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冶胡氏:读书大族,科举名家

 余一梦2005 2021-06-22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楚尾幽寻

 大冶胡氏:明清民间教育的一个样本

◎刘远芳

胡氏源于妫姓,其中一支近宗源于江西奉新,为晚唐侍御史胡城后裔,其五子胡珰、胡瑜、胡珠、胡𤥢、胡琼各分一支。大冶胡氏,多为胡城后裔,其中以胡珰后裔最多,加上胡瑜、胡珠后裔,三支族人共计六万余人。

胡珰仕南唐,为膳部员外郎。至十四世仪记,由奉新华林迁湖北通城白马寺。仪记玄孙胡受二,于元至正年间迁居大冶换绦桥落业,生四子。迄今六百余年,传二十余代,相继分居十四爨,习称十四庄。十四庄又繁衍为众多村落,包括大冶境内和大冶外的部分村落在内,胡受二一系所传大约有120个村落。

本文按世系先后,考察胡受二一系读书科举情形。从斑窥豹,读者亦可由此对同时期大冶文教状况有所了解。

二仙桥 

三世务农,以儒起家

第一世

胡受二由通城迁大冶换绦堡,择大港旁岗地(在今还地桥镇老街)居住。生四子:道仲、道贵、道明、道远,道仲、道贵定居大冶,道明、道远外迁应城等地。

道仲生四子,后裔分为四庄。道贵生五子,后裔分为十庄。道贵长子守缘后裔失传,次子守高后裔分七庄。以下单说道贵、守高一系。

胡道贵生守缘、守高等五子。守高生五子:文质、文瓒、文浩、文举、文宽。胡氏初来大冶,虽有良田沃野可供耕种,而人丁寥落,家赀不丰,每日勤扒苦做,土里刨食,无余力延师课子。因此一门三代,虽有心向学,却只有个别子弟上过几年私塾,略识之无,勉强应付日常需要。

守高虽无条件读书,却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盼望有朝一日,有子弟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稍有积蓄,他便自建家塾,让两个小点的儿子入塾读书。幼子文宽,册名元宽,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四月,幼而聪慧,勤学苦读,早岁即中秀才。

第四世

胡文宽是还地桥墩庄始祖。其居住在胡受二落业之处,地处换绦桥南边的土墩旁(还地桥粮管所仓库处),故名墩庄。经五百年繁衍生息,后裔主要聚居于以还地桥老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墩庄分三大房,人口逾三千,居十四庄之首。

胡文宽是胡氏第一个秀才。相对常人而言,秀才有若干特权,如可穿长衫,免服徭役,见官免跪,甚至在吃官司时还可免受肉刑,算得上“人上之人”。胡文宽的秀才身份,给整个家族增了光,并且带来了实际的好处。

几年后,胡文宽又因表现优异,经岁荐入了国子监。当时,府、州、县的生员(秀才)中成绩优异或取得相应资格者,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根据选拔方式的不同,贡生分为六种,即: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例贡。胡文宽是岁贡生,获取难度居于中列。贡生之社会地位虽不及举人,但优于秀才。父祖数代的愿望,初步实现。

胡文宽开了一个好头,自此以后,胡氏子弟入塾受学者越来越多,渐渐以儒起家,家族命运遂发生改变。

胡守高次子文瓒之长子玉堂生四子:尚贤、尚富、尚定、尚远。

第六世

胡尚远,名远,字期大,号东泉。为其父侧室李氏所生,时在明成化十七年(1481)。14岁时,父亲去世,李氏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每日督促他学习。年未弱冠即成秀才,但时运不济,一直未考取举人,50岁才取得贡生资格。当时母亲已经过世,他决意放弃乡试,一意耕田课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胡尚远有四子四女,次子希瑗和三子希寅先后考中举人。嘉靖壬子(1552),两个儿子同时赴京参加会试,临行,他殷殷寄语,希望二人春闱报捷,然而未能如愿。次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可谓高寿,但他却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胡尚远先是落户于换绦桥南挂金钩,由于历史变故,清康熙年间,十一世献璐、献珷,分别从挂金钩迁出。献璐迁往萧家嘴落业,是萧家嘴始祖。献珷迁往武昌洪一里澄洲湖万寿山落业,为下家湖始祖。时至今日,胡氏十四庄之官庄分衍萧家嘴、下家湖、胡家山下、挂金钩四个自然村,约150户,上千人。

