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恐惧》

 周正心学 2021-06-22

体验过“背摔”吗?

明明知道下面的同伴会稳稳地接住你,还是感到很害怕?造成你内心恐惧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恐惧,比如:公众发言紧张出汗、担心忘词儿;接受任务总担心做不好;考试之前睡不着觉、考试中脑子空白断片;看到孩子出现一点小问题都会紧张焦虑;甚至有的人走到街上怕人看,公众场合大声说句话怕人听见;有的孩子上课不敢发言,下课不敢问老师问题,受同学欺负也只能在心里忍着……每个人的恐惧,表现的方式、程度不一样,我们似乎都摆脱不了恐惧对我们的束缚!

大部分人都会在不同的事情上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担心害怕,那么,恐惧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它通常和我们的早期体验有关,也就是幼年时期父母为我们植入的模式,大致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恐吓。很多孩子都是被吓大的!爸爸妈妈会恶狠狠地说:再不好好写作业看我怎么收拾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等等。父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可孩子小的时候,真的会相信,原始的恐惧就产生了!

二、禁止。下雨天不能踩水,会把鞋子弄脏;下雪天不能出门,会冻感冒;出去玩要小心,不能弄脏衣服;甚至父母觉得冷,孩子就不能少穿衣服;杯子不能碰,小心摔了划破手;凉水不能喝,会拉肚子等等,这不能做、那不许做,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

三、否定指责。“指出错误、纠正错误”,等于“我不够好,我做不好”。

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写字、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踢球……所有的第一次几乎都不会成功,如果父母急于求成,想让孩子一次成功,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必须要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孩子的行为才能得到强化。若在“第一次”就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成年后就会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担心、害怕和焦虑!

记得我家孩子第一次写作文的时候,我很重视第一次写作文带给孩子的美好感受,所以,我给他的班主任发了一条短信,请他帮忙巩固第一次的美好感受,在这里复制这条短信与大家分享:陈老师您好: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有件事只有您可以帮忙,所以在此说声拜托了!今天孩子写的作文,有很多不足之处,可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写作文,对他意义重大,尤其是父母老师对这次作文的评价,可能直接关系着孩子今后对于写作的兴趣,如果第一次,孩子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励,我相信,他会从内心里愿意去做这件事,才有可能做好。所以,他今天一说要写作文,我马上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你们这么小都开始写作文了,真了不起!他听了,一脸自豪地说:是呀!陈老师说让我们提前练习呢!然后,他就很认真地开始写,中间一直很专心!写完后,他让我看,我还是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说:哇!第一次就写了这么长,还会分段!内容很丰富,写了小白兔长什么样子,很生动;写了小白兔会挖洞的特性,很有趣;还写了和小白兔之间发生的事!真是写得太棒了!我感觉他脸上洋溢的都是灿烂!陈老师,您让孩子提前接触作文,让他们提前练习,这种做法真的很好!您平时又经常给予理解,我和他爸爸都很感谢您,这一次,又给您添麻烦了,请您明天给孩子以肯定和鼓励,谢谢您了!希望您明天能及时看到!陈老师回复:放心!我又回复:实在太感谢您了,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能在他人生的重要阶段碰见您,真是他的幸运!

四、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对每个人至关重要。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对于具有安全感和不具有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坏的、恶的、自私的、或危险的;对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有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紧张的感觉以及由紧张引起的疲劳、神经质、恶梦等;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

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控制;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评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我们的不安全感,往往来自于小时候父母和我们的相处模式和沟通方式,因此,要想让孩子阳光、自信、开朗、乐观,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给予孩子固定的、有效的陪伴,要学会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关注孩子能做到的、做得好的部分,接纳孩子做不到的、做不好的部分,这样,孩子才会有良好的、积极的自我认同,他的安全感就会建立起来,他对这个世界就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