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下禹杭

 新用户6839wSa0 2021-06-23

    2019418日上午10时,孟静开车送往东站,经潇湘路小学偕行张校长。1120分,G55南下杭州,午后2时不到,至杭州东站。车上吞下了张校长候车时买的汉堡一个,水果数个,午餐就解决了。下车后北1出口出站,与会议组接站老师接上了头,稍候片刻,聚齐了十余人,被安排上一辆小巴,准备前往培训地点。小车才出站,就被一群执法人员围住,又是录音视频,又是问讯笔录的,原来小巴是没有营运资质的,是不能载客的,要查扣的。只好 下了车又进了站,再找到接站老师,重又安排上了一辆大巴再行。市内道路极为拥挤,路况极差,根本跑不起来,车子大概只在高架上飞了一会,就只能在各种拥堵中无奈等待,在颠簸中蜗行了。高铁站既名为东站,想来是在主城之东的了,而培训地点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在城之西小和山处。车绕行城南滨江区,经复兴大桥,之江大桥两次横过钱塘江得以居高临下感受了大江的壮美。车行桥上,放眼而望,江面之宽广阔大如湖泊,水面白茫茫一片迷蒙,远近那空载飞驰的航船激起白浪,勾画出航迹煞是好看,而重载缓行的航船吃水极深,似乎江水已没上了甲板,让人觉得那船就是在白浪里潜行一样,让人时时担心它的倾覆。西南而来的富春江,到了这杭州地界突而拐了个90度的转折向东冲去,也更名为钱塘江了。遇阻于西湖背后的群山复折而向东北曲折行去,渐行渐阔大起来,成了个大大的喇叭口汇入东海杭州湾去了。海上潮水起时,那潮水逆流而上被推拥着往内河走,越走河道越窄,那潮头也就被挤压得越来越高起来,就形成了高达数米,十几米的钱塘大潮奇观。柳永《望海潮》所言“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其此之谓乎?只可惜时令不当,难睹壮观。

车行近两小时,经行一小区名为富春山居,隐隐地听闻同行者有言说此小区中有马云的居所,又经杭州野生动物园大门,最后止于浙江省外国语学院所属的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灿奥家园宾馆。此中心所处为山间一狭长谷地中,背靠午潮山,依山势上升构筑各场馆设施于山谷中,三面青山,环境清幽。经十路李主任也参加此次培训活动,不熟识,虽是同车而来却是不知的,报道时才人,名对上号,与别人调换,同居一室。收拾停当就到了晚餐时间了,本拟在会议组吃晚餐而后在近处逛荡会,张校长遇有熟人请吃饭,邀了同去,盛情难却,往,一杯白酒,数瓶啤酒,晕了,归,睡。