人才迭出,家族中兴

第七世

胡受二之六世孙、胡尚远次子希瑗,字子冀,号桥南。美丰仪,性早慧,勤学强记,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在此之前,大冶县连续二十年无人中举。

然而胡希瑗此后累考进士,屡次落第。他并不灰心,每次归来,仍键户读书,不涉世务,偶尔带着弟弟希寅和小舅子周大烈,到东方山、白雉山等处采风赏景,并指导二人读书。后来二人先后中举。周大烈于明嘉靖十九年中举,嘉靖四十四年中范应期榜进士。

明嘉靖三十一年,胡希瑗、胡希寅兄弟再次会试落第。这时离希瑗中举已有15年,离希寅中举也有6年。胡希瑗对弟弟说:“父亲有命在先,我既未考中,不拟再考,你先回去侍奉父亲,我不弄个一官半职,决不回家!”于是就留在京城候缺。次年,胡希瑗得到一个机会,被任命为巴州知州,他立马启程返乡,接父母一同赴任。还未到家,于路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只好回家守制。过了两年,妻子周氏又去世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甫一除服,他即赶赴京师,补官为四川潼川知州,当年冬到任。

胡希瑗精明干练,人不敢欺。有盐井闭塞无时,逋赋累积。他设法疏通,扩大开采,既缴清赋税,又为民纾困,州人称便。某御史罢官乡居,往往恃势凌暴乡人,希瑗设计剪除其党羽,杀鸡儆猴,使其不敢妄为。

胡希瑗在任一年多,积累了较好的口碑,眼看前程看好,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死之日,槖无余资,知者无不感慨。胡希瑗受到当地士民推戴,逝后崇祀名宦,祭文曰:“恭惟先生,三楚豪士,一代伟人,……惟勤王事而志期尽瘁,故当仕岁而身骑尾星。……特尔崇祀庙庭,雅致高标。....”身后高评,难能可贵。

胡东泉第三子希寅,号云野,嘉靖二十五(1546)中举,后任广东开建县知县。粤地汉瑶杂居,矛盾尖锐,常有兵事。万历六年(1578),胡希寅于四鼓出城举行祭孔典礼,群贼突至,随从仓皇走避。希寅厉声说:“我等负有城守之责,临阵脱逃者,将以军法治之!”亲率三百人迎敌,作乱者素轻文吏,见这帮人竟然不畏死,受惊而退。官兵遂乘势追击,擒杀百余人。广东巡抚殷正茂保奏其功,终其任,乱民不敢入境。胡希寅因功升任常州府通判,一直干到退休。

第八世

胡希瑗去世时,遗命子侄辈跟着内弟周大烈读书,希望其中有人能考取进士,了却先人遗憾。其第三子应辰,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名宸,字汝拱,号对薇。娶袁氏女为妻,岳家乃望族,奁资丰赡,因此他不事耕作,专心于学。

明隆庆元年(1567),胡应辰考取举人,距其父亲考取举人时隔整三十年,距大冶人上一次中举时隔十五年。可见考取举人有多难,至于进士就更不必说了。

万历十一年(1583),胡应辰考取朱国祚榜进士,实现了家族的夙愿。初授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出榷江州,转饷兰州,所至有为,累官至川东兵备道、四川按察司副使。

胡应辰任川东兵备道之际,曾重修杜甫祠,将杜甫的名作《秋兴八首》刻于石,并自作一律附其后,诗云:

杜子曾为供奉侣,当年流落在夔多。

烟花不减青春憾,暮雨翻疑白帝过。

千古云霄归雅赋,一生疏放任兵戈。

我来祠上瞻遗像,剩水残山隐薜萝。

据说,蜀王见之,大加称赏,赠以厚礼,并从其攻声韵之学。

土司杨应龙反叛作乱,朝臣各持己见,一时剿抚不决,胡应辰力主武力解决,并作《平蛮七略》,呈送当朝首辅张居正,事定后,将叙功,不料张居正倒台,他跟着受牵连,罢官归乡。

