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安山忆事篇二——我的大舅》杨玉玲

 作家文坛 2021-06-21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又是一年父亲节,一大早朋友圈都是赞美父亲的说说。表哥的朋友圈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条是:一大早收到两个儿子Time和Edward给他的节日礼物。一条是:幸福兴奋的同时,人在帝都,思绪已飘到遥远的家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此刻想念那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我的大舅……
  大舅今年七十岁了。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村里人很少叫他的名字,年长的人就叫老一,人如其名,大舅样样争第一。他们家是最早出大学生的。他们家是最早买黑白电视的,虽然那时候家在村子最后面,每当看电视剧的时候都是围得水泄不通。我记事起几乎吃住在他家,追着剧《西游记》、《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不肯回家。
  大舅一生就是忙碌的身影。他还只有十二岁的时候外公就因病过世了。大舅也因此辍学承担起家里的重担,要出工分,还要照顾四个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外婆很勤俭持家,温柔善良,但毕竟一个女人。很多时候力不从心。所以照顾家庭和弟弟妹妹的重任过早的落在大舅身上。
  大舅为人老实,谦和,所以大伙都很喜欢他,虽然长得高大毕竟是的孩子,所以出工的时候尽量分点轻松的事情给他。工分换口粮,只有外婆和大舅能做事情,所以每次拿回来的米不够吃,外婆只能变着法子做,这餐红薯稀饭,那餐玉米稀饭,下一餐糠粑粑稀饭。二舅从小比较挑食,他不喜欢混合杂粮的稀饭,所以外婆偶尔也做一餐干饭,等米开了,挑一块出来,其他的混合好红薯,再快速把这没有红薯的饭放到鼎里。这样煮出来的饭就有一块是没掺和其他杂粮的饭,大舅舅虽然要做苦力,也很懂事的让给二舅吃。那时候很清苦,但在外婆的抚育和坚持下,这个在外人看来风雨飘摇的家,被一股向心力紧紧团结在一起。慢慢地走走出困境,渐渐地走向向正轨……
  大舅为人忠厚老实,非常勤快,脾气又好。一转眼就成了个大小伙了。所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大舅的。有心思的人都想把自己家的姑娘嫁给我大舅。我的外婆也不例外(我大舅妈的妈妈当时还不能喊外婆吧)尤其喜欢我的大舅,心想她也就只有我舅妈一个女儿,如果我舅舅能做她的女婿,女儿嫁近一点有个照应。大舅呢,生在这样的家庭,多少有点自卑,舅妈是个老师,有工作,舅舅一介农民,哪里配得上她,如果她同意当然是天大的美事。舅妈也看中了大舅的勤劳,善良,本分,孝顺,包容。能在这么艰难的日子,和妈妈一起带大几个弟弟妹妹,实属不易,这样的人值得的托付终身。舅妈也就答应和舅舅在一起。
  于是他们在众人的祝福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小家庭的大舅更加努力,接着表哥,表姐,出生了,外婆那个摇摇欲坠的房子住不下这么多人,所以大舅想方设法建房子。没有地基修房子,又排除万难,在村子最后面,与村里老人说了好多好话,待了多少酒水,才找人换到一个地基。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卡车,也没有马,大舅就靠着自己那羸弱的肩膀,把一个房子所需要的梁木一根一根从大山深处扛回来。现在想想都感叹当时是啥力量在支撑着他。对,是爱,是两个外婆的爱,是舅妈的爱,是兄弟姐妹的期盼,是两个嗷嗷待哺孩子的样子,所以大舅似乎有无穷的力量,撑起了这个大家和小家。
  舅妈虽然是老师,但那时的工资不高。不是流行这句话吗?干部,干部,工资还不如养只母鸡。虽然无从考证,也说明那时候工资低,大舅那个组人口很多,田分到户非常少。所以经常时候挨饿,又建了房子,所以生活更加窘迫。通常是拿着斗箕转村里人借米,借了半村人也借不到一粒米。不是不借,是大家的日子都紧巴巴的,大家都没有饭吃,青黄不接。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大舅就经常给别人帮工,帮工自己有饭吃,还能换点米回来给孩子们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久我不知道。反正我的印象中,表哥,表姐都是瘦瘦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外婆说:老一,你天天给人帮工也不是个事,要不开个经销店吧,这样我帮你看孩子,你去进货的时候我还可以给你看店。大舅就听了外婆的话,开了个小卖部,给邻里乡村提供方便,顺便也赚点生活费,后面就买了打米机,豆腐机,还喂了个种猪,大舅妈教书,家里的事情是帮不上忙,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大舅一个人做,所以他就像个陀螺,一天二十四小时,转个不停,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大家要打米,磨豆腐,天不亮开始,到深夜还没得休息,喂个种猪,给大家提供方便,可有时候那些人赶了去,几天也不还回来,心里担心着急,没有电话的年代,又得走路去看个究竟。所以你看到我的大舅永远是那个高瘦疲倦的样子。
