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趣横生的谜语诗

 余一梦2005 2021-06-22

妙趣横生的谜语诗

文|李全修

谜语诗与藁砧体有近似的一面,即都是用隐语将本意隐藏起来。不过藁砧体虽用隐语,其本意却能一看便知,因为隐不是目的,隐是为了显,如果隐得别人看不懂,如同梁山伯听不懂祝英台的哑谜一样,那就失去了原来的用意。谜语不同,谜语就是要人摸不着头脑,隐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谜语诗是谜语与诗的结合,从娱乐性来看,它是谜语;从艺术性来看,它又是诗。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云:“谜也者,回护其辞,使昏迷也。……荀卿《蚕赋》已兆其体。”意思是说,谜语远在荀子的《赋篇》中就已萌芽了。而按朱光潜的说法,谜语起源更早。他说:“中国的谜语可以说和文字同样久远。……中国最古的有记载的歌谣据说是《吴越春秋》里的'断竹,续竹;非土,逐肉。’这就是隐射'弹丸’的谜语。”(《诗论》第36页)如此说来,则《弹歌》就是谜语诗的老祖宗了。

不过,荀子的《赋篇》更具备谜语的特征。《赋篇》共包含五篇赋:《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为了便于说明,且举《箴赋》为例: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háng);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横;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耶?长其尾而锐其剽者耶?头达而尾赵缭者耶?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其极;尾生而事起,尾邅(zhān)而事已。簪以为辅,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为“箴”理。

此赋包括两段,第一段是臣子描述一物,请王猜测;第二段是王给出的答案。尽管当时还没有“谜”字(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尚未收入“谜”字),尽管荀子还没有明确形成关于“谜语”的概念,我们不得不承认,《箴赋》已完全具备了谜语的要素。它实际上是以“箴”(即针)为谜底的两则谜语。两段正文都紧紧扣住针的特征加以描绘,是关于针的两个谜面,最后一句则是谜底。就第一段而言,为整齐的四言,逢偶句押韵,并且以物拟人,别有寄托,虽然被命名为“赋”,把它看作一首四言诗也未尝不可。所以,如果说荀子的《赋篇》是谜语诗的老祖宗,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西汉东方朔善谐隐,也是一位制谜的老祖宗。《汉书·东方朔传》载:

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猜)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爬行貌)脉脉(凝视貌)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把东方朔对汉武帝所说的话看成是一首原始的谜语诗也未尝不可。同《箴赋》一样,它也是自揭谜底。

朱光潜《诗论》又说:“中国古代预言多假托童谣。……童谣有时近于字谜,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载汉献帝时京都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解释是'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青青茂盛之貌,不得生者亦旋破亡也。’当时人大概厌恶董卓专横,作隐语来咒骂他,或是在他失败之后,隐寓其事,造为'预言’,把日期移早,以神其说。”(第38页)如此说来,则此童谣是最早的析字字谜了。

更著名的谜语故事是《世说新语·捷悟》所记有关杨修的三条:

杨德祖(杨修字德祖)为魏武(曹操)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为无一杯酪,魏武dàn,吃)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曰:“公教人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三条记载很有趣,但只是谜语,不是谜语诗。

《玉台新咏》卷十载有《古绝句》四首,其一是: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这首诗全用隐语。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zhēn)上,以鈇(铡刀),斩之。第一句以“藁砧”隐指“鈇”,“鈇”与“夫”同音,又以“鈇”隐指“夫”,句子的本意是问丈夫在何处。“山上复有山”是用析字法,隐指“出”字,言丈夫外出不在家。“何当大刀头”,刀头有环,以“环”谐“还”,意思是问丈夫何时还家。“破镜飞上天”,以“破镜”比喻半个月亮,双关半月时间,意谓丈夫外出当在半月后回来。整首诗实际上是用双关、比喻、析字等方法打哑谜,曲折达意。这是一首很好的谜语诗,后人仿照这种方法所作之诗,就叫做藁砧体,又叫做隐语体。

