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万全亭《桃花源感怀》

 江山携手 2021-06-20

图片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十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10)

诗有承接前人的题材、轶事、语意而善于“悉心立异”、“翻出新意”者,是为陆机所倡“袭故而弥新”之法。毕竟天地万事万物,前人均已一一吟过,好调子,好警句,好机杼,好境界,均被前人先手所用,倘不能变化出新,在立意上、语言上、见识上比前人高出一筹,就难有赚取时人眼球的优势。记得丙申岁读过中青年吟家万全亭先生(网名万卷破)一首《桃花源感怀》七绝诗,便觉得是“袭故弥新”之可贵典范,不妨拿来作个例子简要说说。

先看其诗:

逃秦曾此种桑麻,鸡犬声中绝世哗。

我欲浮舟武陵去,桃源今亦属官家。

这首诗作一看就有好多老面孔。什么“逃秦”啦、“种桑麻”啦、“鸡犬声”啦、“浮舟”啦、“武陵”啦,这些个词语及典故均出自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据陶渊明所记,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无意间闯入桃花源,见隐者“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为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惊奇。然此后便寻无所在。

自陶渊明此文及诗在世上流传之后,历代文人以桃花源为题撰写的诗词及文章,不计其数。但大体均沿着陶渊明隐逸的话题一再重复发挥。间或也有质疑(如清人李自郁的“旧梦荒唐说避秦,桃花辜负几千春”),或更正不合理之处者(如苏轼“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但能有“袭故弥新”者,不多也。就“隐逸”之话题发挥得出色的好句子,举如宋人梅尧臣的“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元人耶律铸的“一片兰台风外月,不知元属避秦人”、明人施闰章的“凭君传语武陵客,笑杀桃源洞里人”、今人吴金水的“千秋一觉逃秦梦,直使世人迷到今”、陈振家的“到底舔唇聊解渴,劫尘至处复生秦”,等等,这些比较精彩的诗句,也都没有跨越陶渊明扎立的藩篱。

那么,当读到万卷破这首七绝时便觉眼前一亮,突破口被找到了。也许只是不经意之间,但好诗就这么出炉了。

到底好在哪里?桃花源,作为一处世外隐逸胜境,它是中国文人企望摆脱思想钳制和政治束缚的一个追求自由之美梦。吴金水的“千秋一觉逃秦梦”及陈振家的“劫尘至处复生秦”大体已摸索到突破口的边缘,而万全亭的一句“桃源今亦属官家”,就在突破口兀地把球踢到历史的深渊处。

最妙的是“桃源今亦属官家”这一句,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是愤青版:先前可以逃逸的地方如今再也没有了。诗人想仿效古人,“浮舟”逃进武陵津,可是到了桃花源才发现,那里如今也是“官家”实行有效管辖的地方,户籍登记和实名制分毫不差。既然如此,又何须逃逸!知识分子的最后一块意淫之领地就这么给时代铲除了。另一种是开心版:与世隔离的荒僻地如今也沐浴“官家”的恩惠进入全球化现代化的行列。诗人听到这样的传闻异常兴奋,决定马上“浮舟”去桃花源看一看。看看那些原来因“逃秦”避难而与世隔绝的遗民,如今如何享受信息化时代的幸福生活。

看来,这诗的妙处是颠覆了桃花源“千年美梦”的精神归宿。爱与恨,就这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恨的缘由是“劫尘至处复生秦”,秦制的无所不在让今人无处可逃。爱的道理是“桃花此日沐春风”,阳光照到的地方、雨露滋润的地方,花草长得繁茂与粗壮。

诗里有“我”是诗有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的情感、“我”的思想倾向可以藏得很深很隐蔽。就万卷破这首《桃花源感怀》来说,“我欲浮舟武陵去,桃源今亦属官家”也可看成倒装句,因为“桃源今亦属官家”,所以乃促成“我欲浮舟武陵去”。这个倒装句式的存在让这

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当然,这只是一种狡辩而已,相信诗人掷出的应该是匕首而非媚眼。

推荐可读理由:诗的创作,不蹈袭前人的一言一语、一情一意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意象的袭用、典故的运用、警句的化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特色和重要技巧,但贵在独出新意,须有“袭故弥新”的效果。万全亭先生此作于“桃花源”归隐含义的演绎变化中虚晃一枪,却让絮絮不休的陈旧话题瞬间灰飞烟灭,其感慨之深,宜人酌味,信可传世也。

图片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