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暑山庄:满清第二政治中心的衰落史

 时拾史事 2021-06-21
在许多王朝的历史上,除首都外,往往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政治中心。七世纪中期,每当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唐高宗便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东都洛阳,主要目的是“逃荒”、“觅食”,最严重的一次,因为过于匆忙,没有带够食物,竟然有随行人员饿死在半路上。北宋时期,除皇帝居住的东京开封府外,还有三个首都,分别是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靖康年间,徽、钦二帝亡国北狩,宋高宗就在南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延续大宋江山。元朝从忽必烈开始,每到夏历二三月份,就要率领大队人马离开大都,前往位于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上都,一住往往就是半年,几乎与大都的生活时间持平了,历史上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南坡之变就发生在那里,因为上都是第二政治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
满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到咸丰年间,如果要找个第二中心,毫无疑问,非承德避暑山庄莫属,这里见证了康乾时代的辉煌,也亲历了嘉道中衰以及咸丰年间的丧权辱国,是个非常有故事的地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是历史之谜,有人说是在雍和宫,也有人说是在避暑山庄,更有野史传闻,胤禛是在山庄喝了鹿血,临幸了宫女李金桂,生下了四子乾隆。弘历幼年时,曾在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读书学习,得到皇祖康熙指点,为日后君临天下奠定文化基础。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回归祖国,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了他,两人使用蒙语亲切交谈,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现在承德的普陀宗乘庙,还有关于东归英雄的纪念碑和纪念展。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前往避暑山庄求见乾隆皇帝,他提出种种要求,最终空手而回,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马戛尔尼认识到大清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这为四十多年后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攻打紫禁城,坐镇京师的曹振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有人劝他留下来,董诰却流着眼泪,恳请皇帝尽快返回京城,获悉两位重臣的反应后,有人写下了清朝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对联:“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带着后宫嫔妃,仓皇逃往避暑山庄,就在烟波致爽殿的桌子上批准了《北京条约》,导致中国损失大量领土,他和祖父一样驾崩在该殿的西暖阁。慈禧太后也是在避暑山庄和恭亲王密谋,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一网打尽,开始了长达四十八年的统治。
从山庄肇建到嘉庆驾崩,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皇帝屡屡临幸,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承德究竟有哪些迷人之处,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垂青?选择把山庄建在这里?
这还得从清朝初年的军队状况谈起,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康熙皇帝发现清廷过去引以为傲的八旗士兵已经变质了,当年追随皇太极、多尔衮南征北战的将士多已老迈或者入土,新生代的八旗兵生长在优渥、和平的环境中,大多只知贪图享乐,根本没有老一辈的精气神和战斗力。派他们出征吧,往往百般推辞、不情不愿,甚至还出现过一人受伤,几十人将其扶回的搞笑场面,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是少爷出游。更有的高级将领平时关闭营垒、坚守不出,敌人以为他们在思考取胜的妙计,哪里知道这帮人躲在营里左拥右抱,寻欢作乐。人口稀少、文化落后的满人为什么可以入主中原?强悍的军队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满汉八旗腐化了、糜烂了、不思进取了,遇到强敌,又如何保障政权的安危?云南和台湾稳定后,清政府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蒙古和沙俄,他们都在北边,为了提高战斗力,定期开展军事演习很有必要,康熙设置了木兰围场,几乎每年都要率领数万人北上,前往四百公里外的围场进行狩猎。
从路途远近的角度看,一天肯定是不够的,随行人员众多,又多为皇子、嫔妃、大臣等高级贵族、官僚,对于住宿、饮食的要求自然低不了,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木兰秋狝不是临时性的活动,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已成为常态,甚至上升到“家法”的高度。雍正在位十三年,公务繁忙,平均每天要写几千字的批语,根本没有时间搞木兰秋狝,但他还是告诫乾隆:“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为了接待好皇室成员,清廷在北京到围场的路上修建了二十多座行宫,有的只用作休息,有的用来喝茶、就餐,还有的可以住宿的,承德避暑山庄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皇帝等人可以将其作为木兰秋狝的中转站、物资储备点、后勤保障地。