419日晨4时半不到,出发往西溪湿地晨跑。沿学校门前留和路东北行6公里有余,上天目路行不远,拐入五常路上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入口处,进入时,天只微明。园内道路如迷宫,试行了几条,皆被曲折引领至私人禁地不能通行。一次入了处叫什么太极禅院的所在,前行不通,只得折返;一次从一半掩的大门进了了处院落,前行不通时,想从院落旁边河岸穿行,却被不知什么种类的茅草划伤了脚踝,也只能悻然而返。折回到游客中心的游船码头处向一正在晨练的老者问询道路,听其以乡音所述道路,也不甚了然。正踌躇间,看到了一晨练的跑步的,如遇亲人般上前搭讪。听闻是往湿地里边去跑步晨练的,就请求引路同行。这是个大约40多岁的汉子,微胖,和我差不多,小步跑起来气息就很重了,看来得算是业余的业余跑者。随着前行,到了一处检票口样的地方被拦了下来,索要市民卡。原来这里白天里是要购票入内的,早间晨练时间,杭州人凭市民卡才能入内。同行的虽是杭州市民却也是没带卡来的,那保安倒是和气的很,说是没卡也行,在个本子上登记下就行了,且两个人只需要一人做个登记就行了。我也就混充了一次杭州市民跟着进去了。里边的主路面多是石板铺成,颇有凹凸,适于信步,不利奔跑。道路曲折向前,多与水相伴,或随沟河,或傍汪塘,且分支极多,旁出斜逸,使人不辩西东。随着那位跑友沿主道慢跑,他已是气息粗浊,无复言他,所经何处,亦无从知晓。一路上只见了三五晨练之人,道路两边的草木河水也似乎还不曾从夜间的酣梦中醒来,四周一片安静,就显得那几只早起的鸟儿的鸣叫更其清脆。主路上兜了一圈,从一处大门出去,上了条街道,两旁多了几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那位跑友也是多日不到园内跑步了,对道路竟是有些生疏了,竟然把我带出了出口了,抬头觉得不对,又领着我往回去,与一位看门保安交涉了两句才得以重新进入。再次进入园区,就是从另一条路上折返了。一边跑着,一边向那位跑友请教这里边是否有高敞可登高一览园区全貌之处,告诉我附近有处高塔,名为步云,是可登临览下的。就再请教道路 ,又告诉我就在归途附近。和他往回跑了会,指给我一条岔出的小路说,循路往前,不需转折就可到达。感谢了这位跑友的帮衬,就只身前往探幽览胜了。小路筑在两汪塘中间的堤坝上,宽只米许,只可徒步,初入时有个茅草顶的简陋门楼样的小门,进入这门,让人觉得是进入了神仙的清修仙境了。随小路曲折前行只一二百米,到了处三四个汪塘围拢的一片小空地,在其上,人们构建了一处仿古的高塔 ,有十余米高吧,已是秀出了周围树木之上。沿塔心的阶梯登顶四望。朝日未出,人又是早已在那些曲折的大小道路上转晕了头的,故而不辩东西南北。本拟一览园区全貌,奈何塔不够高,园区又太过广大,极目望去,也只看到个柳如烟,竹如翠,没个尽头;收回目光看这近处,才看到周围几个大小不一、亮晶晶的汪塘,被一道道曲折的绿堤分隔成了不同的形状。堤岸边,空地中掩映着些白墙青瓦的建筑,偶有翘檐飞出了树梢。塔的一角放置了一枚印章,看那旁边文字,大约是用来盖章证明至此一游的吧,一身的短衣背心也没点纸片在手边的,拿起那章盖在了胳膊上,也是字迹模糊,看不到刻印的是什么。不能远视,就只能去近岸亲水了。下了塔,往那分隔汪塘的堤坝上走去。这里是没什么道路的,人们避让着堤上的草木践踏出一线痕迹,那就是路了。沿着这样的小路往前去,人就站到汪塘的中间了。这些堤坝宽处也就三两米之多,窄处就只米把半米的,高处多些高大的竹柳桑柘类的树木,枝叶繁密,树木下和那近岸水面上却是芳草萋萋的,水草们正可着劲的萌发着尖的芽,嫩的茎呢!汪塘里的水是静止不动的,很清澈,近岸浅处,可见草木的根须,游动的水虫,远处的水面却似乎有些氤氲的水气的。这些窄窄的土坝高出水面一两米能够危立而不颓败,既要归功于其上密布的这些草木枝叶的覆盖,根须的牵扯,还得感谢人力的帮扶。细看堤坝与水相接处,能看到一排排并立的碗口粗细的木桩,有些地方还用竹片编织了条笆,贴在木桩后。从水塘底部清理上来的黑黑的淤泥被堆垛在这些木桩篾片后又形成了新堤坝。这种开塘筑坝的方法是我国南方水乡人的独创。江浙水乡,地少水多,可耕作之地甚少,咱们那些聪明的老祖宗们就因地制宜创造了好多利用水土的方法。咱们江苏兴化那的垛田,就是在低洼的湿地疏浚河道使之深广而养殖,堆垛淤泥使之高出水面而耕作的。垛田这种形制似乎是田多于水,是以耕作为主的农耕经济吧。浙江这的湿地经济方式,似乎因为地势更低洼些,水更多些吧,与我们的垛田是有点区别的。他们这是清理水塘中肥沃的淤泥堆堤坝,堤坝上植桑柘用以养蚕,蚕沙用以饲喂水塘里养殖的鱼虾,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所得水面多于土坝面积,应是以渔业为主的养殖经济。这园区里无尽的汪塘就是被这些大的堤,小的坝圈围而成,而堤坝的土就多来自水塘里。纵横交错的河道沟渠把这些大小的汪塘们串联,并联起来,就成了这湿地迷宫样的水荡了。听那位跑友介绍,湿地水源补充来自钱塘江。但我稍觉奇怪的是,感觉有些一堤之隔的汪塘的水位却是高下不同的。串联的水塘肯定水面是一平的,估计这不同水平的水塘应该是并联于主河道的,因进水口的节制造成不同高度的水位吧。汪塘边盘恒了会,也不敢再岔出到别的地方去寻访去了。还需要再跑回近10公里才能回到宾馆,估摸时间,回到宾馆早餐时间就应该到了。于就又沿小路回到主路上继续归返。在一座桥边大致是有个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庵堂的吧,也没近前探看,脚步匆匆地过去了。