正式以谜题诗者是南朝宋代的鲍照。《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二十五云:

谜字自鲍照始,以字体解释为之,《井字谜》云:“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二八(按,此处有错,原为四八一八,意谓五八四十),飞泉仰流。”

虽然《井字谜》在形式上是规整的四言韵语,但是并没有什么诗的味道,说它是谜语则可,说它是诗就有点勉强了。他的艺术性其实远不及荀子的《箴赋》。

李白也有一首这类谜语诗,题为《李白名许云封谜》:

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全唐诗》题下注云:

云封,任城人,工笛,是李外孙。天宝初,生一月,李抱诣李白乞名。白方坐旗亭,命酒,醉书儿胸前,云云。不解。白曰:“'树下人’,是木子,木子,李字也。'不语’,是莫言,也。'好’,是女子,女子,外孙也。'语及日中’,是言午,言午,是许也。'烟霏谢成宝’,是云出封中,乃是云封也。即'李外孙许云封’也。”

同鲍照的《井字谜》诗一样,李白此首作为谜语,还算巧妙,若作为诗,则莫名其妙。

好的谜语诗,谜面必须是形象完整的有一定意境的诗。下面举几组谜底相同而谜面不同的谜语诗为例:

慈母手中线,费几许。只要去,扯不住。不愁你下第,只愁你际风云,肠断天涯何处?(《徐文长逸稿》)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红楼梦》)

第一首诗写慈母对游子的挂念,意境颇近于孟郊的《游子吟》。第二首则是一首春怨诗。如果不揭示谜底,你会认为它们是两首不错的诗。当你知道它们的谜底同是“风筝”时,你更会会心一笑。

又如:

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解人颐》)

害了相思病,身体瘦如柴。巴得团圆日,不觉泪满腮。

从谜面看,两首都是颇有民歌风味的闺情诗,而谜底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雨伞”,真是巧妙之极。尤其是第一首,运用谐音双关,以“语”谐“雨”、以“情”谐“晴”,可谓别出心裁。

再如:

百万军中卷白旗,天边豪富少人知,秦王斩了余元帅,辱骂将军失马骑,吾被人言欠口信,辛苦无干夜自嗤,毛女受到腰际斩,分尸不得带刀归,一丸妙药无人点,千载终须一撇离。(《坚瓠九集》卷四)

上长街去卜卦,问苍天人落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直话(谐划),欲罢不能罢,吾只能把口哑,论交情也不差(×),皂白不分为的啥?分离时像刀儿割下,抛得我手软力乏,细思量心儿口儿全是假。

前一首可题为《从军行》,后一首则分明是一首题为《闺怨》的散曲。实际上它们却是两则谜语,都巧妙运用了析字、双关等手法,谜底都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相传,乾隆也曾制过一条谜语: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

扭着她,却把那手推开。

演出那百般态,泪珠儿点滴落窗台。

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

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

已还书斋。

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

朱帘半卷莫聊赖,金钗懒向头上戴。

神前伐示,永合谐。

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

荷戈人小脚儿欣然翘起来。

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

这首谜语诗,谜面是一首闺怨诗,谜底却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谜语诗常采用比喻、双关的手法。一是谐音双关,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载王安石所作诗谜: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谜底为四诗人姓名,第一句谜底“假倒”谐“贾岛”,第二句谜底“里白”谐“李白”,第三句谜底为“罗隐”,第四句谜底“翻浪”谐“潘阆”。

又如洪迈《夷坚志》所载:

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云:“雪天晴色见虹霓,千里江山遇帝畿,天子手中朝白玉,秀才不肯着麻衣。”谓韩公绛、冯公京、王公圭、曾公布也。

