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龙武道中的「禅学」之悟

 乐道子真 2021-06-23
李小龙说:「一个真正的截拳道手永远不会直接对抗对手或者完全迁就对手。他像弹簧一样灵活,会补充对手的力量。他会用对手的技艺来创造自己的技艺。你应该在没有提前安排的情况下应对任何情境,你的动作要像跟随物体而动的影子一样迅速。

一个头脑清晰、单纯的人并不选择,遇见什么就是什么。根据概念做出的行为明显是有选择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自由的。相反,它会创造更大的阻力、更大的冲突。要去运用柔韧的意识。」

图片

电影编剧斯蒂林・西里凡特是李小龙的学生,他这样说李小龙教授武功的方法:「李小龙教的武功,许多内容是随着每个人的变化而变化的。讲授的技击几乎是一种正在发展着的格斗技。」

「发展着的格斗技」,这正是李小龙所推崇的武道哲学,「武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中。正如李小龙所说:「真理是你与对手的关系。它不断地移动、改变,永不静止。」

图片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源自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可以理解为:「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李小龙的武道哲学,受道家思想和禅学影响很深。

在1967年出版的《黑带》杂志的采访中,李小龙说: 「截拳道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它的每个动作都是它本身。它没有任何不自然的部分。我一直相信,简单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截拳道是个人用最小的动作和能量直接表达自己感觉的一种方式。跟功夫的真正之道越近,浪费的表达就会越少。」

图片

△ 李小龙的亲笔手稿《武道释义》

宋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提过自己参禅的三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李小龙对「禅」也有所参悟,并把禅学融入他的武道之中。他说:「最好的解释来自于我们从禅学中借来的东西。在我学习武术之前,拳击就是拳击,踢腿就是踢腿。学习之后,拳击不再是拳击,踢腿也不再是踢腿。现在我理解武术了,拳击又回归为拳击,踢腿也回归为踢腿」。

图片



无形的形式

李小龙认为:「截拳道偏爱无形式,所以它也可以属于任何形式。截拳道无派无别,故亦可适用于任何派别。因此,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受任何限制。同样地,一切能达至目的之技巧或手段,均可为其所用。」

李小龙对他的学生说:「学习截拳道,所有固定的模式都没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真理在所有固定模式之外。」

李小龙认为「形式」是一种束缚,需要有智慧和勇气来打破这种束缚,他说:「人们为了安全感,将无限的生活变得了无生气,是一种被选择模式的控制。欲了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舍弃所有概念、模式与派别。其实,他甚至应该扔掉那些关于什么是或者不是截拳道的概念。」

1966年〜1967年,在拍摄《青蜂侠》期间,李小龙写信给好友李鸿新,请他帮忙制作一个小型墓碑摆设,墓碑上写道:「深切缅怀一位被经典、混乱扭曲了的自由之人。」在李小龙看来,传统武术门派的既有理论对于自己在武术领域的发展是一种束缚,他主张「真诚地表达自我」。

图片


真诚表达自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武馆大多处于一种老旧顽固的体系中,传统武术训练一成不变的形式,抑制了创新的可能。正如李小龙所言:「当我对武术追根溯源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每一派的武功,都有他们自己的套路和风格,这种既定的形式,是否就是创派者的本意呢?我不这么认为,包括哲学在内,形式是进步的羁绊。任何创始人的武功必定比一般人高,也比一般人聪明,如果他 的弟子们没有与其相同的创造力去继续发展他的成就, 那么,就不免流入形式化了,任何发展和突破都将是不可能的。」

李小龙始终强调了解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你追随传统的模式,你所了解的只是常规、传统与不实在之物罢了——你并不了解自己」,「在武术训练中,必须有自由之感觉。一颗受制约的心灵绝非自由的心灵,制约把人限制于某一门派的桎梏之中」。追求武术自由的境界,需要破除一切桎梏。

图片

△李小龙所绘中国武术门派招式手稿

「功夫是一门哲学,是道教和佛教哲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逆境中的给予,是先屈后伸的智慧,是对所有事物的耐心,是从生活中的错误和教训中获得益处的行为。这些就是功夫艺术的多面含义,功夫教给我们生活和保护自己的方式」——李小龙



 本文节选自知中ZHICHINA 
 002特集 《再认识李小龙》
 撰文 | 刘小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