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园》究竟写了啥?

 夏禾锄锄 2021-06-22

能够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的《秋园》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今天我又花一整天重读,顺便梳理故事梗概。

(一)幸福时光

1914年,秋园出生于洛阳城里,父亲是药店掌柜,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家境不错。五岁,秋园被传统的母亲强行裹了脚,七岁进私熟启蒙,八岁进洋学堂,受洋学堂启发,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解放。 十二岁那年,大嫂、二嫂在一次游园中遭遇沉船丧生。因为悲痛,秋园父亲不久也病故。秋园被迫停学,在家学做针线活。

1932年,在男方答应送她上学的条件下,秋园嫁给了国民政府参军处上校参谋杨仁受。聘礼丰厚,结婚场面气派,八顶蓝色大轿双娶双送。年底,秋园随丈夫到达南京,白天参加妇女职业补习所学习缝纫、刺绣、编织,晚上跟着丈夫读书、识字、念诗。

1937年,在南京迁都重庆的船上,杨仁受时为了见父亲一面,在武汉下了船,秋园一家三口来到了丈夫位于湖南乡下的老家。

(二)一波三折

在乡下,善良忠厚的杨仁受把所有的钱交给堂弟买粮买房,结果被喜欢赌博的堂弟欺骗,所有积蓄被榨空。

没房没钱的杨仁受被村民推举为山奇台乡的乡长,进而是局长,但他一心为民,杨仁受用工资救济穷人,却没钱寄回家里。家人两地分居,秋园带着一儿两女---------子恒、子骅、夕滢,每天为如何填饱四张嘴而发愁。

幸运的是,秋园被乡绅聘为花屋里村小学的教书先生,每年二十担稻谷。在秋园的努力下,他们一家人团聚在花屋里村。杨仁受也被山起台中学聘去教书。他们和邻居友好相处,日子安顿下来。1948年中秋,第三个孩子夕滢在肚子痛中突然断了气。怀孕中的秋园伤心欲绝,在夕滢死去十小时后生了第四个孩子,杨仁受给孩子取名赔三。

(三)受苦受难

1949年解放,秋园家划为贫农,分到了房屋和田地。老实的杨仁受不好意思住熟识人家的房子,选择了一个叫黄泥冲村庄的几间房子。在那里,秋园一家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邻居,受尽了欺辱。1951年,秋园又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家里有了田,取名田四。

分到田后,一辈子没干过农活的----50岁的书呆子-----杨仁受开始学种田。他把自己累倒在床,也没学会侍候庄稼。一家五口(大儿子读中学)靠秋园一人维持生计。她白天教书,有空利用南京补习班学到的手艺帮别人做衣、绣花、打鞋补贴家用。

1952年,家里送不起子恒读书了。十六岁的子恒,报名政府志愿军,被选中空军;报名东北工业部招工,又被选中。秋园哭哭啼啼坚决不让子恒走,因为家里有个病丈夫,子骅没有成年,还有两个待照顾的儿子。

县上招考新教师,秋园和大儿子子恒走路八十里,一起到县城参加考试。秋园是小脚,走了一天,十指连心,痛得一晚没法睡觉,第二天在考场脚趾痛得钻心,无心考试。最后子恒考中,成了公办教师,秋园只能是民办教师。

十二岁的子骅很想读书,可是要带两个弟弟,还要帮妈妈干活洗衣煮饭。看到同村的女孩快读完小学了,子骅急得要发疯。杨仁受拿把菜刀放在自己脖子上,跪在女儿子骅面前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家里下定决心,用卖鸭毛的钱,让子骅插班四年级(下)开始读,最终读完了小学。