第一句以“雪天”扣“寒”,以“见虹霓”扣“绛”,全句以“寒绛”谐“韩绛”之名;第二句以“千里遇”扣“逢”,以“帝畿”扣“京”,全句以“逢京”谐“冯京”之名;第三句以“天子”扣“帝王”,以“手中朝白玉”扣“珪”,全句以“(帝)王珪”谐“王珪”之名;第四句以“不肯”扣“争”,以“麻衣”扣“布”,全句以“争布”谐“曾布”之名。

二是多义双关,如敦煌词中一首谜语诗:

青丝弦,徽白玉。宫商角徵羽,五音足。何时对得圣明主,一弦弹却

天下曲。

谜面似乎是乐器,谜底却是木匠画线用的墨斗。在谜面中,“曲”是指“乐曲”,在谜底,“曲”则是指“弯曲”,这是利用一词多义而采用的词义双关。

民间流传很广的苏轼与秦观,苏小妹斗智的谜语诗也以墨斗为谜底,各自将比喻、双关手法运用得极为巧妙。

秦少游制墨斗谜与东坡射云:“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伪射不中,仍作一谜,云:“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秦亦射不中,归为小妹言之,妹曰:“我亦有一谜云: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来时摇橹还。”秦思之良久,仍不能射。小妹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大兄的,大兄的就是我的。”

又如一首题为《童养媳》谜语诗:

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经历了无数风波。不提起到还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谜面是写童养媳的悲惨遭遇,谜底却是撑船的竹篙。在谜面中,“提起”是提到什么话题的意思,在谜底,“提起”则是将撑船篙从水中抽起的意思,这也是词义的双关。

谜语诗尤其是字谜诗常用的另一手法是析字与离合,上举两首数字谜及十二地支谜都是用析字的方法,下面再举一首运用离合法的:

古人怨信迟,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永情亦伤。

(剧)哉归游客,(处)子勿相忘。(谢灵运《“别”字诗》)

一二句“古”字离“十”为“口”,三四句“加”字离“口”为“力”,五六句“劇”字离“處”为“刂”,然后“口”、“力”、“刂”合为“别”字。

在谜语诗中,谜面所说内容越是与谜底不相干就越巧妙,以上所举都有这一特点。再举一首:

身遭禁锢,满腹珠泪,欲言无以诉。喜今朝,祖国四化展宏图。正待英雄用武,蒙将帽子摘除,解救倒悬苦;又承另眼相顾,一手相扶。胸中隐愫,怎不尽情倾吐?任凭那肝脑涂地,誓为科学文化服务。

这是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流传的一首谜语诗,谜面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口吻诉说自己先前遭受“四人帮”的禁锢,后被解放、摘除“臭老九”帽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心情。谜底却是钢笔。妙的是谜面与谜底毫不相干,而谜面的每一句都紧扣着谜底,做到了二者妙合无痕。

物谜诗大都是“雏形的描写诗”(朱光潜《诗论》第41页),通过对对象物各种特征的描写来暗示谜底,这对促进咏物诗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些别无寄托的咏物之作,实际也可视为谜语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五《宋朝杂记》下:

刘义《落叶诗》云:“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满廊僧不厌,一片俗嫌多。”郑谷《柳诗》云:“半烟半雨溪桥畔,闲杏闲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或戏谓此二诗乃落叶及柳谜子,观者试一思之,方知其善谑也。

又《升庵诗话》“鹭鸶诗”云:

杜牧之《咏鹭鸶》诗:“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分明鹭鸶谜也。

视咏物之作为谜语本来含有贬义,但它确又比纯粹的谜语多了一些文采。即使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寄托的咏物诗,也不妨把它看作一首优秀的谜语诗,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才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又如明代黎淳的《爆竹》: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间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两诗显然别有寄托。撇开两诗寄托的深意不论,若把它们当作两首以诗题为谜底的谜语诗来看,也是妙合无垠、妙不可言的。

链接:

我赋严冬一首诗|看看有没有您的作品?

古稀诗人李声高

张志和《渔歌子》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