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此穴,轻松治疗尿频尿急与尿闭

 twotrees2007 2021-06-21

手针对排尿异常的临证体会

无锡朱振华医师,幼禀师传,及成一家,又提出了自己的手针治疗方案,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许多病证均颇多效验,尤其对排尿异常的治疗更为灵验。

现录验案2则,介绍如下。

例1

黄某,男,7岁,小学生。突发尿频3小时来诊。白天参加学校组织的秋游,晚饭后完成作业,9时许上床就寝,15分后要小便,尿毕上床10分左右又要排尿,如此平均10分钟即有尿意,并急于要小便。

除第1次小便外,以后每次排尿,尿量均较少,有时仅有点滴小便。遂于当晚零时左右带孩子来院急诊。

刻诊:除频有尿意外,无其它不适。查体:小腹无胀满,叩诊膀胱上界未及,否认尿道刺激征,尿检正常。考虑为神经性尿频。

取手针夜尿点(此穴在小指第1节横纹中点)以1寸毫针刺入0.2寸,略捻转。针入孩子即呼痛,不合作,其父亲强握其手,不使乱动,留针30分

留针期间,小孩未再要求小便,继续留针30分,患儿仍无尿意,遂行出针。

翌晨遇其父母,告知昨夜回家后能安定,未再要求小便。

例2

张某,女,72岁。因关节痛在当地就诊,医生态度粗暴,并谓其所患之病不可治愈,忧虑过激,突发小便不出,少腹急胀,欲小便不得出,全日无排尿。

遂在当地医院作保留导尿,并配合口服抗生素,数日病情未见好转,渐至大便难下,每日必用开塞露、麻仁丸之类方得暂通,如此辗转1月余来我院就诊。

刻诊:病人面容沮丧,烦躁,感情脆弱,面色无华,唇焦爪枯,足弱不能任地,呻吟卧床,时时太息,头昏头痛。随身携有尿袋,自诉一直没有自主排尿,请求以针灸之法通利小便。

时为严冬,于是施以手针治疗。此尿闭因情志而发,病人情绪亦不稳定,故其尿不通可能因于肝气之郁结,气郁则水道亦不能畅行,治拟舒肝开郁。

取穴:夜尿点、肝穴(此穴在无名指中节横纹中点,按之有压痛者)、胁肋点(穴在中指中节尺侧赤白肉际间),进针0.3-0.5寸,略事捻转,以求局部酸胀之感,留针1小时。

因当日已作导尿,针后并无尿意,翌日针治,仍未排尿,连针3次未效,于是改用中药疏肝理气治之。

半月间仍无起色,仍以针灸之法,此次要求停止导尿,待小腹膨急,再行针灸,取穴法同上,结果针后1小时即出现了自主排尿,病人大喜,此时告知患者病已痊愈,以作心理暗示,尔后再未出现尿闭,2天后,大便亦通畅。

  • 体会

①临床体会,朱氏手针治疗排尿异常确具较好的疗效,其中的夜尿点、三焦点(穴在中指第2节横纹中点)、膀胱点(穴在手掌尺侧赤白肉际中点)、心点(穴在掌面中指第1节横纹中点)、小天穴(穴在大小鱼际之间劳宫、腕骨中点)、少府(经穴)、手解溪(穴在手背,小指第1节骨尖中央)均为治疗排尿异常的常用穴位。

掌握此穴,轻松治疗尿频尿急与尿闭

对于神经性尿闭、神经性尿频、手术及产后尿闭、神经元膀胱、尿路感染等尿路疾病均有效

临床观察发现,手针对本病的治疗,疗效非常迅速,一般首次治疗即可获明显的疗效,如果针刺选穴准确,一般可在10-15分后,甚至更快产生疗效,尤其是对神经性的排尿异常,显效尤为迅速。

②手部组织致密,神经末梢丰富,痛感较强,不便于行针的补泻操作。再者朱氏手针方案穴位密布,穴穴间仅以分毫计,可谓“移分换穴”。因此取穴准确非常重要。

下针前,应先在手的相应穴点附近,寻找压痛点或有酸胀感的敏感点,然后指甲压之作十字标记,用酒精消毒后下针,入皮0.2-0.3寸,应尽量直刺,不可偏斜,否则难以出现应有的针感。

掌握此穴,轻松治疗尿频尿急与尿闭

手的各部位针感是不同的,指端为麻胀痛感,指腹胀麻,手心麻痛,手背酸胀,因穴所在,引出各自的针感,即为得气。

针当其穴,患者呼痛,略捻针可有酸胀之感,部分病人在指端指侧的穴位上,可出现针感向手腕的感传。留针时,局部多为跳动及紧束感。

若在反应点处下针未见明显针感,可退针至皮下,左右上下改变针向,向四周轻轻钻剔,必能有针感。行针气至即止,然后留针以观察症状的变化。

③手针在取穴原则上较强调穴位部位对应、穴位主治功能与病证辨证关系之间的统一性。

临床上只要正确选穴,并能准确取穴,即可针无不应。如夜尿点,又名肾穴,在穴位部位上与肾与膀胱相对应,善治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夜尿、尿频、尿闭是其特殊功能。