  忙自己的事情够忙了,还要被组里的人选为小组长,分田分山,劳心又劳力,大家见好的先抢走,轮到最后大舅就分到那些去不起牛的小巴掌大的小田,所以种田用锄头,我家有牛给他耕田也去不起。山就是全茅草不长树的荒山。舅妈就调侃大舅:老一,大家喜欢你的原因就是你不争不抢,把最差的留给自己的憨憨样。大舅就说,大家都要好的,谁来要差的,我是组长,当然要等他们先选啦。所以在我们村里,大舅是一等一大好人。
  大舅对两个外婆都很好,建了新房后,舅妈的外婆也住了过来,她老人家走路不便,舅妈又要教书,外婆的饮食起居都是大舅料理的,外婆还爱打点小牌,喜欢去马路对面那边打,大舅通常要扶着她走去,散场后有扶着回来,外婆还有个毛病,大便几天都解不出,吃药也没用,看着着急,大舅通常拿着棉签给她弄,有时候不行就用手她掏出来。(如果不是爱到极致,哪个会对自己的丈母娘这般好)
  舅妈工作忙,所以一心在教学上,哥哥姐姐的生活都是大舅管,如果没记错的话,姐姐十多岁了还是大舅给她打水洗澡,梳头洗脸。不是姐姐不会,是舅舅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能帮的全帮了,这点我的妈妈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表哥在这样勤劳的家庭中长大,很早就懂事,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考了理想的大学。读了研究生,博士,顺利的留在了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庭。
  表哥和嫂子希望舅舅,舅妈与他们一起在北京安享晚年,但习惯了家里生活的舅舅舅妈说喜欢呆在大城步,在大城步,他们也没有闲着,还帮姐姐带了两个孩子。两个外孙女都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带的,现在都是聪明可人的小姑娘了。这一路的辛劳已为人母亲的我深有体会。但他们似乎没感觉到辛苦,爱外孙女不比当年爱哥哥姐姐少。
  大舅爱自己的孩子,也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七十岁的大舅,前两年看到小舅一个人在家种田,天气不好,还特意从城里回去把小舅收稻谷,也许是农药残留还没去,打谷回来,手肿了一周,还说是老了吗,我以前常做这个事的。每次爸爸他们到城里来,总要喊爸爸吃一顿饭,尽管他们很多年不喜欢请客了(舅妈身体不好)每当逢年过节,生日啥的就大早给你打电话,要你不要去,不要挂念。有时候觉得,他们老了,所以喜欢一份宁静,他们不想被打扰,其实更多的是不想给年轻的人增加负担。每每我的先生问我,你对你的舅舅他们的感情特别深,我说,他们看我长大,有的感情是替代不了的。
  我也不知道怎么了,看到表哥的这个说说的时候,往事有一幕幕浮现。“父亲是村里最“傻”的生产队长,手里有点分水田小权利,居然把最差的水田留给自家;父亲是那个没日没夜无休止劳作的身影,十二岁丧父后作为家里老大,退学承担起拉扯四个弟妹长大的责任;父亲是那个执念卖了房子也要让娃多读书的那个肩膀;父亲于我是一个大雪封路的夜晚,走40里路给我送来木炭后,转身又回去的背影……”
  可能大舅的事情远比我知道的这些伟大的多,卖房子给娃读书有之,把自己的新房子抵押换钱给一个姐姐去读书也有之,去山上砍柴,那个树太高,大舅一不小心摔下来,大家找了好久才找到,回来又像个没事人一样,照样劳作,撑起这个家有之……也许这一切就是加速哥哥成长的催化剂,虽然他从来没有与我们兄弟姐妹们聊过他的心事,我能读出哥哥无比的爱着自己的父母心境。他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也是他的骄傲!希望我们大家好好努力,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

作者简介:杨玉玲,城步县作协又增添新鲜血液:吸纳苗乡女作家杨玉玲进入作协大家庭,杨玉玲是蒋坊乡人,她从县一中高中毕业后,就到广东打拼,在打工的岁月,一直坚持"打工文学"的创作:她的笔下常叙写"家乡情、打工情",字里行间充满对亲人朋友的感谢、充满对生活的感激。回乡成家立业,在县城小两口经营事业也经营家庭,杨玉玲会做生意,让利顾客和睦邻里,受到社会肯定。难能可贵的是她无论多么忙,多会在晚上抽取时间读书写作,她写的文章情真意切,充满强烈现实主义色彩,讴歌新时代、讴歌新生活。笔者在此祝福她以后生活事业取得"双丰收",县作协成员!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