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3612馆长 2021-06-21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国家选拔人才,建立察举制考试,孝廉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读书改变命运,高考是一个人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很多寒门学子来说,十二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一次的金榜题名。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源于隋朝,称为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科举制度打破了亲缘世袭,给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机会。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个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古代科举制度,自汉朝孕育,隋朝成型,唐宋时期逐渐完善,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在清朝末年被废除。在科举制度诞生以前,选拔官员基本上都依靠世代继承和立军功授爵位,很难做到任人唯贤。譬如在秦始皇时期,采用的世卿世禄制以及军功制。一直到汉朝时期,选用官员的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察举制。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但察举制的弊端也比较明显,人为操纵的空间大。察举的意思是指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举人才,那么有钱有权势的人就有机会借助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力量,通过贿赂、请托等方式,取得察举的名额。

魏晋时期,采用的主要用人方式是九品中正制。相传是曹丕在统治初期,为了拉拢士族大夫,而制定的制度,原意是从地方各地挑选有才干的人到朝廷任官。而后慢慢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寒门出身的人当不了上品官,而世族不愿意当下品官的畸形现象。

直至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大力改革选人用人制度,诞生了科举制度的雏形,以时事为话题素材,让考生展开讨论,最后依照考试分数来选拔人才,不以名门望族为依据,真正实现用人唯贤。发展到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殿试,进一步得到完善。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科举制度在元朝的时候受到冷落,因为统治者是马背上的蒙古族人。开国皇帝忽必烈重武官而轻文官。直到明清时代,科举制度才迎来它的鼎盛时期。明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对于科举制度,考试的严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从前的科举制度是选用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而在明代,科举是进入朝廷做官的必经之路。

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最终产生状元、榜眼和探花。由不同等级的行政管辖区域举行,层层上推。这一举措,使得普通老百姓有机会通过读书考试进行朝廷做官。去南京旅游的人都知道,在秦淮河边有一座江南贡院,这里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清朝科举制度跟明朝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清朝由满族统治,所以满族人在科举考试过程中,享有各种其他族人没有的优待,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歧视。“世间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这一名言警句鼓励过多少莘莘学子,就出自于晚清四川状元骆成骧。

骆成骧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读,在其养父的悉心栽培下,九岁便进入成都锦江学院读书。成年后,不负众望,考取光绪二十一年的状元。他的考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家乡四川考取举人之后,次年进入北京参加会试落第,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继续苦读修炼,终于在两年后的考试中,一路进入殿试。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殿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对民生百姓事情的看法,这正是骆成骧日常关心所在,他对于殿试早已胸有成竹。考场上奋笔疾书的骆成骧,越写越义愤填膺,指责光绪皇帝没有统治国家的实权,最终只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字,光绪帝临轩问策,看到此文大为震撼,一方面欣喜此人是真正关心国家朝政,而非一心只想着加官进爵,另一方面又为国家民族命运感到担忧。

于是,他亲自钦定骆成骧为殿试第一名。就这样,骆成骧夺得了该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事实上,历史证明,光绪皇帝并没有选错人。骆成骧一生为官清廉,从未求一己之高官厚禄,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真正的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解难。

科举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非常大。时至今日,高考仍是公认最公平的上升途径,要向古人学习,刻苦勤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