仍从所入之大门出去原路折返。城市这时才开始活泛起来,上班的上学的,晨起溜弯的,买菜的,挤满了公交,塞满了街道。几次杭州匆匆来去,印象觉得,这杭州的公交系统还是与其特大省会城市的身份不相符的。地铁没几条,道路也好像不够宽敞,路况也不好,公交要等好长时间。但杭州市民们也是有一种比较便捷的交通方式的,那就是共享单车。这个交通方式的覆盖面在杭州很是广泛,连我们住的这离城市中心近十公里的地方也都到处是人力电力的单车,只需要手机扫码就可取用或飞驰驭风,或悠哉悠哉了。有时就让那些堵在车流中的车上人眼红后悔起来。杭州做为互联网大佬马云的家乡,率先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想来也是应该的。但共享目标是要为人类节约资源的,它依靠的硬件设施是高度发展的互联网络,其设计理念是以这种方式是给高度自觉的高素质的人群之间合作使用的,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节约更多资源。但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共享单车却是走入了难以为继的冏境中去了。究其原因,还是败在了卑劣的人性上的。乱停乱放,给市容管理带来麻烦的有之,为一己之私据为已有者有之,更甚者还有刻意毁坏的。这些现象在这个城市里也是能看到的,有停放人行道上的,有堆叠在草丛里的,有些人迹罕至的僻静角落里时不时就会出现辆锈迹斑斑的单车。不知这城市的单车今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原路回归到宾馆,7时半不到,算来是在外边游荡了近3个小时的,跑了23公里多些。翻看跑步轨迹看到,这西溪湿地公园面积是很阔大的,早上入园的晨跑只是在其中一隅兜了个小小的圈子而已。再翻看网络资料才知道,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三堤十景",三堤分别是福堤绿堤寿堤,十景分别是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晨迹、河渚听曲。早上的跑步轨迹只是沿那西区的寿堤前进,至洪昇纪念馆处兜转的,所历之处大湿地十之一二而已。西溪在历史上书写过辉煌灿烂的华彩乐章,相传战国时荀子曾耕读于西溪,至南宋,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至凤凰山,定皇城址于但也对此处颇多不舍,而说了句"西溪且留下",而使此地得名留下。此地曾有庙108座,寺院60多处,坞18个,桥18座,名泉18处,还有50多处名人别墅及诸多名人古墓。所经洪昇纪念馆即为纪念生长于此的清代戏剧巨作《长生殿》的作者洪昇的。其旧居宗祠也在那近处,只是没得近前参观。

 

洗漱后往餐厅早餐。早餐自助,罗列了主食小菜数十种,还有酸奶饮品水果供应。早餐后车行往杭州市求知小学参观,又是一路颠簸摇晃,一个多小时后才进入了城乡结合部处的一所小学。此小学以丝绸扎染,科技创造,足球运动为办学特色。入校园后参观了各功能室中的器械,荣誉皆为高大尚的存在。观摩了一节大课间活动,活动历时约为30分钟吧,音乐响起时,学生持足球,跳绳依规划的路线列队入场,内容依次为折返跑操,足球韵律操,国学经典诵读,跳绳,足球基本技能练习,足球游戏。活动张弛有度,内容扎实,每日坚持必能有所建树,助益孩子身心成长。而后听校长作学校情况介绍,相关活动开展情况的经验介绍,自是少不了的一番神吹海侃的。中午在校午餐,与会人员达三百之众,食堂不能容纳,于其实验室里就着人体模型上的心肺肝肠的吞下了一份盒饭。餐后赴其一路之隔的新校区又听了柯桥小学校长做的学校开展 足球活动的报告。2点半时报告结束,会议组安排车辆将一众人等拉到了西湖边的风波亭处放下,就扬长而去了。