胡应辰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崇祀乡贤。长子允同,廪庠生;允雍、允弼、允靖,俱为庠生。四个儿子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胡希瑗第四子胡宗,字马洲,邑廪生。

胡基梦发,各有传奇

胡希寅长子胡基,字季常,晚字退思。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考取举人。家谱和县志都记载,胡基曾任江西南康府都昌县知县。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同治《大冶县志·逸事志》载:胡基中举后,继续在白雉山中苦读。某日,有僧名大海者持竹篮到访,称其为师兄,并述师父之言,“若逢篮系断,大冶见胡基”,现在篮绳果然断了,看来是前缘注定。这个大海颇有神通,能与诸神鬼对话。他对胡基说:“宜从我寻旧盟,勿绊迷津苦海。”胡基拟为其结庵于平等山,大海说:“此非吾地,二十年后,当有海外高僧来主之。”胡基终无去意,大海乃相约后期,忽然不见。眼看时日将近,久等大海不来,胡基竟然就在约期当天病逝。

明万历年间,海东新罗国僧人昙晦,历尽艰辛辗转至于大冶,在平等山(位于今铁山“天坑”一带)建平等寺,香火甚盛,明楚王世子及武冈王都曾赐金赠匾,事载旧志,信非虚妄。鼎革后,平等寺因大冶铁矿开采而拆除,晚近迁移至铁山区鹿獐山重建并易名为华藏寺。重建之前旧寺中有一和尚塑像,竟然就是胡基。

我们有理由怀疑,胡基遇大海的故事,是胡氏族人依据昙晦事迹杜撰而成。江西都昌旧志并无胡基其人。而且,据宗谱记载,平等寺建设之时,胡基夫人孟氏曾出巨资,天启年间,胡基嗣子(其本人无子,侄子承嗣)去飞又筹资扩建,并为胡基塑像,与佛祖一体供奉。

种种迹象表明,胡基身受全族重寄,一意取进士。然而造化弄人,屡考不中。既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整个家族的期望。他对人生彻底绝望,无颜出山,便于平等寺出家,直至圆寂。至于都昌知县,可能捐资得了个候补员额,并未实际到任。胡氏宗谱中的胡基僧衣塑像,可为佐证。胡氏族人还说,昙晦即胡基后身,也是为了自圆其说。

胡绳祖、胡梦发父子,康熙年间两次参与续修县志,并且分别担任主修和助修之职,他们有条件将杜撰的大海与胡基的故事和胡基任都昌知县的信息载入县志。胡绳祖是胡基的侄孙,他们这样做,大约是为了保全家族名声。毕竟,堂堂举人竟然终老山寺,无论如何是难以向邑人和后人解释的。

胡希寅次子胡坤,字幼常,廪生。三子胡垣,册名胡塾,字正常,庠生。

第九世

胡允同,胡应辰长子,字敬嗣,廪生。少有逸才,“气度辞令,杂俦伍中,岳岳如鹤立”。

胡允同读书刻苦,以致得疾,乃避居于县西慈云山麓之普济寺静养。尝作诗云:

病后幽栖到化城,秋容黯淡见离情。

暝鸦乱径山无色,凉叶辞林树少声。

法界乍疑灵鹫近,尘心尚觉毒龙横。

往时避地投身处,回首年华感慨生。

胡允同少年时曾于普济寺读书,多少年过去,仍困于场屋,未有寸进,回首平生,能无感慨!

直至儿子绳祖中举之时,胡允同仍是秀才。别人恭维他,他苦笑道:“男儿当自立功名,儿子虽中举,可我还是我。”拟与次子念祖入山苦读,再博功名,结果当年冬天就去世了,年才四十六岁。著有《延清园拜石亭诗草》。蕲州进士、会元卢綋为其作传。

胡允同有子三:绳祖、念祖、率祖。

胡应辰像

第十世

胡绳祖,字畏思,号剩岩。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官江南潜山县知县。是年,高迎祥、李自成率农民军入安徽,围庐州、攻滁州;5月,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派阿济格统兵十万攻明。如此乱世,胡绳组是否实际到任,尚存疑问。康熙十二年(1673)和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两次担任大冶县志实际负责人(主纂),在自作序言中未提及为官经历,可能是改朝换代后有所忌讳,亦可能本就未能到任。

