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原曲村约所旧址临街大门两旁的一副石刻

 东海若水斋 2021-06-21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文旅太行 今天原曲村约所石刻联刻制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的原曲村约所旧址临街大门两旁是一副石刻对联:
守法奉公,培植自治基础;
兴利除弊,发扬村政精神。(石刻对联请看小视频)

地方文化研究人士和广大旅游爱好者均关注这一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原曲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这一亮点均给予很高评价。
关于乡村治理,我们有必要先扒梳一下涉县在这一方面的历史:
宋代,以县城为起点分三乡,北起龙山到武安界一线称龙山乡,沿清漳河地区称乘云乡,县城以东称玉泉乡。
明,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涉县志》记载,当时实行"里社制"(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并在"里甲"上设"乡",或称"社")。涉县(不包括现偏城地区)在宋代三乡基础上又增"符山"、"仙里"二乡(社),成为5乡(社)18里。
清沿袭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年),全县仍为5乡(社)18里,93村。
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期,县以下行政区改为"乡约制。
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涉县志》载,全县设27约所,村庄由原93村增至95村。
乡约制治至于嘉庆四年(1799年)增为29个约所,下辖188个村,另有12个直属县衙的散列村,也称直隶村:东路寨上、茨村、庄上;西路上下清凉、滩里、赤岸、王堡;北路南北郭口、东南寨、陈平、赵峪、窑则。
民国时期,初承袭清制,即也是乡约制,据民国17年(1928年)《河南地质调查表》载,全县则分为了7个区;城中区、玉泉区、汇漳区、乘云区、龙山区、符山区。原曲应属玉泉区下辖之村庄。
所谓民国时期约所,当系沿袭旧称。现据涉县清嘉庆四年(1799年)约所辖村情况表,按路、约所、辖村说,东路有胡峪约所,下辖胡峪、杨家庄、石槽陇、卸甲;连泉约所,下辖连泉、老张;原曲约所,下辖原曲、石牛口、屏上、灰底、银矿、黄岩、郝家庄6个村庄。(东路,还有固县约所、西达城约所、东达城约所、岭底约所、白芟约所)
现在所看到的原曲村
图片
约所,正规称谓就该是这里的“原曲约所”了,下辖以上6村。
本文重点还是探究民国时期怎么搞起了“乡村自治”,其实质和效力到底如何?
在民国时期持别是1928年4月,东北易帜,全国形式上统一后,村镇一级实行自治原则,以户为单位,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下设里长、保长,俗称保甲制度。而里和保的划分则以宗族传统集聚地为范本,其中宗族关系是维系地方安全稳定的基石。
里长和保长都为举荐形式产生,一般由当地士绅富贾,文人雅士和宗族族长举荐,然后报上一级官府任命。而所谓的任命批准只不过是走一步形式,上面是无法干预地方上人事的,很多士绅族长本身就是被举荐人。这种里长保长人选是一个长期自然形成的过程,而非刻意推荐一个人担任。
村落上这种以士绅和宗族族长为首的自治形式,维系上千年的中国村镇历史。其本身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一个管理者最大的能力不是说有多聪明,而是其所拥有的威望。在敬重老者和文化人的古代,年龄代表阅历,也代表德望,知识则代表智谋,同时族群代表血缘关系,按资排辈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村镇就是一部老人统治史。村中的长者不管背景如何,权威一直在,很多村规民约和决议村中事务,都离不开长者。年轻人即便见识独特,能力卓越,但还是没有机会参与。
这种集体决策人员以各宗族分支代表人物,以及士绅富贾和文化人组成,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事经过他们的商议决定的,是必须要实行了。这个有点像现代的议会制国家,族长或者里长保长虽然能决定大多数事,但集体决策人员的决策同样具有相同的效力,连里长和保长也必须遵守。
落实到原曲约所及其6个辖村,不用实地调查,山雨敢打保票:驸马家族包括秦景(驸马)、秦国奚、秦盤箴、秦致祥(三位进士)的后人特别是秦致祥本人,还有秦嘉善、杨向武两名举人及后山常氏家族有功名、前程或德高望众者往往即是约所当然的“工作人员”!!!
山雨理解,原曲约所石刻对联所标榜的“自治基础”不过是乡绅和传统或新式文化人群体积极倡导乡村大众“守法”,当然,自治组织约所的“公职人员”首先要勤于“奉公”;“村政精神”不过是乡贤们发扬传统士人和大户勇于担当的传统,尽心竭力,率先垂范,为村里及乡邻事务“兴利”而“除弊”。
 山雨 辛丑榴月重五之后 于古沙阳神威分所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