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的六种行为“效应”

 精进的炮哥 2021-06-20

拖延有六种行为效应,分别是:超限效应、等待效应、杜利奥效应、鸵鸟效应、视网膜效应和最后通牒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名字似乎很陌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超限效应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对轮番轰炸的广告会产生抵触和厌恶的心理,对家人不厌其烦地唠叨感到烦躁,对领导的一再提醒和告诫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

事实上,超限效应反映的是一个的问题,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一个限度,就会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举例来说,工作中,明明没有偷懒,忙东忙西,一点空闲都没有,却拖延下一大堆工作,结果没有完成计划,达成目标。

从工作效率角度来看,超限部分的工作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汗水等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不能从这种方式中摆脱出来,就会出现工作越忙越不出成果的现象。超限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抵触和对抗的心理,最后导致拖延现象的发生。为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就要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努力和付出,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等待效应是指因为对某件事的等待而产生焦急、烦躁等心理现象。等待现象在现代社会很常见,等待买票,等待坐车,等待吃饭,等待理发,等待下班…… 等待很容易让人内心躁动,并进而陷入一种行动迟缓、思维懒惰的精神状态。举个例子,去银行办事,拿了号等待被叫号,在此期间绝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做些什么,或者根本无法安心下来做什么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担心自己一不留神会错过被叫号。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等待中煎熬,而时间也就在这种煎熬中流逝。被拖延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了。

杜利奥效应是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发现的。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心态差异往往造成了结果的巨大差异。他从这种现象中总结出了杜利奥效应杜利奥效应指如果失去了好的精神状态,一切都将处在不佳的状态中。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热情、积极的心态,这样才会让我们对工作、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拖延。如果做事没有好心态,没有热情,就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这种情况必然会产生拖延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拖延的坏习惯。

鸵鸟效应来源于鸵鸟独特的逃避行为。鸵鸟在遇到危险、认为自己跑不掉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头插进沙子里,以为这样就安全了。鸵鸟效应反映的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选择逃避的心态和行为。殊不知,很多时候,越是不敢面对问题,就越不利于解决问题,最后导致拖延,甚至招致失败。诸如我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它太难了,还是让别人来做吧”“看着这么复杂、还有这么高的要求,我害怕,我拒绝等皆是这种效应的反映。

视网膜效应指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或某项特质时,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具有这件东西或者某项特质,并且更容易吸引那些和我们拥有同一特质的人,进而预期成为朋友,建立起特定的小圈子。说得直白些,视网膜效应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表现。如果你悲观厌世,做事喜欢拖拖拉拉,那么你就会注意别人是否与你一样,并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吸引那些与你有同一特质的人。久而久之,你的这种特质会得到加强。反之,亦是如此。

最后通牒效应指明明可以提前完成任务,却偏偏要在最后期限到达之时,才去努力完成。从心理学上看,这种效应反映的就是纯粹的拖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最后通牒效应十分常见。比如,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有了畏难情绪。因为惧怕困难,所以迟迟不开始工作,即使开始了工作,做事也畏畏缩缩,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期限,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匆匆忙忙完成,应付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