掌握此穴,轻松治疗尿频尿急与尿闭

如临床表现肾气不足或膀胱气化不利的排尿异常,由于在部位对应上、主治功能上及辨证脏腑上均存在着一致,故首选夜尿点。

另外,手针不仅是对证治疗,而且可以通过临床配穴,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朱老先生也强调,“不可拘泥于每个穴位的功效主治,临床上尤需结合整体辨证施治”。

就排尿异常而言,癃闭之证,或属于气郁,或因于湿热,或究之肾虚,属肝郁者,可配肝穴、胁肋;属实热,可酌配三焦点、膀胱点;属虚者可加少府、命门(穴在小指中节横纹中点)等,因证配合相应的穴位,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次髎穴长针深刺,可治疗痛经、便秘、腰肌劳损

次髎穴位于腰部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处。笔者在临床应用体会到用长针深刺,再配合灸法,常获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1.痛经

李某,女20岁,未婚,199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经期小腹疼痛,剧烈难忍,痛时连及腰部,伴恶心,四肢凉。经行不畅。经色红紫,夹少量血块。脉沉弦。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宫体稍小,急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使针感向前阴和少腹部传导,留针30min,取一段长约2cm左右艾条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经治疗后,腹痛大为缓解,四肢凉亦止。

以后按月经周期调治3个月,追访半年未复发。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本例患者为寒客胞宫,血络凝滞,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用次髎穴深刺再施灸,可起到温通经脉,祛瘀止痛作用,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习惯性便秘

马某,男,67岁,退休工人,1996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1年余。患者1年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每3~4日大便1次。

服用通便灵或清宁丸药,大便还能通畅,停药则便秘依旧,腰脊发冷,疲惫乏力,喜热怕冷,舌淡,脉沉细。

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取平补平泻法,留针约30min左右,出针后用中等个艾炷施灸,每次5壮,隔日治疗1次

经针灸治疗8次,大便已能每日1解,只是粪便仍先硬后溏,又经过10余次治疗,大便已完全正常。

本例便秘为患者年老体弱,真阳虚损,阴气内生,留结肠胃,津液不行,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开窍于二阴。

次髎穴针后加灸,可温散寒,故效如桴鼓。

3.腰肌劳损

陈某,男,46岁,工人,1997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腰痛2日,连及臀及大腿部,患者1年前腰部曾扭伤过,这次由于搬抬重物劳累过度而突然发作,腰部僵硬,转侧困难。

查:腰4、5椎两侧有压痛点,取次髎穴(双)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min,隔10min左右,再施行1次手法,出针后再拔火罐,留15min

起罐后腰痛大为减轻,腰部已无僵硬感,转侧亦较前自如。上法治疗2次,遂告愈。

腰肌劳损为伤科常见疾病。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次髎穴为足太阳经穴又邻近腰部,取之意在疏通太阳经气,活血祛瘀,所以收效迅速。

扬州名医朱复林针法特点

朱复林,江苏扬州人,早年从戎于新四军将领邓子恢部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北人民医院中医门诊部主任、针灸科主任、扬州地区专员行政公署保健医师。笔者于1965年12月有幸赴广陵(扬州市别称)毕业实习,师承朱老师,现将朱老针法特点整理挖掘,意以发扬提高。

朱复林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具体来说,他的主要针刺手法学术特点是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天、人、地,地、人、天)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指九阳数六阴数),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风格。

1 独特的进针法

传统进针法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而朱老进针法的独特在于除切指力量均匀外,还采用蜻蜓点水的虚拟动作,似触非触患者体表皮肤,刺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中指贴着针身,然后将针尖轻轻接触皮肤,当针身保持垂直后,运用手指腕臂肘之力快速将针压进穴位的一定深度。另外出针采用鱼吞钩后的沉浮动作,具体操作是右手轻捏针柄作虚拟式下按状,随即瞬间上提出针。

2 巧妙的运气针法

我国的针灸学术从古代起就形成了若干学派。其中的针法方面,主要有两大家,一是补泻学派。这个学派主要是从病人的总体情况和预定针后效应与冷热针感诸因素来定位是补或泻。另为感应(得气)学派,主要是探究针下之气之控制和协调,以求气至病所。本文认为它们之间既是唇齿相依又有不少交叉之处。其实运气针法是《针灸大成》留、运、提、中四气针法中广为应用的一种。

其术式是针入行六阴数慢按紧提6次得气,扳倒针头朝向病所令病人吸气5口,使气至病所达到针刺感应感传的作用。要领:先提插以泻外邪后引气直捣病灶以除壅滞。临床应用治疼痛。

