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愿意开空调的,和我一起数着“夏九九”吧

 焦际空间 2021-06-23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夜航船·夏至数九》

          夏至一过,这气温是一天一个台阶地攀升着,再加上又是万里无云、光照强烈的大晴天,“太热了”“热死啦”“热得要命”之类的夸张语句,越来越频繁地从男女老少们的嘴里冒出。

         或许出于健康原因,或许出于经济原因,或许还有其它原因,很多人对使用空调避暑变得越来越谨慎了,宁愿自己热得汗流浃背,也不肯开空调降降温。

         只不过如此一来,这夏天可就难熬了些。

           偶然间,看到凌儿姐在群里发了一首《夏九九歌》,一开始,我还以为,它是由现代的好事者拼凑而成的。

          等我在网上查询过了才知道,原来是真的,这个夏天也有数九天的,真是涨知识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冬季才有“数九寒天”的说法。

          按照历法上的规定来看,数九又可以称为“冬九九”,是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数九”应该是冬季特有的节气。

         在“空调前”时代,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莫过于炎炎夏日了。正因酷热难耐,人们会觉得夏日格外漫长,于是就有了“长夏、苦夏”的说法。          

         人们为了熬过这段日子,就发明了数“夏九九”的办法,并用歌谣的方式记录下来,盼着夏天早些过去,秋天早点到来。

         由此可见,作为与“冬九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夏九九”,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盼望凉爽的一种心情

          那为什么“冬九九”流传甚广,而“夏九九”却鲜为人知呢?

          这是因为,劳动人民冬闲夏忙,夏天实在无暇仔细数时间。那时候的严冬,要比现在难熬得多,而且冬九九描述的是一种生机的酝酿过程,那份于隆冬之中盼望生机的守候,也就更加的唯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南方北方的夏季差异并不大,夏九九反倒比冬九九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和“冬九九”差不多,“夏九九”也是以夏至日为起点,以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往后数。

         第一个九天称为“一九”或“头九”,第二个九天称为“二九”,接着是“三九”“四九”“五九”……数够了九九八十一天,也就算是“出九”了。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数九,而不数2345678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九”被认为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又和“久”谐音,很容易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九”文化

           从哲学层面上讲,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又是至大之数,累至九次已到了头。炎炎夏日里,每天数着数字,数着数着,酷热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说, 数九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夏九九”了,更没人去认真数它了。但是作为一种节气,它却一直存在着。

          现如今,也有人受古人启发,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进来,创作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夏九九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一九二九温升高,摇完风扇开空调;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2021.6.23于山西运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