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德芳的书法人生

 余一梦2005 2021-06-22
故乡读书会


  ◆  

    

关注

  

张德芳的书法人生

文|刘远芳 李洁 黄莹

人物小传:

  张德芳,1935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中学高级教师。自幼热爱书法,几十年临池不辍,曾参与组建黄石市书法家协会,连任两届市书协主席。原省书协理事,现中书协会员,市书协顾问,市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百名老年优秀书法家。曾创建黄石市青少年书法学校,担任市老年大学近三十年书法老师。2005年被授予“黄石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称号。

张德芳先生接受黄石档案馆采访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疫情来袭,让很多人的生活节奏骤然变化,都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居家慢时光。对于书法家张德芳来说,虽然少了三五知己漫步磁湖岸边闲庭信步的赏花之趣,但时刻关注疫情变化、新闻更新,也时常为疫情期间的人间故事、英雄挺身、人民凝聚、中国速度而落泪。跨入人生85岁高龄的张老说,这次疫情,让他看到了中国力量,他非常感动,也挥笔为人民书写,写下“天佑华夏,爱洒人间” ;写下“众志成城,中国必胜”;写下“白衣天使,人民英雄”。张老说,书法当顺时代之势,为人民书写。

张德芳书法作品

书法启蒙:书写要为人民服务

说起书法启蒙,张德芳第一个要感谢的是父亲。

1935年9月,张德芳出生于湖北天门横林镇的芦家埠。父亲种田,也在镇上做小生意,经营杂货铺,零售日用百货;母亲在家中务农,在家中的四兄弟中,张德芳是长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喜欢看人写字,对家中长子寄予厚望,张德芳这个名字,来自“祖德流芳”的古训,寄望长子能成就一个读书人。在那个战争纷乱的时代,父亲觉得唯有读书,才是家国未来的栋梁与希望。

家中为了养育几个孩子,常常是精打细算,唯有读书写字这件事,父母从来是竭力满足,本就出售些笔墨纸砚,纸张更是不限,随孩子写。六七岁时,张德芳入私塾读书,除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论语、孟子和四书五经,就是练毛笔字。父亲听说哪里有老师字好,就携长子拜师,年幼的张德芳常常为老师铺纸研墨,越发痴迷翰墨书香。十二三岁,父亲为了锻炼他,每年春节带他街头摆摊写春联,那时他个头不高,父亲找来小凳子,他踮着脚,提笔就写,写好就送给乡亲。在乡亲们的鼓励声中,张德芳越写越起劲。

天门老家过春节,集镇上的亲友都等着他回来写春联,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亲友们也会等他写春联。春节回家,先伏案写三天对联,几个弟弟逢人就张罗:“我大哥要回来了,你们要写什么,提前告诉我。” 就是吃年夜饭,到大年三十,还有人等着他写春联。

有期待,就有动力。大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大家高兴,书写者也高兴。很多人觉得张德芳的书法,俊逸清朗,不走奇巧路径,却处处充满生机,这和他年年写春联有关。张德芳说,春联是家家户户的门楣,自然要美好活泼、端庄大气、字要好认才好。

书写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张德芳的初衷。每每有人上门求字,他总是会问,挂在哪里,有何作用,再开笔。从天门到黄石,他的书写始终留下属于时代的踪迹。1970年代初,他为黄石企业“军烈属被服厂”写下第一块招牌,此后一发不可收。钟楼商场、黄石商场、津晶商场、黄石财校落成时,写招牌者众,最后采用了张德芳的。近半个多世纪来,黄石的大街小巷、企业、商铺、风景名胜地,到处可见张德芳的题书。他还曾远赴新西兰为一座美丽的园林题书“中国黄石公园”。他的招牌写得大气雅致,刚柔并济,浑厚有力,雅俗共赏,深得老百姓的认可与喜欢。

张德芳草书东坡词

书法为媒:字如其人,做老师先练字

凭借俊朗的字和扎实的国学功底,张德芳顺利考上天门师范,和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54年夏,张德芳从天门师范毕业,分配到黄石,途经汉口,在等船期间,他约上几个同学,在中山大道、江汉路、汉正街沿途欣赏各种招牌,常驻足不前,流连忘返,大开眼界,至今仍记忆犹新。1954年8月27日,船抵黄石,张德芳在中窑湾上岸,被分配到了市第六小学(现黄石沈家营小学),校长是徐滋生。简单自我介绍之后,徐校长了解到张德芳会写毛笔字,很是高兴,交代的第一件工作是刻钢板。1954年夏天的黄石遭受水灾,各个学校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需要刻印一批宣传单。采访中,张老笑着说:“我到黄石的第一天,六小的校长就让我刻钢板写字;到今天六十六年了,访问我的时候,我上午还在写字,书法伴我一辈子。”

由于工作勤奋,积极肯干,张德芳教学成绩显著。1955年任沈家营小学(原六小)教导主任,次年任代理校长。1956年光荣中国中国共产党。1956年,市文教局组织全市教师进行示范课交流,张德芳讲了一节公开课《从黄河到长江》,他用优美的板书、铿锵的语言,为大家描绘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听课的有市文教局几位领导,时任局长邵浩对张德芳很是器重,1958年,调他入市文教局教育科。1960年,湖北省要求全省各地重点办学,黄石要办一所省重点小学。推选谁去当校长?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最终,市长孙德枢签署任命书,任命时年二十五岁的张德芳担任省重点小学广场路小学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张德芳意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孩子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要求每位老师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普通话。他为每位老师发放书法字帖,开展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教师技能比赛,他还将小学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亲自用端正的小楷誊抄一遍,给全体教师作示范。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教师的字写好了,学生的卷面和作业字迹也工整起来;端正的书写态度就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迅速得到质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1961年6月1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黄石市广场路小学的教学经验:树立一所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基础,可以影响几代人。不久,黄石广场路小学和黄石八中合并,张德芳担任校长。

