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娘出上联:“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书生的下联绝了

 再见羊城 2021-06-23

自古以来,人们就讲究对称美,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古代文化也是如此。比如唐诗宋词,基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形式上非常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提到对称美,对联更是完美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也被称为对仗之文学,所以对联最早的时候叫楹联,包含阴阳相对的哲学思想。

据考证,对联的起源时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古籍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三阳始布”,下联为“四序初开”。由于各种原因,直至宋代,对联文化才发扬光大,走进普通百姓家中,深得读书人的追捧。

现在总有少部分人觉得读书无用,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不管什么时候,多读点书都有好处,古代更是如此。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很少,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三种职业可选,第一种是种地;第二种是经商,做点小生意;第三种就是科举之路。

相比较来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寒门学子最佳的一条道路。古代试卷考的是四书五经,但在殿试的时候,皇帝出题不拘一格,用对联考验考生也很常见。由此可见,学好对联确实挺重要,关键时刻能够力压群芳。另外,如果对联水平超高,即使获得不了功名,说不定可以摆脱单身,娶到如花似玉的老婆。

话说明代嘉靖年间,苏州有一位才色双绝的女子,父亲曾在朝廷做官,母亲也是名门出身,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女子姓郑,是家中的独生女,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跟别的女生不同,她自幼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音律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

才华突出的人,往往格局都比较大,择偶标准也非同一般。从十八岁开始,就经常有人带着厚礼提亲,郑小姐的回答很直接,说自己太年轻,并不着急嫁人,凭借这个理由,将那些人全部拒绝。五年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她开始考虑成家的问题,毕竟岁月不饶人,早晚都得结婚。

尽管郑小姐性格独立,但那时候不流行自由恋爱,而她又不想随便嫁给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对她来说根本无法接受。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郑小姐灵机一动,顿时想到一个绝佳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对联的方式招亲。

城里的读书人都很激动,纷纷毛遂自荐,从这些人当中,郑小姐选定三人,让他们到府上面试,而且由她亲自出题。首先出场的是一位中年人,曾经考中进士,才华自然毋庸置疑,但他已经娶妻生子,此次前来是想找个小妾。得知对方的目的后,郑小姐很生气,直接让仆人把他赶了出去。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位私塾先生,不仅不修边幅,且长得贼眉鼠眼,未等郑小姐开口,他先说了一个上联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郑小姐一听就知道私塾先生心术不正,跟这种人在一起肯定不会幸福,所以就回了下联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心机。”

私塾先生明白自己被淘汰了,只好灰溜溜离去。

最后只剩下一位穷书生,虽然衣衫褴褛,却掩盖不住他帅气的脸庞,郑小姐对他的第一印象挺好,只是不知道是否有真才实学。紧接着,她出了个上联

:“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

书生毫不犹豫对出下联

:“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闲。”

毫无意外,书生通过考验,顺利把郑小姐娶过门,婚后生活很幸福,没几个月就生下孩子。假如给你上联

“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

,你是否可以对出更好的下联呢?不妨尝试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