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天凉好个秋

 闲坐品茶 2021-06-21

1

几千年来,“文人”一直是酸腐、懦弱的代名词。辛弃疾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种偏见,早年的他以刀为笔,用气壮山河的豪情抒写了报国雪耻之志。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后迁都于临安,过上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忍受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散尽家财,招集了两千余人,在家乡四凤闸村竖起了抗金大旗。随后,辛弃疾带着他的队伍,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另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喜欢谈兵事,辛弃疾曾与他有过交往。辛弃疾投奔耿京后,说服义端也投奔了耿京。一天傍晚,义端偷走耿京的大印逃走了,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辛弃疾说:“请容我三日期限,若不把他抓住,再杀我不迟。”辛弃疾单枪匹马追赶并捕获了欲将军中虚实告诉金帅的义端,义端说“: 我知道你是一青兕,力能杀人,求你别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营报告, 耿京不仅谅解了他,而且对他更加信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跃马挥戈突袭了驻扎着几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以这样惊世骇俗的姿态横空出世,被万众瞩目,被苍生敬仰。他的壮举与历朝历代的那些武将比起来,毫不逊色;他的风采与古往今来的那些侠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

南归后,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仕途中,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的北伐热情,使他受到了南宋朝廷的冷落,受到了主和派的排挤。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这种称呼本身就带着偏见和蔑视。丞相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此后,南宋政府坚持宋朝立国以来猜忌武将的国策,猜忌“归正人”。南宋对“归正人”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大量“归正人”的不满,这种不满从宋孝宗执政开始发酵,到后来越发严重,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不仅彻底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为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辛弃疾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是“归正人”行列中的一个,他的仕途自然不会平顺,他的遭际当然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南归已八、九年了,做着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有谁能领会辛弃疾对流年如水,壮志成灰的痛惜之情?南宋的皇帝没有领会,主和派没有领会,或者皇帝和主和派都领会了,装着没有领会,于苟安之中继续纸醉金迷下去。

3

为了把醉生梦死的日子过得安稳,那些阿谀谄媚的权奸们把辛弃疾当成了攻击的靶子。辛弃疾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淳熙八年(1181年)春,辛弃疾开工兴建带湖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同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被弹劾,被赶出官场,带湖新居正好落成,他回到上饶,开始了闲居生活。

他的好友郑汝谐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这个名字触发了他的灵感,写出了几句嘲弄之语: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朝廷中那些随人俯仰、趋炎附势、不以国事为重的官僚们唯上命是从,极尽虚与委蛇之能事,攫取着一己之私利,欣然自得,了无愧色。他们唯唯诺诺,点头哈腰,把“是是是”、“对对对,”和“好、好好”挂在嘴边的形象让辛弃疾憎恨不已。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辛弃疾不屑于用圆滑对付圆滑,耻于用下贱对付下贱,对那些溜须奉迎之辈进行了此番讽刺和抨击。

公元1188年,四十八岁的辛弃疾与好友陈亮在瓢泉相见后,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追忆起当年抗金于沙场的生涯,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化作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梁启超读过这首词后,说词中“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4

乾道元年(1165),二十五岁的辛弃疾上奏《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三十岁的辛弃疾上书《九议》。因其主张与南宋皇帝的偏安心理相悖,和朝廷与金讲和的主张相逆,所以《美芹十论》和《九议》均未被采纳。闲居于家中,晚年的辛弃疾写下了《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用“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何等的愤懑?这是何等的悲怆?又是何等的苍凉?这些愤懑、悲怆和苍凉引发了后世太多太多慨叹。

闲居于带湖期间,常到博山游览,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愁绪无法排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写了一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风凉,吹老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吹瘦了“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秋风中,南宋的气数越来越短,面对破碎的万里江山,辛弃疾长叹了一声:“天凉好个秋”!这声长叹回荡在《宋词三百首》之中,回荡在史页之间,让《宋词三百首》和史页里飘飞着萧瑟之气。

5

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 做赋《九曲棹歌》, 朱熹曾为辛弃疾的斋室写了题词:“克己复礼,夙兴夜寐”。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病逝”,时年七十一岁。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去世六十八年后,也就是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几句话送给辛弃疾呢?

辛弃疾赢得了万世之名,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盛赞。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或许,这就是对铁血忠骨的辛弃疾的最好的褒扬,也是对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最好的抚慰!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长满青苔的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