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匡兴洪|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安礼德 2021-06-21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Every Body Reading 2018年10月08日

图文编辑|安礼德

在手机和互联网出现以前,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邮件“慢时代”。

人们对这句诗并不陌生,并且耳熟能详:“一骑红尘妃子笑”是唐玄宗的荔枝快递。在中国古代,大多是官兵骑马匹送书信和物件,直到近代,中国的驿道系统一直是官办官用。曾经的唐玄宗为博得贵妃一笑,千里送荔枝,毫无疑问便是中国驿道的开端。

从唐玄宗开始,那时的民间书信,只能想尽各种办法捎送,但信件丢失、地址有误等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得以很好解决。因此古人盼望鱼雁也能传书,因而便留下“寄书长不达,家书到隔年”的无限感叹。

清末至民国期间,新式邮局出现,家书开始邮政寄送,但邮政网点十分有限,民间书信依然不能得以很好的投递接收。那时候的中国不是人人都能识字、写字,但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大多数是文盲,且读书人较少,所以出现了一大批“代写书信”的先生专门为百姓撰写家书,适当收取报酬。有的还靠此为生,养家度日。

解放后,共和国的领袖们确立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理念,民间通信千年之难才得以彻底解决。代写书信的先生也成为当时兴起的新职业。大街小巷,支起幌子,摆上笔墨,安上一张桌子,就算是开门营业了。

我们五0后、六0后的人,今天依然清晰地记得:书信成为当时最主流的的远程交流方式,一封封家书更是承载着亲人热切的关怀和问候。邮递员理所当然变成了那个时代备受瞩目的职业。

记得有这么一首在民间不胫而走的民谣:信在途中飞,不知何时归,你要收到信,赶快把信回。这首朴素而又浅显的民谣,见证着那个通讯发展的时代。邮递员会把来信送到收件人的家里、工作单位,甚至田间地头。他们十分敬业,且让人肃然起敬!那时候,等待家书的人们对邮递员格外亲切,每一个收到家书的人都倍加兴高采烈,让人感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年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邮政的信筒以及骑着二八自行车来往取信的邮递员,而今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这样的信筒已经罕见,只能在博物馆等地方回味当初的影子了。我们会永远温馨记得:一声“有信来了”,牵动多少惊喜;一句“此致敬礼”,收获多少爱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大学毕业分到正安二中。当时正坠入爱河,我暗恋上大学时的一位女生,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分配到海南的一个偏远乡镇中学,她对前途感到极为渺茫。我每周都给她写信,她也每周给我回信。我在信中经常鼓励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难是暂时的,你一定会看到明媚的春天!我曾经有感而发写过这么一首短诗,淋漓尽致的反映了当时那难以释怀的情景:

不知道

多少个缠绵而又诱人的黄昏

我都虔诚地期待着

邮差送来你崭新明亮的形象

有时候邮差捎给我的

是你那南方朦朦胧胧的雨季

于是在泪水打湿的无数个相思的日子里

我在把她不停地晾晒

有时候邮差送给我的

是你从南方密密的甘蔗林

抽出的长长的思念

于是当我孤寂地想你的时候

就坐在你写给我的信上

和那甜蜜蜜的话里

-----
-----

现在,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书信的交流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了,这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我们这些早就年过半百、走在花甲旅途的人会更加怀念这些温情的日子:周末,在自己的办公室,忙完手头的活路,然后铺上几张纸,用自己心爱的笔,心无旁骛给自己的至爱亲朋写信。倾注情感,饱含深意。

我们会永远铭记这一挥之不去的美好往事:穿着一身墨绿色制服,骑着墨绿色自行车,驮着墨绿色邮包;他的飒爽英姿,深深刻在一个纯真少年的记忆里。

收信的时刻多么快乐,远方的朋友慢慢讲述着自己的生活,分享所思所享,以及不能告诉大人的小秘密;写回信的时刻多么惬意,多么幸福,展开好看的信纸,小心地写上自己真诚的问候,当时落款日期甚至会详细到几分几秒。

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想到这首悦耳动听,穿透人心灵的歌曲《草原之夜》: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作者匡兴洪

匡兴洪,现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人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曾任绥阳县郑场中学校长和绥阳县儒溪中学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笔》和《学习的艺术》等书,还担纲编有《郑场中学校史》一书。现已发表文学作品千件以上。

人人文荟旨在为广大热爱写作和阅读的文友提供一个温馨、便捷、正能量的悦读、学习和交流平台。凡是具有一定文艺性、可读性、教育性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随笔等均可投稿。

如果喜欢此文请您高台贵手转发给更多人悦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