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院展讯】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届陶艺本硕线上毕业展

 我形我塑小庸 2021-06-21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院师生供稿


内蒙古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2021届陶艺本硕线上毕业展

前言

暑往寒来四个春秋又是一个毕业季,在这个花开暖风细雨的季节里,工艺美术学院2021届雕塑专业(民族陶艺方向)的17名毕业生经过半年的努力,精益求精的最求,细致的打磨,精心准备为自己,为母校,为专业,为师生们展现出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这是他们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对自己学业的回报对自己成绩的证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内蒙古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秉承着“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砥砺前行如今已经走过3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细品工艺美院的毕业作品,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独具匠心的艺术特点,本届毕业生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惊艳的是本届雕塑专业(民族陶艺方向)的毕业作品展现出和往届不同的地方是在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方式都有所咯不同,他们更多的开始关注自我,对艺术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艺术本质的研究,观念性更强,思想更加活跃;作品的表现方式也更加的开放,更多综合材料综合手段的应用开始在作品当中体现,使本届的毕业生作品数量、体量、艺术效果上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很接地气。这是工艺美术学院确定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是陶艺系调整教学方法的成果体现。在此,感谢对本次毕业展做出辛勤劳作的指导教师和积极努力向上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达布

2021年6月18日


寄语

寄,天之骄子,启航时

今日毕业季,盛乐胜事偏;

清风吹柳絮,薪火传佳音;

丁香开满园,佳作忆圣贤;

几时能相聚,对酒落花前;

每逢毕业时风是透明的,雨是细细的,云是流动的,歌是自由的,爱是真挚的,恋是疯狂的,天是永恒的,你们是最难忘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还记得初遇你们时的心情是温馨的,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开心的,认识你们是无怨无悔的,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回眸时,方寸间,历数世间桑田沧海时空里,细问人间暑往寒来四个春秋,星移斗转情不改;是知音天涯海角记心怀。

花是牡丹最美,人为学子最亲,师生一颗心,随缘伴一生,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情谊在,大树之间根连根,同窗之间心连心。古语云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之骄子们今天你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要离开校园,今天你们以你们的方式回报学业,今天你们以你们的方式证明成绩,感恩有你们。

祝你们:坦坦荡荡面对生活,不要欺骗生活也不要被生活欺骗!

回顾流年人已老,凌云之志到峰巅。

劝君休望恩师点,成就今生没枉然!...

陶艺系

2021年6月18日

作品展示

蔚慧怡 《鸿蒙》

尺寸:150×20×7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高燕华、李芳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女真族创世神话,多神崇拜是其主要特征,神话故事中对众多天神的描述展示了女真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神秘认识也揭示了他们对人类与神秘力量间多变的依存关系的确认。在蒙昧的原始时期,女真先民依附于天神的力量,把对现实的感觉映象与主观的幻象纠缠在一起,代表了女真先民古老的空间意识表达了他们面对天、地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无限神力的崇拜依赖和祈求。

蔚慧怡 《共相》

尺寸:100×20×30cm

材料:高岭土、瓷泥、金箔

指导教师:高燕华、李芳


作品说明:陶瓷创作的过程中充斥着不可逆的瞬间,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就会如蝴蝶效应一般作用于最后的成品,这一点与人类生活有着强烈共性。不可控的力量、不可预测性是陶艺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吸引,激发并提醒我人类生活的脆弱和美丽。人类生活也如陶瓷创作的过程一样,充满冲突的对立,危险却又舒展,弥漫神秘而又无序的力量,比如拉坯时周而复始的重复,在不断调整此消彼长之中,将人引入虚幻的状态,很多细微的变化是在这一时刻无法察觉的,却又真切的反映在不久之后。我希望通过陶瓷诞生过程中、特有的几种肌理效果展现这一观念,这一系列提取高岭土矿石、泥坯被破坏的肌理、以及拉坯过程中因瑕疵率而形成的泥坯堆叠效果、以及最终成瓷后类玉类冰的独特质感这几种元素,展现陶瓷温柔但又不可预测的敏感特质,同时表达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蔚慧怡 《State of MAoMao》

尺寸:25×5×20cm

材料:瓷泥、3D打印

指导教师:高燕华、李芳


作品说明:灵感来源疫情时期居家阶段的思考,后疫情时代让我们重新认识享受和时间,家居装置在这一时期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我希望在居室中可以创造一种柔和的状态,给人在密闭空间也可以带来一种交流互动、愉悦的体验,能和家产生不一样的联系,同时可与使用者的身体感官产生互动,给憔悴的心灵带来抚慰。在设计中我偏爱“有机形态”,构建出似乎只在虚拟世界中的样貌,让使用者产生一种在真实和虚拟空间中自在转换的状态,通过不规则的形状组合制造惊喜,令使用者感受室内的生机勃勃。

