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书如海 2021-06-21

这是我学书近40年来的深切感悟,

欢迎大家关注、赏读、点评!

《书法十大关系》

文/胡有德

余习书三十余载,寒来暑往,笔耕不辍。虽未成大学,却也有所感悟。现录之,以见教于同道、方家。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一)写字与练字

写字与练字,二者都是用笔写,然效果大不一样。

写字乃信手而为,率性而为,无拘无束,信马由缰。在写字的过程中,一些与生俱来的、固有的不良习惯也展露无遗。

练字则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写,力图改变先天和后天在书写过程中生成的不良习惯,以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科学的书写方法。

有的人练字不甚得法,习书多年,而收效甚微,原来他(她)不是在“练”,是在“写”。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二)临帖与创作

任何人习书都要有个临帖的过程,而且要临帖不止,不得间断。临帖,要贯穿习书的全过程。

临帖要临名家、名碑、名帖,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家书写名碑名帖的技巧、方法和本质规律的过程,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尽快地把前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

无论是“面临”还是“背临”,都要尽量发掘所临碑帖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手法。

创作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喧泻在宣纸上。

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

只展现临帖中所形成的笔法,这不叫创作;完全抛开通过临帖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现,这也不是创作。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三)天分与勤奋

书法是一门天分很高的艺术,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有的人先天手性好,会写字,其祖父、父亲擅长书法,他也从其祖父、父亲。

天分高的人练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悟出书法的真谛,书写起来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而天分不高的人练字,往往很难得书法真道,纵然努力,若不得法,也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倍功半。

天分不高的人若非常勤奋,虽不说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是可以把字写好;而且随着用功的加深,对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天分”也会越来越高。

天分高的人而不勤奋,那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天分也在慢慢地减低和削弱。

只有将天分与勤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就一代书法大家。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四)苦练与巧练

书法是要练的,读帖、临帖就是很好的“练”。

练书法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没有方法的练是信笔涂鸦,不叫练。

有的人练字可谓勤矣,坚持天天练,每天写几百上千字,一年下来耗费了不知多少刀宣纸多少瓶墨水,写坏了不知多少支毛笔,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寒暑不易,可将自己的字前后对照一下,收效不大。

有的人并未经常临池,只是兴致一来,就提笔练字,虽时断时续,然进步颇快。

这就是练字中“巧 ”的问题。

巧练就是要针对自己的特点去练,在动手动笔的时候也要用心用脑,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总结,并从中找到本质规律。将书法规律性的东西化为己有,使之成为自己的书写“习惯”。

巧练就是理解地去练,苦练就是机械地呆板地教条地去练。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五)笔力与压力

书法上有力透纸背一说,说明书法的线条劲健,骨筋有力,给人以穿透纸背的感觉。

有的人对笔力不甚了了,认为书写时用力大,笔力就大就强。于是我们就经常看到有的人书写时摩拳擦掌,赤膊上阵,有一种大干一场的架势。下笔时,使劲将手中的笔压住纸,似乎用力越大,笔力越劲。

若如此,腰圆膀粗者和武术、拳击运动员的书法就最有笔力了,别说什么力透纸背,力破宣纸我看也是小菜一碟。

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笔力是指书写中线条的力度,线条的力度是通过运笔的技巧显现出来的。

有的人信笔自如,看似随意,而线条遒劲;有的人使劲用力,可线条柔弱。

书法线条的力度与捉用力的大小不成正比。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六)传统与现代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传统的碑帖精彩纷呈,经典佳作不胜枚举。

学书法就要从传统中来,师传统、师造化,历史上任何一个书法大家,都有一个先浸淫传统,然后再紧跟时代、张扬个性的过程。

强调传统,就是强调基本功,传统的东西愈多,基本功就愈扎实。

就像砌房子一样,基石牢固,再在上面雕梁画栋,就给人以稳健、耐看的感觉;基石若不牢固,雕得再好,画得再好,也给人摇摇欲坠的视象。

有的人忽视传统,甚至抛开传统而信手涂鸦,把他们古怪的随手的笔法视为现代,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行为。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七)继承与创新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练的过程,练的过程就是继承,继承古代大家的好的东西,然后为我所用,并在创作中充分展示。

继承和创新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继承才有创新。继承得充分,创新也就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动力。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就会墨守陈规,缺乏朝气,也就没有生命力。离开继承谈创新,创新也就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是空中楼阁。

有的人练不了几天字就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创而不新,是与书法的本质规律相违背的,也不可能得到业界和社会的认可。只有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才能够由量变到质变。

就像人走路一样,还未走稳就想跑步,那注定是要摔跤的。摔坏了腿,恐怕以后连路也走不稳了。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八)笔迹与风格

笔迹就是一个人在书写时自然流露的笔法,也就是一个人的手性。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迹,全国13亿人,有13亿种笔迹,只不过有些人的笔迹相近、相同、相似罢了。

书法风格则是一个人在学书、习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书法本质规律又被大众认可的特性,这种特性吸纳了个人笔迹中的“长处”,更有练书过程中从历代大家中“拿来”的“长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它与学书者的艺术天资和勤学苦练有关,也与人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有关。

个人风格的形成一般在中年以后,甚至老年。中年以前,人的可塑性强,书写的风格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在求新求变中走向稳定和成熟。

我们常常听到某某说自己的书法颇具风格,他的理由是:他写的这种字其他人无法模仿。

这是个非常可笑的话题。

因为他正是把自己的笔迹看成风格了,而这种笔迹往往正是他拙劣的一面,正像一个丑女说她长得很有特色一样。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九)学养与书法

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学问,仅仅把书法看成是线条艺术是学不好书法的,更难以抓住书法的本质。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内涵。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书法本身而言,它也有让人钻研不透的东西,更何况书法与文字紧密相联,因而,它又是一门文字学。

自古至今,写得一手好字的可谓多矣,而真正成为书法大家、传承后代、流芳百世者可谓少矣。知识浅薄者只能谓之写字,沦为书匠,所写之字单薄、粗浅、媚俗,甚至拙劣。

而学养深厚者不仅用手用眼来写,更是用心用情来写,他们写字,是情感的喧泻和知识、才华、学养、品质的融合。

所谓功夫在书外,说的就是这一层意思,是书法中的至高境界。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十)书品与人品

练字有书品,为艺有艺品,做人有人品。

就书法本身而言,一幅作品的好坏,就要看这幅作品的格调、气韵。格调高,则书品高,谓之雅;格调不高,则书品不高,谓之俗。

书法是一个人知识、学问、性情、涵养、品质的综合体现,有的人字写得不错,但人品欠佳,那么他书法中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也能叫人觉察出其中的味道来。

品质好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叫人百看不厌,产生共鸣,书如其人,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我的学书感悟:《书法十大关系》

胡有德:别署胡逾,号卿岭居士、长沙怀素,新闻学硕士。1966年7月出生于湖南永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九歌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智库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