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老土:原生家庭的遭遇缘何让我”放弃”感恩父母

 QQfa5l9bbrdni5 2021-06-23

Image

电影剧照《找到你》来自网络

闲谈感恩

文/深圳老土

前一段看了电影《找到你》,被结束时姚晨扮演的女主角的一段话触动到了。这段话大概是这样的:“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只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最该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那是一种自由。”

之所以被触动到,是因为这段话和从小接受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在教育我要对父母感恩,在学校、在社会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的也是要求孩子感恩父母。这些要求都是单向的,很少有相反的说法。

在我看来,这段话很真实(除了“自私”那个词稍嫌不妥,用“自我”可能更好),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很契合。

很真实是从认知上来说的。孩子来到世间是在不知情下被动地来的,是被抛到世间的。用作家王朔的话就是:“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既然来到世间并非其主观意愿,光凭“没有父母哪有你”而让其感恩其实是不合逻辑的。尤其是那些命运坎坷者,在世就是苦行,难道让其感恩苦难?

写到这就想起我二哥。因小时候得过脑膜炎,虽然也高中毕业了,但大学是不可能考上的。一毕业就来深圳打工,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做送水、保安之类相对简单的工作。后来好不容易成了家,却没多久就被嫌弃离了婚。即使这样,他的苦难也没过去,更大的还在后头。


Image

电影剧照《找到你》来自网络

因为一次公司搬家,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多次手术后成了植物人,在医院住了几年还是走了。他这一生,就从来没顺过,对于他来说,生命就是苦难。还有最近发生的甘肃马拉松事件,其中一位遇难者——曾经获得残运会冠军的黄关军的命运,也是令人泪目和痛心!让人叹息命运怎么对他如此不公!“一个孤独的人,孤独地生活,孤独地跑步,最后孤独地冻毙于异乡荒凉无人的山上!”(摘自网上一个留言)

一定要说感恩的话,也只是对那种相对世间大部分养育情况,父母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超出一般水平的精力,让孩子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好的生活或减轻了先天或后天的身心痛苦的情况才更适合。比如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气管炎发作时无法平躺,只能在藤椅上坐到天亮,这时候母亲就会陪着我,也是一晚不睡。对于母亲,我就应该感恩,因为我的体弱多病让她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而对于大部分的正常情况来说,只要求孩子感恩父母的理据就并非十分充足。至于那种正常水平都达不到的,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创伤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类事情很多,网上随便一搜都能找到很多例子。这些例子我就不提了,就还是说说自己的吧。

父母长期不和,其实是影响到我的性格的,尤其是母亲长期对父亲的低评价,让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亲,进而也影响到对父爱的感受。某种程度上,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父亲角色在我小时是有所缺失的。懦弱怕事、害怕被人注意,直到上了大学仍然习惯坐最后一排的最边位置,这样的性格,自然会影响到职场上的机会。情感方面也不善表达,家里人好像都这样,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不善表达情感,有点像作家王朔和她母亲的那种感觉。

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不光发生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身上,我母亲自己,也一样受到她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她六岁时,我外婆就因病过世,外公没法同时带五个年幼孩子,就把三个女儿分别送给不同的亲戚。对母亲来说,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离开了父亲,父爱母爱同时缺失,那种被遗弃造成的不安全感伴随了一生。与子女的关系和这种不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用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话来说就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会把自己经验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整、和谐、坚定的单元,这个单元连接着他的过去,并有意义地指向一个富有创新性的-创造性的未来,但是条件是,在他生命的每个阶段他必须体验到人类环境的代表者们对待他的回应是愉悦的,提供给他理想化的力量和冷静的源泉是默默存在的但又是在本质上爱他的,以及能够或多或少精确理解他的内在生命以便能够给予与他的需求相一致的回应——


Image

电影剧照《找到你》来自网络

当他需要这种支持时。”那些只知道要求孩子感恩的父母们应该扪心自问,他们做到了吗?也许更多的情况是不但没做到,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使孩子体验到的只是爱的碎片而非爱本身。

除了上面所说认知到的这些道理,我自身的生活感受上也觉得很契合。从小到大,听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孝道之类。虽然面上不敢反驳,内心里其实不太当回事。道理上知道自己应该感恩,但听得多了还是会有点烦,会觉得感恩父母并不代表什么都要听父母的。

人与人的相处总难免有点磕碰,哪怕是母子之间,这时候往往会招致母亲的责骂,忘恩负义、不孝子之类。这种骂一开始会感觉很不舒服,听多了也就麻木了,不光是耳朵麻木,情感上好像也有点麻木。

虽然该尽的责任照样不少,但感觉上总好像少了点什么。这时候会特别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当然,我不是说母亲不爱儿子,而是这种爱的表达和流动上不是那么顺畅。

相反,自己对孩子就不会这样。首先就没有要求孩子感恩和尽孝的观念,更不会对孩子念叨这些。但对孩子的关心却是发自内心,这种关心就像姚晨在电影中说的“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这种感觉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是体会不到的,哪怕有时被孩子呛到说不出话来。有人说过,爱的流动是单向的从上而下的,从自身的感觉,我赞同这句话。但从母亲那代人身上,可能会多多少少带点水分,也许是因为所处不同的时代,毕竟她们所受的教育比较传统。

在传统话语中,感恩是单向的,是作为对他人的要求提出来的,起码在开始时是这样。因为孩子并没有感恩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父母、老师灌输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自然产生的。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