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你的股票连年成长,股价却毫无起色?

 蜗牛之窝 2021-06-22

本文为新书《投资进阶课》的系列陪读帖(1)

在我写《投资进阶课》一书时,还未曾阅读过《非凡的成功》和《投资在第二个失去的十年》这两本国外著作。有趣的是,三本书都提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股票市场估值的变动,可以超大幅波动,也可以超长期偏离。

其一:波动的幅度之大,可以匪夷所思;

其二:估值偏离的时间之长,也可以匪夷所思。

为何许多投资者看好的股票连年成长,股价却毫无起色?原因不外乎此。

对于第一点,很多投资者感受颇深,不同的股票,或者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时期,估值可以相差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而至于第二点,许多新入市的朋友,甚至一些老价投,都未必做好心理准备。

《非凡的成功》一书中,提到某一类资产可能长期萎靡,比如1928年11月至1932年6月的美股小盘股,从高点的初始值1跌至0.1,购买力调整后为0.12(当时通缩),1968年12月至1974年12月,从高点的初始值1跌至0.42,购买力调整后为0.29。如果投资者集中于某一类资产,可能面临严峻的形势。

《投资在第二个失去的十年》一书中,提到美股市场曾经超过十多年不涨(甚至下跌),而期间经济是增长的,许多企业的业绩也是增长的。假设在未来十年,投资者遇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投资进阶课》一书中,我们分享了两个A股的案例:

也许你要奇怪,一个保持20%业绩增长的股票,怎么可能从20倍市盈率跌到5倍市盈率?凡事皆有可能,事实上A股的银行股自2008年跌破20倍市盈率以后,截止目前[1]还从未再次触及20倍市盈率(少数次新银行股除外)。2008年往后数5年是2013年,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遍地是5倍市盈率的银行股——而在那五年间,许多银行的盈利增长速度甚至还远超20%。

另一个案例是华侨城A。它的净利润从2009年的17亿增长到2019年的123.4亿,但股价却原地踏步10余年[2]。2009年每股收益0.55元,年报发布后(2010年4月22日晨)开盘价11.97元,对应市盈率为21.76倍;2019年每股收益1.5元,年报发布后(2020年4月28日晨)开盘价6.05元,对应市盈率为4.03倍。

如果说市盈率从20倍降至5倍,在A股市场尚不多见。那么个股从60倍降至15倍,从40倍降至10倍,就很常见了,这其中还有最为老股民熟知的中石油。相比之下,港股市场更让人“怀疑人生”。成长性还不错的股票,市盈率也只有七八倍,但它却可以“利润连年涨、股价连年跌”。七八倍估值降到五六倍,你觉得很低估,买入并持有。殊不知它还能跌至四倍、三倍,甚至两倍多。2020年上半年,港股中重庆银行绿地香港的静态市盈率都只有2倍多。

《读懂银行股》一书中,我们进行过如下测算:

为了撇除再融资和分红的影响,我们假设投资标的不进行股权再融资和分红。我们将投资回报看作两部分: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净利润)变动,二是股票的估值(市盈率)波动。假设某上市公司业绩以20%的速度稳定增长,初始买入市盈率为20倍,持有期为5年。如果5年后的市盈率降至5倍(即下降75%),那么最终的投资回报率为多少呢?

业绩变动×估值变动—100%=(1.2^5)×(1-75%)-100%=-37.792%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负号!上市公司连续5年保持20%的业绩成长,投资它的股票却亏损了37.792%。在此基础上,股价需上涨约60%才能回到原来的保本线。

我们来看看中国联塑的年k线图:

中国联塑主要生产pvc管道,这种材料大量运用于房地产和基建,是这两个行业的上游。中国联塑的产品主要采取成本加成定价,因此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成本加成定价,这与行业里的竞争格局有关(低成本优势+地域布局+限制竞争对手崛起)。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详细情况见下表(数据统计自雪球):

从上表我们看到,中国联塑属于稳定增长类型,净利润不会大幅向下波动。近五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速维持在15%+。但奇怪的是,在2019年之前,它的股价一直横盘,曾长期处于4倍左右PE的估值。进入2019年之后,短短2年半的时间,实现了4倍多的涨幅。我们知道最近两三年来,房地产和基建都不被市场看好,被认为是市场容量将逐步减少的夕阳行业,股价已跌成shi。但为何作为上游的中国联塑,反而被资金看好?

4倍PE买入中国联塑,你等三年,可能是原地踏步;也可能是3年5倍。时也?命也?

至少我明白了:

一、不要和市场讲道理;

二、闪电时要在场。

对此,你还知道哪些相似的案例?

中国联塑产品的特点之一,是产品单位重量+体积的价值量小,因此运输成本占比较大,属于“短腿”产品。今时今日,港股通里同样还有3至4倍PE的水泥股,同样也是房地产和基建的上游,同样也属于短腿产品,它们会不会复刻中国联塑的走势?

当然了,这两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简单类比——只能留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我国古时的经商智慧,譬如《史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搬到股票市场里来,就是众人不看好时低估买入,众人狂热时高估卖出,这与“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说的是一回事。

当我们买入低估值的股票时,它之所以低估,正因为不被众人看好。这个不被看好的状态,可能较长时间持续下去,低估不代表会涨!更要命的是,未来的变化的,在等待低估回归的时间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还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一个投资中常见的风险:“降估值”。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投资的股票,遭遇降估值,而且是超长时间的降估值,该怎么办?

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找个时间我们一起讨论应对方法。

又或者,看看早年巴菲特是怎么应对的?(小心,作者开始挖坑了。)



[1] 截至《投资进阶课》写稿日期,2020年6月底。

[2] 股价按复权后计算,截止2020年6月末(《投资进阶课》写稿时)。

注意:本文只是作者对投资的一些浅陋见解,文中所提及的证券仅仅是这些浅陋见解的组成部分,本文涉及到所有内容均无法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文所有的文字、图表、数据、标点符号等,均不保证准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