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东营微文化_ 2021-06-22

杨志良与序文作者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年初,杨志良同志通过手机短信,发来自称打油诗的《“三农”赞》,说是准备在《市老年大学报》上发表。时隔数月,他又把一部《农谚民谣大观》书稿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电话里他说,一些老同志、老朋友读了《“三农”赞》,给予热情鼓励,要自己多写一些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东西。在大家的一再鼓励下,个人很快进入状态,几十年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往事,农村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乡亲们朴实生动、意味无穷的庄户话,一起涌上心头,以至日思夜想停不下笔来,用了九个多月整出了这堆东西。我说,你这是长期积累一朝迸发,情动于衷一发不可收啊。

凭个人的经验,在这种充满激情和创作冲动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会感染读者。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农谚民谣大观》共四章。
第一章点赞三农,系作者创作的赞颂“三农”的歌谣,计18首。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他所工作和生活的地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工程和重要生产活动,生动反映了一批“三农”先进典型,热情歌颂了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章,是作者收集整理编写的不同时期在广大农村流传的民谣。这些民谣,真实形象地记叙了这一带的农民建国前艰难困苦的生活,建国后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以及新时期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变化。
这两章,可以视为全书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歌谣的形式,用农民的语言,立足当地,着眼全局,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历史性变化,作了一个全景式的真实再现和生动描述。
这些歌谣,对于读者增进对鲁北乃至整个山东农村历史变迁和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了解,深化对“三农”政策的理解,坚定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信心,不无帮助和启发。

《农谚民谣大观》的第三、四章,包括农村谚语、歇后语,是作者在长期农村工作实践中积累、搜集、加工、整理和再创作的成果。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集农村谚语、歇后语之大成。其突出特点有三:
一曰全。从天上的气象物候,地上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到天地之间农村生活的人情事理,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关人事,无所不备。
二曰细。对这些包罗万象的“两语”,作者分门别类,做了细致梳理和归纳。以农谚一章为例,先分为气象与节气、农业与农事、黄河与治黄、生活与事理四节,然后诸节细分。比如农业与农事,又分为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种植业再细化到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高粱、地瓜、大豆、棉花、花生以及杂粮、瓜菜。这样,读者阅读和检索便十分方便。
三曰新。过去的农村谚语、歇后语一类读物,多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东西,新的概括和创造少。这里作者集中农民近年来在新生活中的新创造,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概括提炼和创作了许多新的农村语汇,丰富了农村“三语”的宝库。
这些农村谚语、歇后语,言简意赅,生动有趣,是世世代代的农民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自然变化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规律,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道理,即使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关于农村生活和事理的内容,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理念,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对于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农民的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完书稿,由文及人,我想的更多的是,一位年逾七旬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何以有这种热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书来?想来想去,我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首先是长期农村工作的阅历和实践。作者1961年初中毕业回村担任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十多年后选调到公社工交和县整党工作队工作,两年后当上了公社副书记。从1977年始,任过三个公社的党委书记,1980年进县级班子,先后担任县委常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997年到市里当了六年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市长。2005年从市人大退下来的这十多年,仍然关心关注着“三农”工作,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作者从十六岁在村里工作至今近六十年,不论是主政一方还是分管农村工作,一直和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这近六十年,跨越了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农村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阶段。作者躬身实践,见证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之初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成为一名农村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当地的组织领导者。这些经历和实践,成为他创作和撰写《农谚民谣大观》的源泉。
作者长期积累的大量农村谚语、歇后语,不是纸上得来,而是源于鲜活的农村生活。作者听在耳上,记在心里,再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经验,然后活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回到农民群众中去,与大家对话交流,推动指导工作。
正因为这些谚语、歇后语来自生活,并经作者在实践中反复体验而会心会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里,所以作者在撰写这部书稿时,一下笔,犹如打开了一汪泉眼,这些东西便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