第二个原因是避暑山庄的确很适合避暑、疗养。避暑山庄距离北京两百多公里,从北京朝阳站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清朝的话,快马加鞭,奏章可以朝发夕至,皇帝尽管出门在外,也不会因此耽误朝政。康熙在《御制避暑山庄记》中写道:“朕数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丽;两幸秦陇,益明西土之殚陈。北过龙沙,东游长白;山川之壮,人物之朴,亦不能尽述,皆吾之所不取。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还无过两日;地辟荒野,存心岂误万几”,身为出巡达人,康熙曾经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全国各地风景都见过,但还是最喜欢在热河建行宫,因为离京城近,不误事,然后有纯天然、未经开发的自然风光,他很喜欢。承德位于京师北部的燕山之中,属于谷地,武烈河缓缓流淌,非常的原始、恬静、安宁,康熙在诗文中多有描述:“热河地既高敞,气亦清朗,无蒙雾霾氛,柳宗元所谓旷如也。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是个草木茂盛,泉水清冽,有山有湖的胜地,以前是蒙古人的马场,人烟稀少,也没有坟地什么的,拆迁成本比较低,还不会扰民。
满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纬度高,生性怕热,北京较之于吉林、黑龙江,地理位置偏南,夏天往往会有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使清朝统治者难以忍受。早在多尔衮摄政时,他就下令在九个省加派税收246万两白银,用于修建喀喇城,“以便往来避暑”。顺治七年,皇父摄政王出古北口狩猎,不幸坠马受伤,去世于避暑城,顺治皇帝果断下令,工程全部停止。承德海拔高度一千多米,又有群山、森林、湖泊,气温比紫禁城当然要低了,皇帝们为了凉快,每到夏天就要出发避暑。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里,往山里跑是最优的选择。李世民也曾修建过玉华宫、翠微宫这些山间的别馆。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避痘、笼络蒙古王公等少数民族首领。顺治、康熙年间,天花在京畿地区大规模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令人闻风丧胆,顺治皇帝年仅二十四岁,便因天花而驾崩。康熙皇帝幼年出宫,躲在福佑寺避免传染。蒙古王公想来北京朝见清朝皇帝,又害怕有去无回,康熙也十分担心这些人是否携带了病毒,他曾经给理藩院旨意:“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忧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有点怀疑,万一他们撒了谎,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免疫能力,怎么办?权衡之下,决定把接见地点选在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这里人少,景色宜人,利于防病、养病,就算真有人携带病毒,能够传染的人数也有限,不像京城人口那么多。蒙古王公见自己没有前往北京,只是在距离草原更近的承德,心里也能接受。乾隆皇帝七十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在避暑山庄期间,班禅身体还行,等回到北京就因为天花而圆寂,乾隆用七千两黄金制成灵塔,把六世班禅的遗体运回西藏。像天山南北的回部、维吾尔族势力也是乾隆邀请的对象,当他们看到八旗绿营士兵的勇猛,就得思考应不应该更加臣服于皇帝。
自从嘉庆皇帝驾崩在烟波致爽殿,这里就成了清朝皇室的伤心地。道光在位三十年,始终没有追随父祖的脚步,再次来到避暑山庄。咸丰登基后十年,对山庄也没有丝毫兴趣。他唯一一次临幸实属迫不得已,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城下,他必须赶紧逃跑,正好爷爷、太爷爷有木兰秋狝的家法,咸丰便以此为名逃之夭夭。同治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发布命令,说避暑山庄自道光以来,已经四十年没有皇帝驾临了,许多建筑都年久失修,后来咸丰皇帝北狩,为了满足需要赶紧维修了一番,现在条约已经签订,皇室成员也已经返京,避暑山庄所有在建工程,一律停止。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皇帝来过这里,直到清朝灭亡。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热闹,避暑山庄最终归于沉寂,失去了往日第二政治中心的地位。在嘉庆年间,皇帝发现木兰围场没有多少动物了,频繁地大规模猎杀,加之附近居民、关内流民的偷猎,这里已经没有多少生物资源,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再像康乾时期那样,锻炼传统的骑射本领已经失去了意义,敌人都使用洋枪洋炮了,射箭、骑马练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怀柔蒙古等少数民族也不是那么迫切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双方关系已经很好,他们的军事力量对清廷也构不成威胁,主要防范的是中原汉地的反清力量,比如太平天国、革命党,还有西方列强。木兰秋狝没有必要开展,前往避暑山庄也失去了理由。
而且大规模出巡消耗的物资,各处行宫的维护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朝末期,财政捉襟见肘,又是军费,又是赔款,还有奢侈挥霍、贪污腐败的,朝廷没有心思再把钱花在非必要的项目上了。至于避暑,京城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也可以,效果没有承德好,但距离皇宫近、成本低,也未尝不可。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宫内许多珍宝被洋人抢走,两宫回銮后,将避暑山庄的大量藏品运往京城填补空缺。本来就不被皇家重视的山庄,地位进一步下降了,它跟着主人一起辉煌,也一起走向没落。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