 

来前是网上百度过西湖最佳徒步线路的,于是开启导航,往断桥处独行。

西湖三面环山,其西部背靠之群山名为西山,群山中南北各有一峰突起秀出,名为南高峰,北高峰,刘过《沁园春》中所言“两峰南北,高下云堆”即为此也。两高峰余脉分别往东延展,如伸出双臂环拥住了这汪亮晶晶的湖泊。湖中纵横了几条长短不一的堤坝把湖面划分了几片区域,各有其名。唐人筑东西向的一道大堤,将北岸近处的一片水域从大湖中分隔出来,叫北里湖。因白居易守杭州时,说了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堤后人便名为白堤了。为交通北里湖与大湖,堤上建有拱桥三座,其最东端的即为断桥。苏轼知杭州,筑南北向的苏堤,将西岸处的水面与大湖分离,名为西里湖。西里湖南北两端又各有一处为堤坝分隔的相对独立水面,北端的在岳庙前,名为岳湖,湖中近岸处多荷花,盛夏之际可赏曲院风荷吧。南端的称南湖,花港观鱼之处。西岸群山脚下还有许多的湖汊港湾,足迹未至亦不详其名。湖中孤悬一自然而成小岛,为白堤圈围在北里湖中,是为和靖先生之孤山也。大湖中尚有三座人工小岛,从南而北依次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皆为历代疏浚湖底淤泥堆封而成。还有两个小山包突入湖中而形成了两个小小的半岛,一个是南山寺后的南山前伸而成,法海的雷峰塔就立在那上边。一个是从南高峰上岔出的一条小山岭。西湖景色秀丽久负盛名,它以堤近水,以岛嬉水构建形制为后世大型人工园林的建设提供了仿效的模板。

经行湖北路不远,上了断桥。断桥不断,且是人流如织,这等光景,桥下怕是再也不能有那青白二蛇清修了吧,时令不值,自然是难见什么残雪的。循堤前行,中间道路宽敞平整,可穿行车辆。两边近水处都有窄些的步道,可行进观澜。不时设有条凳可休憩赏景。堤坝接水处以平整的条石护岸,摇橹的游船可随时停靠上下客人。过了锦带桥不远,大堤就傍依在那孤山的山脚下了,于路左有处牌坊样楼台建筑,其后有一平台突入水面,是为观览平湖秋月之所在,于此处极目而望,整个外湖及湖中三岛可一览无余,想想,在无风的月夜,秋高气爽,水月相映应当是美的不得了的吧。台榭间有些古人的碑文题记类的文字,也无暇辨识。

 

道路之右,一条小路右折,通往北里湖的湖边。看路边示意图,前进的方向是能到达林逋墓地处的,就沿着前行。未到湖边时就有一条路左折上山去。随了去却是走到小山上去了,先是见到这样那样的几个亭台,看旁边的文字介绍还多是与那个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有些关联的。沿山脊上那小路往前去,最后穿过一处石砌的门洞走入了一处院落中,看文字题写的名目,竟是来到了西泠印社位于山颠建筑群落了。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在买地筑室,创立印社。这小小山头上的平地,岩石尽数被百年来这印社的名人们雕琢,利用,密密的挤满了铭刻建筑。从那门洞进来前行几步就要钻过处孔洞,看那上方的题字,名为小龙泓洞,洞内汇聚有许多名人题记文字,还有幅石刻的观音像孔洞似为人工在一块巨岩上雕镂而成,进深只二三米就穿过到岩石的那边去了,也就到山的那面坡上了。穿过孔洞,却是豁然开朗,有片较大的平地。紧挨着这山石,有两处不大的水池,以山石为底岸,水中有些绿藻游鱼,缓动漫游,怡然自得。池边岩壁上分别刻写着文泉,闲泉的名号。既名之为泉,想来这池水当为泉水积聚而成,但此处已至山巅,且是多石少土的,泉水是从哪汇聚来的呢?真是让人费解。出此洞口,右手处立了处石像,是清代金石书画大师邓石如像,左手处的崖壁上开凿有一洞龛,名为缶亭,内有一人物坐像,说是另一位金石大家吴昌硕先生造像,因吴昌硕号"缶庐",故称此为"缶亭"两泉池之间有一条石沟相联,上面横了块略有些弧度的石板,竟名之为“锦带桥”,这可能是天下最小的桥了吧?