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多年来,在乡镇、县、市各级领导岗位上,作者都始终保持着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县里工作期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庄。这种作风,不仅成就了他的工作和事业,也使他熟悉群众语言,深谙社情民意,进而编撰出这样一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农谣大观。
记得大概是1993年,我陪同北京来的记者下去采访,在一个乡里遇到了他。时任县委书记的他,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这里蹲点。他白天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与村干部和农民交谈,晚上再把了解到的情况、具有典型性的做法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整理出来,捎回县委办公室编发简报,以点带面,指导全县的农业工作。在他蹲点住的房间的床头桌上,有一摞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圈圈点点,记着他的蹲点日记和思考。
我陪记者跟着他到村里找农民访谈,进村他和村民打招呼,有的喊他志良书记,有上年纪的直呼其名,说“志良来了”,他也差不多都能叫出人们的名字。过来一个十多岁的半大小子,他摸摸娃的头:“这是某某的儿。”说得那样肯定。娃有点儿惊喜:“你咋知道俺爹?”记者感到好奇,村支书说:“俺村谁家的灶户门朝哪杨书记不知道?”访谈中,村民们七言八语,无拘无束,他有时插言,满口庄户话,常常妙语连珠,引出阵阵笑声。
过后交谈起来,他说,做农村工作,要让大家讲实情、说真话,必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就不能光说“普通话”,还要会说庄户话。
他还和我讲起现代画家丰子恺的故事。丰子恺在途中遇到一个游伴,对方问他:“贵姓?”丰子恺说:“姓丰,咸丰皇帝的'丰’”。对方不解。又说五谷丰登的“丰”,对方还是不明白。丰子恺写来让对方认,那人说:“嗨,这不是汇丰银行的'丰’吗?”原来这人是个钱庄老板。后来一次,丰子恺又与一个生人互道姓名,上来就说姓汇丰银行的'丰’,对方摇头;又说咸丰皇帝的丰,对方还摇头;丰子恺拔笔写出一个“丰”字,“这不是五谷丰登的'丰’吗?”那人是粮栈的伙计。
讲完故事,他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啥人说啥话”这句俗语是有点俗,可从讲话要看对象这个角度讲,还是有道理的。当官的如果自说自话打官腔,就与老百姓接不上频道。今天读作者的书稿,想起这些往事,愈发觉得饶有意味。

根本是立场和感情。人的阅历、实践和作风很重要,但根本还在立场和感情上。“根本是立场和感情问题”,是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现今说得少了。但不论什么时候,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决于自己的立场和感情是不会变的。作者出身于农民,一直不忘根本和初心,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使他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农业生产、农村工作有很深的情结。离开东营二十多年,回去偶尔见到他,说不上几句,他就扯到农村那些事上了。话题往往是这样开始的:
“你在付窝工作过,学生有临河村的吧,临河种大棚瓜,现在发展到两千多亩,仅这一项,一年人均收入就三万多元……”
“跟你说几个数字,去年,咱东营为农民发放种田补贴一亿八千九百多万元,为农民医疗补贴四亿多元,为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三千四百多万元,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一亿零八百多万元,为农村五保户支出供养金一千六百多万元……”
说到这些事上,他即刻兴奋起来,语速加快,眼睛发亮,脸上泛出红光,你不由得被他感染,也随之为老百姓高兴起来。这时候,我更多的是为他对农民的这种深情所打动。我想到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什么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什么叫如数家珍?什么叫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这时,你会有真切的感受。
想着他那时的样子,读着他的《“三农”赞》,仿佛看到他正走在田野乡间的路上,一往情深地放声歌唱:“改革几十年,'三农’大发展,你若不相信,下去转一转。种田给补贴,公粮全部免,三提五统一,早已不再敛,治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险……'三农’大变样,日子比蜜甜。”我突然发现,这位看上去朴实得像一位老农的杨县长、杨书记、杨副市长,竟然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歌者。他的歌谣,是为农民吟唱的,他唱出了父老乡亲们的心声。

读书稿我还想到,作者本人就是一部大书,一部“三农”的活字典。他心里装着多少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故事,多少农村工作的感受、体悟和经验。这是一个待开发的富矿。热切期盼作者以撰写这本书为开端,笔耕不辍,写出更多的诗文与读者分享,把自己的宝贝变成大家的财富。

作者注:本文系为杨志良编著的《农谚民谣大观》所撰写的序言。《农谚民谣大观》2019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被图书管理部门列为农家书屋书目,出版社已第4次印刷,近日又将该书在电子书平台上架。

作者简介:卢得志,利津人。先后在利津县教育系统、利津县委、东营市委,山东省文联、省作协、省新闻出版局、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人大常委会供职。系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