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农残指标不过关?听听专家们怎么解决!

 温室园艺 2021-06-22

应用生物降解剂的番茄生产试验研究

本文以施用多菌灵、嘧菌酯和氰戊菊酯 3 种农药的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番茄喷施 生物降解剂后,第 5、10、15 天生物降解剂对农残的降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剂 对于多菌灵、嘧菌酯、氰戊菊酯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最大值分别为 83%、79%、69%。

年来,化肥、农药对粮食、蔬菜产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减少,养分失调,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病虫害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农残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 。如何降解农产品农药残留已经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生物降解剂对于化肥、农药残留的降解主要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输入的降解剂所含物资合成 4 种活性酶,由这些酶分解农残自由基,变成无机物,排出植物体外,以达到降农残的目的 。生物降解剂的成分可被植物充分吸收和转化,把分子态养分转换成离子态,不形成任何有害成分滞留于植物体内 。生物降解剂可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率,增强作物本身的生理活性,促进作物生长,从而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 。本文以施用多菌灵、嘧菌酯和氰戊菊酯 3种农药的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番茄喷施生物降解剂后,第 51015 天生物降解剂对农药的降解效果,为番茄生产中农药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生物降解剂为“战氏”生物农残降解剂,由北京绿色太阳零农残研究院生产。多菌灵(25%可湿性粉剂),由江苏三山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嘧菌酯(25% 悬浮剂),由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生产;氰戊菊酯(20% 乳油),由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供试番茄品种为'瑞粉 88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京鹏通州科研平台物联网温室果菜车间,面积 300 m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 6 个处理,各个处理面积均为 50 m2各处理详情见表 1对喷药后第 51015 天的间隔采样进行农残检测分析。

取样测定

试验于番茄采收期进行,每个处理按照五点取样法进行采样,每个处理各采收番茄果实总计1 kg,送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农残分析检测。检测标准依据 GB/T 20769-2008《水果和蔬菜中 450 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和 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结果与分析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经过 15 天的降解期,3 种农药均有大幅的降解,15 天后施用多菌灵的番茄,其果实中多菌灵的含量为 0.012 mg/kg,施用多菌灵 + 生物降解剂的番茄,其果实中多菌灵的含量为 0.002 mg/kg施用嘧菌酯的番茄,其果实中嘧菌酯的含量为 0 mg/kg,施用嘧菌酯 + 生物降解剂的番茄,其果实中嘧菌酯的含量为 0 mg/kg施用氰戊菊酯的番茄,其果实中氰戊菊酯的含量为 0.042 mg/kg,施用氰戊菊酯 +生物降解剂的番茄,其果实中氰戊菊酯的含量为0.013 mg/kg其中嘧菌酯的降解速度最快,经过15 天的降解后,在番茄果实中的残留为 0通过与生物降解剂联合施用,相同时间内多菌灵和氰戊菊酯 3 种农药降解速度均比单独施用农药的降解速度快。

表2 3 种农药检测结果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第 5 天时多菌灵降解效率最大,为 73%,嘧菌酯为 69%,氰戊菊酯为53%10 天时,多菌灵、嘧菌酯和氰戊菊酯3 种农药的降解效率分别为 58%79%63%15 天时,多菌灵、嘧菌酯和氰戊菊酯 3 种农药的降解效率分别为 83%069%嘧菌酯的降解周期短,第 15 天时基本已经分解,没有残留。15 天时多菌灵和氰戊菊酯虽然没有完全分解,但其检测值在检出限值以内,属于正常范围。可见生物降解剂对于多菌灵、嘧菌酯和氰戊菊酯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效率最大值分别为 83%79%69%

表3 生物降解剂对 3 种农药的降解效率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比较,生物降解剂对于多菌灵、嘧菌酯、氰戊菊酯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效率最大值分别为 83%79%69%试验中的 3 种农药,无论是否施用生物降解剂,其降解周期均在 15 天左右,虽然多菌灵和和氰戊菊酯还有残留,但参照国家相关农残限量标准,其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

本试验对生物降解剂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上作了初步地探索,试验结果也许与设施内的环境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关,在一个周期或短时间内表现不突出,还需对使用时期、配置浓度、作用对象等方面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生物降解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改良作物生态环境、拓宽病害防治途径、降低农药残留、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其推广前景广阔。


作者:董微,周增产,李树山,李立,李秀刚,兰立波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公众号欢迎分享,凡转载文章,除了为作者署名外,还请在文章最前或者最后注明:本文转载自:温室园艺农业工程技术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