20年代围绕坎贝尔一案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坎贝尔系英共刊物《工人周报》的执行编辑,于1924年8月5日以煽动叛乱罪被捕。检查官因证据不足拒绝起诉,一周后此案被撤销。围绕这次事件,保守党同麦克唐纳工党政府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保守党指责工党大法官哈斯丁斯偏袒共产党,并对正在进行的英苏谈判施加压力。最终保守党联合自由党,利用该案件掀起反苏反共高潮,导致工党政府倒台。

  十四点纲领

  美国总统威尔逊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纲领。1917年11月苏俄公布《和平法令》。1918年1月8日为对抗《和平法令》,阻挠资本主义各国的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出该纲领,分致各国。主要内容:①公开订立和平条约;②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③取消国家间经济上的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各国军备裁减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⑤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⑥德军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⑦德军撤出比利时;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⑨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⑩奥匈各族自治;⑾重新调整巴尔干国家领土;⑿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非土耳其族自治,开放达达尼尔海峡;⒀重建有出海口的波兰;⒁建立国际联盟。“十四点纲领”对《凡尔赛和约》的订立起了一定作用。

  蓝辛一石井协定

  1917年11月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全权代表石井菊次郎间的外交换文。换文中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和两国重申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机会均等原则。它是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日本达成的妥协。

  萨柯一范齐蒂案

  美国政府打击工人运动的政治迫害案件。萨柯和范齐蒂为美籍意大利人,意大利侨民工人的领袖。1920年,当局以捏造的抢劫杀人罪将他们逮捕、审判。1927年判处死刑,引起世界舆论的谴责和抗议。但当局仍维持原判。同年8月22日,两人被处死。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处置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1923年12月以美国芝加哥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专家委员会,由法、比、意、英、美五国代表组成,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拟定报告,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旨是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为: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稳定德国通货;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每年应支付额,由第一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规定清偿赔款的实际保证是关税、间接税、铁路收入和工业税收;为稳定德国币制,协约国先给德国贷款8亿金马克(合2亿美元),其中美国承担1.1亿美元。计划被双方接受。但后因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被“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

  协约国于1930年起实施的代替道威斯计划的德国赔款计划。因由美国代表杨格策划制订,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偿付赔款。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该计划内降低德国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每年少20%。总数为1,139亿503万马克,赔款期限为58年7个月,分两期支付。头36年7个月每年平均为20.5亿马克,后22年每年16.07—17.11亿马克。取消对德国经济的一切管制,便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恢复垄断资本势力。1931年德国停付赔款,1932年洛桑会议协约国同意停止索取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胡佛缓债令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向各有关国家政府提出的一项延期偿还各国间债务的建议。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特大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1年德国总统兴登堡提出延期支付赔款的要求,胡佛根据该要求向世界各主要债权国提出建议:各国间的债务、赔款延期一年偿还。该建议被各主要债权国接受,德国亦因此而实际取消了赔款。

  柯立芝繁荣

  美国在20年代柯立芝总统任内出现的经济繁荣,故名。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高涨,呈现繁荣景象。从1923—1929年,正是在柯立芝的总统任期内。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

  胡佛小屋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特大经济危机中美国出现的简陋的贫民住宅。在特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有成千上万失业工人和半失业工人被抛上街头,饥寒交迫,导致各城市贫民区的迅速扩展。失业工人用破铁皮、纸箱、木板等搭成栖身小屋。由于人民对胡佛内外政策的不满,便将这些简陋的住宅叫做“胡佛小屋”。

  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所实行的施政纲领。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任总统后,宣布实行反危机的政策,先后在1933—1941年间实施两期。主要立法制定在两期开始的两个“百日”之内。要旨是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简称“三R”。《全国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是最主要的两个立法。“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重建瓦解了的财政金融系统;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扩大国家投资,刺激私人投资;以通货膨胀刺激物价上涨;缩减耕地,销毁农产品,克服农业生产过剩;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人数,刺激社会购买力;给失业者和老弱病残幼提供救济;保障已抵押的地产和房产。外交方面,提出“睦邻政策”,正式承认苏联,对法西斯国家逐步采取强硬态度。“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资本家的近期利益受到一些限制和损害。反“新政”活动时起时伏。1935—1936年间许多重要立法被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后来国际局势紧张,国家重点转向扩军备战,“新政”渐近尾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结束。

  饥饿进军

  30年代特大经济危机中美国发生的一次退伍军人反政府斗争。1932年春夏间,开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运动。同年5月末,约2.5万退伍军人举行饥饿进军,从各地来到首都。要求政府发给早已许诺给他们的军饷差额。但退伍军人的这一正当要求被政府拒绝。胡佛政府甚至调动正规军队镇压这些退伍军人。

  美国军团

  美国的退伍军人组织。1919年9月根据国会的一项法案成立。基本成员是参加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该组织一贯反对共产主义、破坏工人运动,迫害进步力量。经费来自垄断资本家。总司令部设在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等安纳波里斯。“支团”和“分团”遍设美国各地。特别注意在青少年中活动,并有自己的童子军。

  华格纳法

  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一项有关工人权利的法案。1935年7月5日,罗斯福签署了由参议员华格纳提出并经国会通过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又称《华格纳法》。主要内容为:重申《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工人权利的内容;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和与资方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干涉或影响工人权利和干涉或支持工人组织及其活动为非法;规定罢工和纠察为工人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手段;设立全国劳工关系局(由6名企业家和6名工人组成)来执行此法。该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社会保障法

  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一项社会保险法案。1935年8月通过。该法规定建立工资劳动者、贫困老人、病残者的养老金制度,提供失业保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是向工人征收其工资1%的税款,向企业主征收其支出工资总额3%的税款。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该法案遭到企业主强烈反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

  临时中立法

  美国在30年代颁布的一项对外法令。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不断在埃塞俄比亚边界制造事端,战争迫在眉睫。美国奉行孤立主主义政策,为了不卷入欧洲争端,于同年8月31日由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中立法案,规定有效期为半年。故曰临时中立法。主要内容:禁止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美国船舶禁止运输任何战争物资去交战国;美国公民不得搭乘交战国船只旅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