胡绳祖未中举前,边习举业,边教授生徒。对科举程文究心研究,撰有《历科程墨守》《历科二三场史》《十五科程墨守》等书。喜读史,著有《读史论略》《史记评略》《晚箴录》《归农杂撰》诸书。

胡念祖,字鹤心,号仁夫。清顺治三年(1646)举人。任罗田县教谕。著有《诗瓢》《慈卫阁稿》等书。

胡率祖,诸生,工诗,有《及晨草集》。其《道边铁炉》诗云:

辛苦耕耘尽纳输,村村为活赖洪炉。

夏王大有铜山帐,可只三千六百无。

读此诗,可想象古时“大兴炉冶”的盛况。此铁炉当为前代遗迹,明代大冶铜绿山及铁山、流水里诸处,其实已经没有大规模的采冶活动。

十一世 

胡梦发,胡绳祖长子,字卜子,号蓉峰。其弟秉昊,字浴咸,别号散人,邑廪生。

胡梦发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他生而颖异,四岁受读,即显露聪明,大受塾师赏识。清顺治五年入学,在县学考试中经常名列第一,以拔贡入太学。尝作《黄鹤楼赋》《衡山赋》,皆工整流丽,见者称奇。虽为名宦子,而性甘恬淡,筑小屋,署“读书有益”“为善最乐”二语,凝坐其间,静思默识,终日不出。与游者众,相互问学,不涉俗务。偶尔与同人游览山水,则放怀不拘,偃仰啸歌,其《舟过西塞山》诗想象奇特,境界阔大,诗云:

东方山阜连江起,直入长江饮江水。

万马奔腾蹙地来,一骑独前临水驶。

武昌下望此山横,不知江流何处行。

划然山脚插水底,放开江面东南倾。

盘涡沄沄不肯去,九渊疑是蛟龙踞。

奇险何须说孟门,前人掷剑回舟处。

……

胡梦发一边教书谋生,一边备考应试。其间两次与修县志,还曾参与修撰省志。胡梦发一生以明儒析理为职志,对儒家经典有透彻的研究,虽于“天文地理、兵书乐律以及医卜相数,靡不精贯,独绝口不谈。或与人作小序时一及之,亦必轨于正性”。尤不喜人言“道学”二字,认为是奸邪之辈对朱子的诋毁。他论《孟子·告子》说:“勿求于心,是不思;勿求于气,是不学。吾儒持其志,是正心;无暴其气,是修身。孟子知言,是知者不惑;养气,是勇者不惧。”闻者奇之。他又论“明道”:“上蔡玩物丧志,是学问不知求放心也。象山谓静坐为善学,是求放心不知学问也。孟子言学问所以求放心,是合拢说。朱子言求放心,乃可以下学上达,又是包学问前后际,与白沙两相发明。……圣贤千言万语,讲学设教,与夫吾儒异端之辨,宗旨俱不外是。”见解精深,时人不及。

胡梦发时运不济,一生蹭蹬,早岁成名,年届古稀竟未中举。由明入清,仍以老儒生应考。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已七十三岁,贾勇再赴秋闱。该科康熙皇帝下旨,楚省增加三名“五经”名额,他与侄子胡齐泌同科中举,一时传为嘉话。发榜后,磨勘官户部侍郎汪霦阅其卷,深为嘉叹,称“天下五经,惟胡某一人而已”。便请胡梦发至其家,指导其子四年之久。

胡梦发著有《易经簒解》《书经校注》《礼记校注》《春秋存要》《性理纂蒙求训》诸书,当时有学者认为,其所作《四书彻》,远胜前人同类著作。卒年八十有四,所著多散佚,今只存《兰菊轩集》二卷。长子和次子都是秀才。

应举业儒,不废诗书

十二世

胡秉昊长子齐泌,字相仙,康熙四十四年与伯父梦发同科中举。

十三世

族人中有邑廪生、庠生、增生计14人,太学生2人,职员2人。

十四世

族人有功名者计47人,含太学生、庠生、增生,职员、登仕郎等名目。其中:

胡启琥,重升四子,册名清泰,嘉庆庚申(五年,1800)恩科第二十五名举人。(县志无,是科大冶无人中举。)