岩石上方有些平缓处,立了座细高的佛塔,叫做华严经塔经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中晃动的铜铃低吟着把人的想象带到了久远的过去。方寸之地,错落了这么多的景致,这江南园林建筑真的是匠心独具啊!印社建筑群落应是从面南的山脚下依次升高而来的吧,我所到处应是这园林建筑的最高处。这个小小的山头,三面山坡大概都是印社的产业吧,亭台楼阁的还有很多,山石裸露处多有铭文,文字多印章气息,古拙深奥,更是识认不得,难解其意。  漫无目的的走了会,就走下了山的北面去了,到了湖边的后山路上了,才想到,这番前来,是要寻访下那位“梅妻鹤子”的林逋的,一路走来竟是没得见的。沿山脚下道路折返回到了小山的东头,在半山坡总算找到了。林逋和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真的隐士,似乎这林要比那陶隐得还要彻底些。那陶入官场浅尝辄止,因厌弃官场的繁文絮节,案牍劳形而归去的,这林却是在当时最高统治者再三征召下而终身不仕不娶的,一生淡泊名利,不入繁华,结庐山水间,盘恒寺院中,以诗文书画会友。因其诗文书画随作随弃,故传世不多,所以后世知其名其事不如陶之广泛。但其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却是成了咏梅的绝唱,而人尽皆知了。所见为一圆形小墓丘,下砌石,上封土,封土上芳草萋萋。坟前立一碑,书“林和靖处士之墓”。小小的墓园中落叶满径,绿苔遍布,想来是少有人来打扰的,正合先生意愿。听说,这林处士豁达生死,生前就给自己修建了墓室,不知是不是就是这里。墓地不远处面向北里湖建了座高大的亭台,叫做放鹤亭,下有一石碑,其上文字说是康熙手迹。那字写得还真不赖呢! 观览完墓,亭,了了心愿,沿小山南坡下小路前进,行到中山公园处右折,从清行宫遗址旁擦过又登上了山顶。在山脊上和树丛中穿行了会,又来到了西泠印社的后门处,想要再进去,门却是关闭了。从北坡下了山,据路标指示来到了鉴湖女侠的墓前。一小片的空地上砌了方形的墓,其上立了座女侠的全身像,按剑远望,豪气冲天。跨过西泠桥,又回到了北山路上。在桥与路相交处又看到了苏小小墓,不知什么材质的东西做的墓顶,光润圆滑,像颗巨大的宝石。苏墓因其主人身份特殊,已经历多次毁建。毁之者以其地位之卑下,建之者以其才情之胜人。我以为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就让她在这风光秀丽的湖边安静长眠吧,别再折腾她了。不远处还有武松墓,墓碑题为“宋义士武松之墓”。不知水浒里那打虎杀嫂,快意恩仇的武松与这西湖有何牵连,有得葬此地的荣幸。上网查找,才知道,史上杭州是真有位武松的,却是为民除害,杀了个奸贪脏官而死的,为百姓敬重殓葬于此的。我说呢,那个打老虎破坏环保,杀女人毫不手软的武二,是真当不得这“义士”俩字的。北山路上行不远,左转,就上了那横入湖中的苏堤了。苏轼之于西湖有再生之德,苏轼相隔十余年两任杭州,一为通判,一为知州,却是初心不改,把一个濒于湮灭的西湖疏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又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诗文传播其美名,使得后世千百年来的官民皆推重此湖而加以建构不息,成就今天眼前这些胜景。作为一个深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人,苏轼治理西湖之初,大概就是要兼及水利和园林建设的吧?深挖湖体,使其库容增大,解决了杭州城的饮水和周边良田的灌溉问题,挖湖所得淤泥,堆封成了这横贯南北长达近3公里的大堤,堤上建有六桥以利交通,沟通了西湖南北两岸,堤上广植桃柳,以利人们游憩观赏,成就了桃红柳绿的胜景,被后人誉为“苏堤春晓”而成为御封西湖十景之首。这用今天的话说,那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物质双丰收了。大堤形制与白堤差不多,也是中间车道,两边近水处是步道。只是接水的堤岸不再是平整的条石所砌,而是以大小不等的假山石镶嵌而成,高低错落,参差曲折,更有韵味,风来浪翻,船过波涌,小小的浪花、涟漪就轻吻上岸来。堤上桃柳繁茂,有些近岸处的柳树就斜出水面,细长的柳条摇摆着腰肢与湖水相嬉而乐。
在堤上近水处信步前行,时在左岸观览三岛,时在右岸远眺西山,过了压堤桥,右折在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亭处站了会,继续前进,不觉间就将大堤走了一遍了。尽头处左折,往雷峰塔处去了。雷峰塔是上次来杭未及入门的,这次时间是来得及的,购票入内。塔在突入西湖中的一座小山上。一条长长的扶手电梯通到了山顶塔基下。原塔应该是在民国时就已倾颓了的吧,记得鲁迅还为此写了篇杂文叫做《论雷峰塔的倒掉》为白娘子报不平,说那法海活该呢!我之知道这杭州有个雷峰塔也从读到那篇文章起吧?新建之塔是在原塔残存遗址上的,下部架空把原来残存的那些塔基残墙罩在了下边。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的设计沿袭了宋时重修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据说这塔上的铜构件是中国所有佛塔中最多的。铜制的塔瓦呈青铜色,不听介绍觉得与陶瓦无异。最上端高尖的塔刹却是贴的金箔吧,呈金黄色泽,若是落日的余晖映照上去,应该是一番不错的景致。雷峰夕照的景致是否就是指它。可惜来的虽是日落时分,天却是有些阴晦的,没有落日,也就无从考察那什么夕照景致了。

