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全增」|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墨真书画 2021-06-21

【个人简介】

朱全增,山东莒县人,1956年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山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为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国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主任。擅长山水、花鸟画。作品在国内、国际举办的大型美展中有十几次获得大奖、金奖、银奖、铜奖等,有十几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等国家一级收藏单位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1990年到200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博物馆以及深圳、珠海、东莞、香港、日本、韩国、法国等地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和联展。传略被几十种专业大辞典收录,其作品和专题性介绍被几十家媒体多次报道。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集》、《朱全增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朱全增画集》,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朱全增国画新作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朱全增花鸟画集》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作品鉴赏】

秉承·感悟——花鸟画创作新悟

朱全增

《五月巴黎之二》 四尺三开

花鸟画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历经先民们的发展,秦汉的孕育、萌养,使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科。这是文人士大夫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时代,催生中国画各类艺术形式集中出现。由于门阀文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及儒家思想的动摇和疑虑。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老庄思想对自然无为状态及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观照。老庄“自然”、“无为”、“澄怀观道”、“逍遥”、“游心”、“游神”、“游身”的生命先照;“自我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情怀,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代花鸟画家追求“风尚”、“风神”、“风骨”成为时代的艺术典范。该时期除“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对人物画的独特艺术创造之外对花鸟画也有一定造诣,相继出现了刘胤祖家族和曹不兴、卫协等大批专业和兼善花鸟画的画家。千百年来和山水、人物一道成为中国的艺术奇葩,承载传递着它的伟大艺术精神。深受广大美术界的青睐仰慕。

《蝴蝶翩翩绕芳丛》145X145cm

魏晋花鸟画艺术形式的明确树立,艺术面貌已非常明显。而到隋唐时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艺术思想的更加丰富,花鸟画在曹霸、韩滉、边鸾等画家的艺术演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五代黄筌、徐熙成就了它艺术的辉煌。由于花鸟画艺术审美情趣,及该时期皇室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更加确定了它的艺术价值。五代宋时相继设立画院,花鸟画盛极一时,拉开了中国花鸟画艺术史上的大幕,形成了它的清晰艺术文脉。更加巩固确立了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地位,奠定了花鸟画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发展方向,为后世花鸟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富贵”黄筌和“野逸”徐熙画风的带动下,相继出现了赵洁、黄崇超、崔白、赵昌、黄居 、李迪,元明时期李衍、钱选、张守中、王冕、林良、陈淳、吴镇、徐渭,清朝的朱耷、恽寿平、华喦、吴昌硕等等大批花鸟画家。还有近代影响较大的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陈之佛、郭味蕖、王雪涛、于希宁、王晋元等大批花鸟画大家。中国花鸟画历朝不泛名手大家,代代都有妙品佳作。工笔写生、写意,勾勒填彩,富贵重彩等各种风格形式,工而不俗,意而不野。得天地之正气,具五行之精华。文人墨趣,琳琅满目,他们写生、写意的相互转嫁和艺术缔造,成为我们当今美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壮气高贯》200X220cm

近年来,余一直从事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阅读了大量前人关于花鸟画的一些典籍范本,理论技艺受到极大蒙养。恢弘之作时常观窥,铭创之心常闵于心,艺术成就似乎有所收获,但并不尽其意。区别于前人的大气势、大架构、大场面成为余绘画理念的主要思考课题。把山水画笔墨技法理念融于花鸟画创作之中,将山水画的气势和内涵借来用于花鸟画的创作,成为余目前创作的一个基本要素。艺术需要追踪溯源,汉代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花鸟画,今天已经成为美术绘画的主要学科和载体。余凭借几十年的画坛经营笔耕墨染,寻找到一处通理达情的花鸟画艺术表现之境,我充满着信心!

《春烟》200X125cm

《地涌金莲》200X125cm 2004年

《累累硕果唱大风》250x125cm

《林深泉幽》250x125cm

《幽居》250x125cm

《五月枇杷醉江南》250x62.5cm

春夏秋冬之四(水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