启敬,册名逢泰,恩贡生,庆阳府正宁县教谕。

启爵,字耀廷,议叙军功五品职衔。

十五世

各类功名者61人,含太学生、庠生、增生、乡饮大宾、修职郎等名目。其中:

胡盛林,柱齐次子,册名世清,号楚材,一号康平,又号梓轩,中嘉庆辛酉(六年,1801)科二十五名举人。(县志无,是科大冶一人中举。)

胡盛金,柱齐三子,册名相清,号润亭,又号国瑞,中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恩科第七名举人。封武信骑尉。(县志无,是科大冶无人中举。)

胡盛轩,册名宫清,字季叔,号筠圃。岁贡生。任陕西凤翔府储宝鸡训导。

十六世

胡有清长子胡名杨(扬),字德善。中嘉庆辛酉(六年,1801)科第十一名举人,任施南协右营戎部府。(县志无,是科大冶无人中举。)

其余庠生、职员众多。

十七世

族人有“科名”者78人,太学生、庠生、职员众多,无举人。

十八世

“科名”录列名52人,无举人。

胡氏自十七世至二十一世,下迄清末,再无举人。

胡氏宗谱中,除“科名”外,另辟“业儒”名目,录自第八世至二十二世计二百余人。此所谓业儒,察其实,皆为无功名且未任职之读书人。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胡氏共出12名举人,其中1人成进士。胡世清(盛林)、胡相清(盛金)、胡启琥(清泰)、胡名杨4名举人,胡氏宗谱录其名,《大冶姓氏志》中官庄之萧家嘴和墩庄之还地桥老街亦载其名,姓名互有异同,究其实,乃同人异名。但四人皆不见于大冶旧志,当系外籍(即还地桥胡氏之外地裔孙)中举者。

胡氏之读书进学者,廪庠生、太学生(贡生)分布各庄,多达数百人,堪称大冶诗书大族、科举名家。而举人进士皆出自官庄之萧家嘴和墩庄之还地桥老街,则此二庄又是胡氏读书种子聚集之所。

胡基像

崇儒重学,家族传承

科举状况是文教状况的反映,而文教氛围的形成,往往需要世代经营、持续接力。胡氏为何能诗礼传家,功名辈出?正是得益于胡氏重视读书进学的家族传统。

大冶还地桥胡氏源自江西华林胡氏。华林胡氏重儒重学,耕种之余,不废诗书,家族中名人辈出,有“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之美称。胡珰,字可宗,官居南唐少保,被封为护国公,退隐后回归华林故土,继续办学,造福一方。

胡珰有曾孙八人:胡仲尧、胡仲宣、胡仲华、胡仲容、胡仲雅、胡仲甫、胡仲先、胡仲顺,都出类拔萃,人号“八仲”。

胡仲尧,字光辅,教育家、藏书家。南唐李煜时,授官寺丞。北宋雍熙二年(985),诏旌其门。淳化五年(994),以私财建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仲尧建别墅于华林山,聚书万卷,延揽四方文士,讲学论道,岁时无虚。其弟仲容亦喜藏书,太宗授试校书郎,尝建孔子庙,有名于时。弟仲顺(又名克顺),端拱二年进士,官至三司户部判官。 

宋明两代,华林胡氏堪称教育家的,除胡仲尧兄弟,还有胡令斌、胡安国诸人,名人雅士更是后先相继,指不胜屈。

大冶胡氏继承了这一传统。困窘时,种地耕田;发迹后,进学读书。自四世胡文宽起,便由渔樵耕种,渐转为耕读并重,更以功名相期。

明清之时,大冶最主要的教育场所是儒学,又称县学、学宫,除此而外,只有一二处书院和若干村塾,而胡氏竟在县城建有试馆。

试馆之作,肇始于大冶胡氏第三代守高。他最先创建家墪,以训后嗣。子孙中获功名者渐多,不数传而甲第坊表,相继树立,于是继村中家塾外,又在县署旁边买地建造家塾,供族中子弟安心向学,而后裔则越发专注于功名,名宦相踵,蔚成大族。

世事变迁,胡氏家运中落,族人渐次出售县城坊舍,但家塾作为先人发迹之所,系一族之公器,尚不敢私售于人。再后来,家塾虽存,而无人入学,久而闲旷,终于被族人出售于柳姓,一族为之痛心,而莫可奈何。