蔚慧怡 《畅》

尺寸:45×20×100cm尺寸可变

材料:清水河粗陶

指导教师:高燕华、李芳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四时体春水秋山”制度。是北方少数民族适应自然的产物,反映了女真族和契丹族随季节、气候之变而变化的生活方式,蕴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生态美学给予我极大的启发。因此在这组作品中,创造出宛如漂浮在空中的云、山、人的景观,表达一种希望人放逐思绪,进入空白状态的自由愿景。

兴安 《纵马驰骋》

尺寸:100×30×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高燕华

作品说明:以草原上驰骋的蒙古马为原型,用写实性手法来表现。粗陶和釉色的完美结合丰富了蒙古马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兴安 《骏马神韵》

尺寸:10×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高燕华

作品说明:以传统蒙古民族图案设计,把马跳跃的动态构图在中心位置,抽象设计、简化结构,写有蒙古文(福寿安康),祈愿吉祥安康。

满都拉《新石器》

尺寸:400×100×8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新石器》石头代表时光流逝,意味着过去式,蒙古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但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民族文化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掩盖,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很多文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渐渐消失。现代化生活的融入,导致其基本与传统文化脱离。创作主要为民族传统日用器具,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把蒙古族传统日用器具融入陶瓷的感受更加真切深入,同时把意象的东西转换为现实物品。呼吁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平凡的陶艺作品以平实的形态和方式充分展现陶土自身的美感价值。

满都拉《愈———》

尺寸:400×100×8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愈——》在惨烈的天灾面前中华民族的脊梁并没有被压倒,它扬起高高的头颅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挺过来了.我的作品是用陶瓷形式表现,采用材料结合,烧制过程中出现裂缝,将裂缝周边打孔用皮绳进行加固(表达团结凝固)和装饰,素烧后用颜料装饰整体效果。

白雨鑫 《风》

尺寸:45×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风给人们带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拘无束,以“风”为主题创作,结合综合材料。用头发的飘逸感作出风轻轻拂面,整个创作较为简约,使用少量的综合材料。风是比较浪漫的词语整体作品也较为多彩。头发形态代表云朵,体现出被风吹过天空中云朵的自由浪漫感情,同时也体现出人们追求热爱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通过本系列陶艺作品体味最纯真的生活本味。

敖日格乐 《校庆那达慕》

尺寸:18×18×13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那达慕是蒙古族特有的传统节目,以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项目组成,具有娱乐性与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展现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我想用手的形态表显出蒙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手展开是和平,握紧就是团结。

 

敖日格乐 《天佑草原》

尺寸:20×20×1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

 

作品说明:蒙古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蒙古民族喜爱焚香,所以我的这一组创作想用香薰的造型、功能来表现内蒙古草原的生活场景与自然风景,作品最终为具有草原文化属性的文创产品。

那日苏 《芯》

尺寸40×35×3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作品《芯》创作理念是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因为之前看到新闻说到冰川融化看到这个深有感触,内蒙古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所以想到了这个题材,用陶瓷的肌理去呈现冰川融化和大地干枯。

那日苏 《结合》

尺寸:40×35×3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结合》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山海经异兽的各种动物,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山海经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兽,从中我获得灵感画出一个很贴切我们蒙古族的动物,这个动物是结合现在牧民主要放牧的家畜,结合五畜的各种特征构新的一种异兽。

罗大为 《微观世界 — 相遇》

尺寸:120×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细小微妙的生物被人们发现,它们如同大自然的杰作一般,运用令人惊讶的方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它们长相奇特,有的甚至如同艺术品一般,但他们却活的低调,不入人们对眼睛。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到这样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存在的世界,但它们其实无处不在,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片广袤大地生活的居民们,拥有这惊人的生命力,有的甚至几乎无法被杀死,和这些比起来,人类的存在是渺小的,以此我受到启发,想将微观世界的局部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来完成一组陶艺作品。以此来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平静的生活而放松警惕,可能有一座人口庞大的城市就在你的肩头。 

罗大为 《趣·忆山海》

尺寸:130×3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对古代文化著作《山海经》的变换形式的表现。运用陶塑的艺术形式和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颖造型去展现一个另类的《山海经》版本。

苏和 《起源》

尺寸:40×40×7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我的创作想以陶艺来表现游牧民族起源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苏和 《阿爸的奶茶 — 蒙古奶茶具设计》

