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标

 人生掠影 2021-06-21
     昨天晚上去看了《夺冠》,这也是新冠疫情以来第一次到影院看电影。
     网上买票时,并没要求必须隔座位坐。到了影院,发现人还是不多,也可能和这个周日国家法定要求上班有关。柜台没有爆米花卖,其他小零食也是无接触售卖。自己只买了瓶水,后来也没喝,看完电影直接拿回了家。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队与巴西队淘汰赛的前一天晚上,郎平问队员们打排球是为了什么。朱婷的回答是为了在农村的父母。听到这个回答好像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当然,自己是没法和朱婷比的,她当时已经进入了技术顶尖的国家排球队,自己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高中学生)。当时参加高考,也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专业,但只要能考上,不管是什么专业,能离开农村就行。这也是当时父母的愿望,种了一辈子地的他们,觉着在农村实在太累,特别是他们又经历过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自己虽然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但对在庄稼地里干农活的累还是有些体会的,所以觉着如果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坐办公室、不用风吹日晒雨淋的体面工作就行,早就把小时候说过的将来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说起来,在农村,只靠种地能供出三名大学生,算是很不错了,直到现在,整个村子也没几家,父母的愿望可以说是实现了。
     在后来读大学、参加工作的这二十多年时间里,自己也时常会想起这个问题:到底是为了什么读书、为了什么工作。只是反复思考也没能找到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最终答案。可能自己的思维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意识里有着太多的自满情绪,认为脱离了农村的现有生活已经不错了,懒得再去尝试新事物。虽然表面上自己一直在学习新知识:学日语、学计算机、学质量管理体系,但骨子里却藏着极大的惰性,或者说是胆怯,不愿意去冒险。
     读小学时,可以和同学们挑马蜂窝、从房顶上跳下来,比试胆量;上初中走读时,晚上可以不管天气如何,骑了自行车回家,即使途中被大雨浇透、道路泥泞,自行车骑不动了,还是可以扛着自行车走回家。也许那是因为无知而无畏?
     也许,只有能做到有知且无畏,才能成大事。但成大事最终又是为了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