(四)到讨饭的地步

1953年,土改政策复查,杨仁受被划为旧官吏。突然间秋园家被抄,仁受被关押,恶霸邻居索要大米,秋园只得带着子骅出门乞讨。

邻居外嫁的女儿要和秋园家换房子,秋园巴不得远离蛮横的邻居。她们搬到一个叫赐福山的地方。那里只有一座小庙,庙里只有一个和尚新家就是庙里三间杂房。

仁受划为旧官吏,秋园就没资格当小学教师了。儿子子恒四个月没寄钱回家,家里没米没钱,写信也不回。消息说儿子所在地----洞庭湖发大水,死了很多人。秋园很担心,借了布料做了新衣,小脚两天之内走了160多里,终于找到了安然无恙的儿子。但她的小脚受伤了,在儿子学校住了20多天才能下地。

秋园出门的日子,家里没米下锅,子骅只得出门讨饭,仅仅讨到半条黄瓜,自己舍不得吃,回来给弟弟吃。

饥饿一直持续,一位杨姓本家几次三番来找秋园夫妇,提出收留田四给他们当儿子。秋园夫妇经过慎重商量答应了。一个月后,秋园田发现田四被虐待,她哭着把田四抱回,发誓:“死也要死在一起。”

(五)丈夫早逝

修水库了,生产队长要求大家天一亮就得出工,否则扣口粮。小小年纪的子骅天不亮抹黑就动身,腊月雪天挖泥抬土,冻得人不人鬼不鬼。

大炼钢铁了,村里办食堂了,全村人都吃不饱,秋园一家人饿得眼冒金星。村里的人偷谷子,偷白菜……秋园不敢偷。杨仁受,曾经的政府官员,乡绅,教书先生,他的肚子肿得像个阔佬,被活活饿死了,村上共死了九人,钉棺材的声音响成一片。那年(1960年),秋园四十六岁

丈夫死了,秋园坚持叫女儿子骅去考学校,她宁可自己吃苦,带着两个儿子撑下去。

(六)过好日子

因为包过小脚,秋园挣不到高工分;因为是旧官吏太太,秋园每天被村里人骂。秋园告别大儿子,带着赔三和田四到洛阳娘家碰运气。在洛阳发现大哥也难,住了十天,大哥给他们五个窝窝头并送他们来到火车站。

在回家的火车上秋园遇见好心人陈大姐,跟着她到了湖北。借助在陈大姐家,依靠给农村人做衣服的手艺,秋园一家三口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第二年,村里清理外来人口,秋园知道回老家等于死路一条。为了能继续留下来,秋园嫁给了老实人王成恩(老婆死了很多年,上有八十三岁的老母,下有十岁的儿子)。

(七)中年丧子

秋园五十二岁的暑假,早上高高兴兴去领初中毕业证的田四,从不玩水的田四,在河里淹死了,秋园哭得死去活来,一度想自杀,念着“死了比活着好。”

秋园六十六岁那年,对她体贴疼爱的王成恩生病离开了人世。接着,秋园告别生活了二十年的湖北,回到了湖南老家赐福山。

(八)苦尽甘来

1960年,女儿子骅考上了岳阳工业学校。读了三年,学校解散。她跑到江西,挑沙干重活吃尽苦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进入共产主义安劳动大学半工半读,一年后下放到农村。 她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二十岁那年和人结婚。

1977年高考政策出台,不论出身,只要高中毕业或者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都可以参加高考。大儿子子恒坚持说服弟弟赔三报名,赔三却说,只有初中水平,且在家种田十一年了。赔三参加公社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复习班,但是文教干部以他父亲有污点为由,把他赶回家。离高考只剩三天了,因为有关人员的交涉,公社里让赔三重新回去复习。赔三熬了三个通宵,考上了湖南师范学校,也成了老师。

七十多岁的秋园一个人住在赐福山,自己种菜烧饭,子恒提早退休陪伴妈妈。八十九岁那年,秋园带着不安离开了人世。

在贫困而动荡的年代,底层人家命若浮萍;贫穷、饥饿、屈辱、绝望……每天都有新打击;乡村里有朴实、善良,也有残忍、恶意秋园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家人能够活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