不久,十五世柱齐不忍祖业旁落,乃以双倍之价赎回。未久,又因公产不敷,故将家塾四间内抽一间,质于徐氏,其三间则尽质于汪氏。既而汪姓式微,转质于黄,黄又零质于张、柯诸姓。一任风雨飘摇,墙垣倾圮,居者半属荻棚,余者渐次坍塌,鞠为茂草。数百年之祖业,竟成荒芜之墟。

就这样,胡氏书塾逐渐被风雨剥蚀,被他姓侵占,眼看就要化为虚无,族人会善召聚族众,报官究理,纷争不止,迁延日久。胡氏后人发迹,乃出重金赎回全基,拆除他姓房屋,照旧式重建,宽广不变,增高三尺,并建围墙,广如正屋。胡氏阖族公议,将此屋作为族中应试生童馆舍,名之曰“胡氏试馆”。又叠经兵燹,侥幸存留。事在清咸丰五年(1855)之前。

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试馆又面临倾圮之忧,而前后余基仍属旷墟。胡氏族人太学生胡德金出资重修,既照旧屋补葺,格外式增,又择上苑隙地,解囊募工,复构新宇。费金数百,一人承担。其义举得到阖族赞扬。胡氏又有了专门读书问学的场所。胡氏重儒重学的传统,就这样代代相传。

因其教育和科举方面的突出表现,胡氏在大冶明清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胡氏宗祠

科举成名,不仅是一家一族之盛事,亦是一邑之盛事,自然要大加彰扬。胡氏陆续建造若干纪念设施。万历年间,胡应辰领首,先后在大冶县城建文起阁、青龙堤、进士坊,在其父希瑗公墓地建纶褒坊(其地因得名牌楼嘴,在今新畈村)。胡基为庆贺与其父希寅俱登秋闱,在换绦桥下街口建父子登科坊。1968年夏被拆。

坊表既立,又建祠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筹修胡氏宗祠,嘉庆初(1796)接修,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光绪初(1875)重修。宗祠占地面积达三千平方米,1966年冬拆除。2013年底,新的胡氏宗祠落成。

科举登第,乃一族骄傲,当载入宗谱,传名后世。道光二年(1822)胡氏始修宗谱,七年续修。乱离之际,宗谱散失,只余残卷。咸丰十年(1860)接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续修。民国九年、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八八年,又承前续修。2007年,大冶胡氏第九世徙居麻城宗亲之后裔带宗谱回冶寻亲,清道光年间所修之谱失而复现。两百年来屡经祸乱,而老谱竟完好无损,可谓一大奇迹,其间经历了多少曲折、艰辛!体现了族人对家族荣耀的珍视和水源木本不忘所自的优良传统。

胡氏除以功名自励,还发挥表率作用,为公益事业出力。

清道光年间(1827),胡氏举人世清、庠生致善,在县城领首督修文武考棚。领首重修东岳庙,1954年长江分洪,寺庙荡毁。1992年胡氏又领首重修。碧石渡之万寿寺重修,族人去归捐田地一所襄助。

换绦桥于南宋嘉定年间始建,是还地桥镇的标志性建筑。康熙年间生员胡继道、继统领首维修,嘉庆十五年(1810)维修扩建。1975年冬治山治水,拉直大港,平整还桥大畈时被拆。2004年镇政府重修。

清乾隆三十八年,胡次乾修造板桥。至嘉庆十四年,胡东山领首重修。道光丙申,族人盖三、绍雄复领首复修。

民国初年(1912),胡氏族人炳南等倡首,于永宁寺旁建高等小学堂,供村民就读……

附记:

读者朋友:如果我告诉你,作者每写一篇这样不像文章的文章,都要查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档案、宗谱、碑刻、方志、野史,花费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的时间,死掉数以亿计的脑细胞,你信吗?


【欢迎阅读】

猜猜看,谁是大冶最“牛”的家族?

黄金龙传奇|金龙赶玉兔,皇帝是他做

富水传奇:一座古墓与一个显赫世家

台湾“首席诗人”周弃子

太平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平考略|故乡读书会

“中国第一望夫石”在湖北阳新|故乡读书会

北宋名相与黄石的一段因缘 | 黄石往事

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


 

感谢转发,欢迎“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