1974年,全国整顿提高,黄石市教育局重组,张德芳被任命为教育科科长。1977年,黄石市恢复高考,张德芳负责招生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后黄石的第一批大学生的招录过程。1984年6月,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市教学研究室,又更名为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负责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张德芳任书记。教科研究所成立不到三年时间,在教学研究、指导、教学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励。1996年,张德芳退休,受邀市老年大学担任近三十年书法老师,教学相长,他的书法更加得心应手。

书法传承:走顺,然后能跑

退休之后,潜心研究书法,熟悉张德芳书法的朋友们会发现,张老的字有变化。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时候,他的字端正俊朗;退休之后,他的字飘逸灵动。尤其是75岁之后,草书增多。他还曾在微醉之时,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用草书一挥而就,字字飘若惊龙,行云流水,笔端有了不破不立的惊奇感。这是为何?

他自己的解读是,做老师,写字是给青年教师和孩子们做示范,端正是第一重要的事,要练习严谨的间架结构。追求书法艺术,楷书就拘泥手脚了,行楷都不够畅快,需要将字的灵魂提炼出来才好,就爱上了草书,写得任性潇洒,一气呵成,是艺术享受。

张德芳说,年轻人最好先学习颜真卿的端正,临摹柳公权的骨架,体会赵孟頫的秀逸,这些都有体会,有手感了,再去看看怀素、张旭的草书,才能感受到那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当然,草书是不好临的,草书,还是要先学结构,然后自己去写;临帖出来的草书,写不出自己的生命状态,也达不到书法追求的心手合一的酣畅。

学走,走顺。书法学习过程,是漫长的,也永无止尽。在张德芳家,最醒目是三面墙的书架。书架上,有不同版本的字典,有《词源》《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国书法大字典》……,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字典呢?张老解释说:“当老师第一天起,我就暗暗立下誓言,争取不写错别字,不读错别字。刚参加工作那些年,《人民日报》有个专栏是“难字表”,我基本都剪了下来,反复抄写记忆。”不仅自己不读写错字,主持学校工作的时候,他还要求教师队伍书写端正,尽可能不写错、不读错, 一旦有误,一定要及时更正。除了字帖,堆得满当当的,还有杂志。张老抽着一个小烟斗,拿起一沓《书法报》,笑着说:“这是《书法报》,从它创刊一直订到现在,我订了三十多年,还有《对联》《中国书法》《书法研究》基本上都是创刊订到现在,订了这么几十年,全国估计也不是很多的。”

走顺,然后能跑,跑起来,字才灵动飘逸,具备自己的风格。在天下书法家中,张德芳爱王羲之的才华横溢,爱怀素的飘逸自在,更爱苏东坡,不仅是因为书法,更因为东坡先生文章书法无所不学,无所不精,是天下奇才。他曾经和朋友们结伴拜谒东坡故里,也曾端详苏轼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一百二十九个字啊,真真看得人落下泪来。其实,写字,何尝不是气脉的流动,一副奇绝的字凝视下来,你能体会到穿越时空和古人之间气脉相连的律动,不禁与古人一起欢笑,一起落泪,一起激动,一起纠结,直到最后一笔,笔墨一顿,内心不禁生出“痛快”二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家写字,更是修心,和中国“气功”一脉相承。好的书法,是能看到你心里去的,看得你心疼,看得你畅快,而所有的心结情绪,都和书写者相通。

张德芳说,书法家必须有古文的底子,有些古文,要理解其中意,背下来写,才能达到提笔酣畅的效果。比如,他写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提笔就写,文章皆在心中。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内心体会到古人与天地相对之释然,笔端自然潇洒旷达。写到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一个“步”字稳健,一个“雪”字俊朗,写得气势磅礴,写得干净利落,开笔带来后面的排兵布阵,自在天成。写书法,想写出气势,须对古文理解贯通,最酣畅莫过于先背下来再写。而要完全写出古人的笔力之感,繁体字也是必须过关的知识。不懂汉字的繁体,就很难临古人的文章,写出古人的气势,很难找到最真实的天地人在宇宙间的共鸣。

其实,世界上的艺术形式,虽然种类不同,但是,最后又都会到哲学的平台上相聚。任何艺术形式,都要关切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关切到自然万物的一枯一荣。张老说,他喜欢看自然之舞,听自然之乐:看天上云彩变幻,听风吹竹林、雨打屋瓦;看“月出惊山鸟”,听“时鸣春涧中”,冥冥中,这些又都在书法中。看张老写字,没有刻意屏息凝神,正襟危坐,总是自然而然,提笔似乎就能写,有时候还能一边聊天一边写,这是一种自信,而很多最佳的艺术效果,也需要艺术家的自信,才能呈现。

(原载东楚晚报2020年4月3日第11版) 

欢迎留言


    

有态度,有温度

链接

十七年前的“非典”,我亲历的故事

李声高疫事日志(五)

新冠肺炎纪事诗(续)

左福生:黄石第一个中美协会员

朱云岳:春风惠我笔生花

黄石歌舞团: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