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又福一一石涛“一画”论浅议

 书画艺术馆 2021-06-21

图片

石涛  《独树老夫家》

石涛论画,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体会总结。然而最真切最关键的最独到的实践心得,恰是最不易用语言文字讲清楚的,后学者,须通过长期艺术实践,慢慢体会。

图片

贾又福  《临摹石涛作品局部》 20㎝X24㎝ 1962年

石涛云:“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又云:“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的重要在于它由心性的发而明,到达法性的显而立。长期艺术艰苦修炼的结晶,从不自然到自然,从有为态到无为态,既体现了画家的真面目,又接近了“一任天然,平淡天真”的真如境地,使区区画艺,合于大道。这当然是从艺者的理想境界。

图片

石涛  《扁舟知何处》

“一画”不能轻描淡写,有高标准的“信手一挥”(石涛语)和没有高标准的“信手一挥”之间,毫厘千里之别。心性的发而明,指感情的激活和充沛,并且澄明洁静,非妄念所生,必须具有大智慧色彩。因之一笔下去(即一画,诞生),高尚的、智慧的、感情的、个性化的生命就诞生了。也就是“一画”通达心性的至高点,能“一画”然后能“万画”使然。自“一画”始,也即开始显现了合于“心性”的“一画之法”。这“一画之法”必然是合于大道的,同时又是特定的艺术高层面的“我”(作者)之“法”。于是“我法立矣”,这便是石涛所云:“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的真质。

图片

贾又福  《临摹石涛作品》 68㎝X100㎝ 1963年

石涛标举的“一画之法”蕴含了天地间“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语),更重要的是揭示和运用了世人不易知之的“以神法道”(宋炳语)的物我精神感应活动。正如他说:“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以精神之光,观照万事万物,以人的心灵主宰笔下的“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惟其如此,方可作到:下笔从容自信,毫不勉强,举重若轻,一任天然的自由把握。确如石涛所说:“人能以一画具体入微,意明笔透……动之以旋,润之以转……能圆能方,能直能曲……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之强也。”才谈得上“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顺理成章。

图片

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三稿 47㎝X66㎝ 2011年作

由此,观之,石涛自豪地断言:“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之所以光芒所向,直指人心,实乃是一个苦行者的探道箴言,其中甘苦,耐人寻味。我斗胆地说:“我道一以贯之”(石涛语)的豪言壮语,其中旨奥,非过关者不能知之。

图片

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三稿 局部图

综上,石涛“一画”论的思想朔源,毫无疑问,一方面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另一方面,便是禅宗祖师僧璨(三祖)、慧能(六祖)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禅意境界。而石涛将“一画”与“我”之“本心”视为一体,不可分离,更具禅学色彩。显然,“一画”论并非简单的技法论,它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与哲学合流的思辨命题。(文/贾又福 1992年春节)

祝您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