传统的运气法即运气针法,是在《金针赋》“进气法”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手法,始见于《针灸大成》。其法与进气法相似,也是补泻手法与行气法之结合,只是在穴位中行提插法,并配合针尖方向吸气以调节针刺感应感传走向,促使气至病所的方法。有人将进气法与运气法合并,统称为运气法,是因为两者在针法、效应、临床应用上有许多共同点。

朱老巧妙的运气针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进针后捻转的幅度由小渐大(以90~360度为限),持针的压力由轻渐重。如需加强感应,配提插法,随机调整切指压力。针下气至是运气针法的开始。此时切指宜保持一定的压力。如继续将针沿一方向捻转(即大拇指向前推或后收),务使感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这样就能产生不同方向的针刺感应传导。针刺尺泽穴治疗胸痛,往往是针刺感应顺经向指端传导;若将针稍向后收,令前行之经气回复,然后继续向后捻转,往往可产生针感逆经向胸胁传导。运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前推与后收。要领是刺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推;反之为后收。前推之时,经气往往能向下运行;后收之时,经气往往能向上运行(其实无论是前推或后收皆属针法中的捻转范畴)。

朱老认为运气针法(简称运针法或运气法)是在针刺得气(感应)的基础上,继续引导经气至病所,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而获得疗效和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法。“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之说,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外,更重要的是贵在经气直达病所,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3 一步到位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乃复式手法中最重要的内容和代表。最早见于泉石心所著的《金针赋》,被徐凤《针灸大全》最先载入。往上追溯,这种凉热手法在《内经》中就有所论及。金元之际的窦汉卿说“运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实践证明,这两种针法是可以重复而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烧山火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种补法,有时可配合捻转补法,甚至呼吸组合而成。临床应用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手法除上述四种泻法,有时配合捻转泻法,甚至呼吸组合而成。临床应用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朱老施行以上两法特别强调注意要点:穴位要肌丰,强度要适中,凉热不强求,得气易成功。朱老手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往往不利用呼吸和九六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欲掌握一步到位,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地步,极需全神贯注反复操作,倒针朝病推气(向前)引气(外出),停针调气向下(上)刮针,候吸(呼)气出针徐(疾)按(不按)针孔,谙熟诸多要领,缩合四种补(泻)法及捻转法于一步到位之中。

百会穴证治机理浅探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本文试就百会穴的生理特点、证治范围、作用机理作一探讨。

1 生理特点

穴居巅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巅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百脉之会,贯达周身:据《针灸甲乙经》记载,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在《针灸聚英》中作“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而《类经图翼》则云:“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此外,《会元针灸学》说:“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虽各文著述不一,但足以说明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证治范围

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如《杂病穴法歌》云:“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功昭昭”;《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现代常与风府、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配伍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以及颅脑外伤、中风后遗症等。

祛风止痛:治头风头痛、眩晕等证。如《胜玉歌》云:“头痛眩晕百会好”;《针灸大成》云:“百会、后顶、合谷,治头风顶痛”等。由于百会所在部位为风邪易袭之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且又与足厥阴肝经相通,因此,无论外风袭络,还是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头痛头晕,取用百会,均可达疏风通络、平肝潜阳之效。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如《针灸资生经》云:“百会、神道、天井、液门,治惊悸”;《针灸大成》云:“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等。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又“心主神志”,“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交会穴,并通过足太阳经上的背俞穴而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故能安五脏、定神志。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如《席弘赋》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尾骶”;《灵光赋》云:“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等。因百会位于人身最高点,为数经脉气共注之处,故能益气升阳举陷。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如《类经图翼》治癫狂,取百会、人中等穴;《针灸大成》记载:“凡患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灸风池、百会”等。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3 现代研究

对中风患者的影响: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等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1]。刺激百会、前顶、四神聪等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使半暗区神经细胞复活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使脑皮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代偿功能得到加强,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过程、异常的诱发电位均得到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2]。

对头痛患者的影响:以太阳、百会、风府、风池等穴为主,治疗风寒型、肝火型、瘀血型头痛。结果表明,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3]。

对遗尿患者的影响:针刺百会可使神经系统兴奋,增强大脑旁中央小叶排尿中枢的功能[4],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对阳虚病人血浆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以复式补泻手法针刺百会穴,可使阳虚病人血浆中cAMP/cGMP发生相应的改变而趋于正常值。如果把cAMP作为阳,把cGMP作为阴,那么这种影响反映了针刺补泻百会穴具有调衡阴阳[5]、益气升提的作用。

4 结  语

百会为督脉经穴,因其所处部位独特,经络联系广泛,故而有其特殊的功能效用。不仅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一些功能低下的组织器官病症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掌握百会穴的治疗特点,在临床上就能够灵活应用。正如《针灸大成》所说:“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