尺寸:25×20×2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传统蒙古奶茶器皿,材质多为铜、银等金属及桦木。现代蒙古奶茶具多以不锈钢和陶瓷为主,在茶具风格上,或尊崇传统而设计,或不具备蒙古风格。可见大多奶茶具已经不太符合现在人的需求,于是催生了我的这一组设计。

文朴真 《静于诚》

尺寸:100cm×7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指纹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殊印记,人们在许下承诺时不仅要签名还要画押,名字可以重复而指纹不会。这个作品想表达的就是为人要信守承诺,即使是在不需要画押的场合也要约束自己的言行。

文朴真 《休憩》

尺寸:100×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人在放松状态下是最真实的自己,用几个常见的放松状态和蜡烛动静结合,希望通过这样的烛台设计让使用者心灵得到治愈。

娟娟 《原色》

尺寸:120×20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作品《原色》源于我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把大自然中不同的花瓣放大为创作原型,将花瓣放大、重新排列整合。表现大自然最原始、美丽的形态与色。

任霄峰 《止战之殇》

尺寸:45×45×4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以战争为主题,通过泥塑,翻模方式等不同表现手法来强化战争对人带了的伤痛。让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到,战争的可怕,既已心灵震撼。 

任霄峰 《酷》

尺寸:45×45×5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牡仁夫 《战马》

尺寸:45×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这个作品整体以蒙古象棋中的马为原型,用棋盘里的《马》隐喻场上的战马,在用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结构加以修饰完成,让人们铭记战争给我们带来伤痛和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 

牡仁夫 《驼角传说》

尺寸:45×45×24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内蒙古阿拉善的一个民间故事,我把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陶瓷艺术相结合,做出了一组民族文创产品,想让更多人去了解民间故事这种文化传承形式。

胡木日力格 《梦中的家园》

尺寸:100×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蒙古包已逐渐脱离了牧民的日常生活,退出了实用性的历史舞台。它唯一可以出场的地方,就是旅游业,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存在。同样的,由于使用蒙古包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的蒙古包技艺也在面临失传的窘境。旅游景点出现的那些彰显蒙古风情的蒙古包,大多是由成本低廉的钢筋,塑料和帆布制作的,早已不具有传统蒙古包承载民族历史和生活方式的作用。

胡木日力格 《营养》

尺寸:45×45×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通过陶瓷肌理展现人体营养素缺乏的状况。

任志伟 《竞争》

尺寸:80×30×1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赛马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骑手们飞身上马、扬鞭竞驰、争先恐后如箭矢齐发。一时红巾飞舞,观众欢腾,声震原野。通过这一作品表达我对赛马的渴望,对于赛马精神的迷恋。

任志伟 《钟馗》

尺寸:80×30×1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李芳、张志龙

作品说明:钟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负载着特定的中国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质。对于他的文化的敬仰.

娜荷芽 《绿野》

尺寸:100×30×2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作品《绿野》是我对草原生活和景色的观察,通过羊和人物草的一个浓缩的草原景观来表现大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我对草原文化的深深的热爱。

娜荷芽 《印象大海》

尺寸:120×25×55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海底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物沐浴在光亮温暖的海水中,奇妙的小鱼漫游在绚丽的珊瑚丛中,奇异可爱的贝类、海星、水母以及各种颜色的海草,在波浪涌动下翩翩起舞,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多姿多彩千奇百怪的大海世界把我印象当中海底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何昌昊 《狮舞神洲》

尺寸:50×90×2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陶瓷更是中国的代表,将舞狮和陶瓷结合,既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同时又是一种创新的陶艺创作形式。



何昌昊 《在这儿》

尺寸:45×38×5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在内部放置播放器,可以与参观者形成互动,是一个具有互动形态的陶艺创作。通过望远镜窥视的一种方式,来反转表现。

邸彩霞 《2021》

尺寸:55×55×8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由于疫情对全国的冲击,我们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医护工作者。也是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感动了无数普通百姓。以此我想通过陶塑医护工作者的形式,表达对所有医护人员的敬畏。作品取名2021,借以纪念抗疫的这关键一年。

邸彩霞 《百姓》

尺寸:100×50×6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民以食为天,粮食代表百姓。百家姓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还有一些生僻的姓大家很少见到,这个作品是想表达五谷与百姓的关系。也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鲁庆明 《围城》

尺寸:120×15×28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前期考虑用人的形态来表现,展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后期考虑到可以用之前陶瓷肌理课程中的作业的样式加以完善来呈现肌理。  

鲁庆明 《骨》

尺寸:100×17×40cm

材料:陶泥

指导教师:张志龙、李芳

 

作品说明:前期灵感来源于竹子,人体脊骨,生长之意。后期将传统一体成型进行创新,分段成型连接来呈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