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规定文科生上战场,理科生继续上学

 历史客栈 2021-06-22

在二战时期,日本有些地区有一个规定:文科生都要上战场,理科生可以继续上学。

这个规定看起来简单粗暴,但也很好理解,对于战争来说,文科生所学的知识看起来没什么用,不如去战场打仗。

而理科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制造飞机、大炮,对战争有利,所以就可以继续上学。

其实,这个规定也说明了日本人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巨大的弱点,就是太不自量力,结果导致兵员捉襟见肘,只要能上战场的,就都要参军。

让文科生上战场,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毕竟是青壮年学生,其实到了二战后期,日本派出的士兵,基本上都是些小孩子,根本没有战斗力。

根据日本人的统计,在二战初期的1938年,日军士兵的平均身高是1.66米,体重是112斤,但是到了二战后期的1943年,就下降到了平均身高1.46米,体重也只有94斤。

这样的身高和体重,根本就是些没长大的孩子啊,还能打什么仗?

对于这种情况,王耀武将军也深有感触。

1945年4月到6月,中日两军打响了雪峰山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一场大胜,共歼灭日军3万多人,还俘虏了不少日军士兵。

战后,王耀武将军来到战俘营,结果看到这些日军战俘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甚至童心未泯,当了俘虏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都在高兴地玩水、嬉闹。

要知道,日军向来讲究武士道精神,很少有人做俘虏,即使被俘虏了,也会选择自杀,而现在这些俘虏,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

王耀武看后,非常感慨,对部下们说:“看来日本帝国死期已近,这些娃娃都派出来打仗,还能折腾几天?”

果然,两个月后,日本就宣布投降。

当然,日本之所以陷入这样的绝境,也跟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才造成了日军的大量损耗,最终中国人迎来了这场光荣的、扬眉吐气的战争!

其实,毛主席很早就预言出了这个结果。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和不要命的士气,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中国军队即使派出了几乎全部精英部队,也难以阻挡日军的攻势,比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虽然拼尽了全力,仍然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

在这样的悬殊对比之下,很多人都产生了悲观心理,认为以中国当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跟日本人抗衡,因此很多人都主张跟日本人和谈,甚至投降。

而毛主席,却以宏大的战略眼光,精准地点出了日本的“死穴”,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对比和差距,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

后来的历史走向,充分验证了《论持久战》的正确性,也让中国人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