进入正对扶手电梯的大门,就进入新塔的基座里去了,在这基座围罩住的旧塔残址外观望了会,看到些倾颓的残墙碎砖,约略有些门户的痕迹吧,想从那找找法海镇压白娘子的一点儿蛛丝马迹,当然也是徒劳的。

循阶上行,才来到塔的第一层,不同于以往登临的佛塔的窄小,此塔室的宽敞称得上是厅堂了,正中间是两部透明的垂直电梯,人们是可以乘坐直达塔的顶层第五层的厅堂中的。两边还有旋梯可步行。走得累了些,也想体验下电梯登塔的感觉,就排在了等候登塔的人流后,一拨能走十几人,轮到了,上了梯,转瞬间也就立在了塔的顶层了。

每层塔都有外挑出的檐廊以供游人观望四方。挤得都是人,好不容易在面湖的一侧找了个空隙立到了栏杆边。光线不是太好,天色也有些暗了,远山上的景物有些模糊,但居高临下,整个西湖风景却是一览无余的。如前所述西湖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此即柳永言说的“重湖叠巘”情景吧。于是一边看着那景,一边又掰着手指头去数那十景: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在白堤,刚才经过,三潭印月在湖中小瀛洲,上次坐船曾登临。曲苑风荷在岳庙前,双峰插云碑在去灵隐的路边,上次都曾得见。苏堤春晓才经过,花港观鱼在南湖,未至,雷峰夕照在脚下,南屏晚钟在身后……数来数去,也没数够十个,只好作罢。转到塔的背面又远望了会南屏山上的净慈寺,那寺院依山势上升,只在绿树掩映中飞出些建筑的檐角。不知寺院中的大钟立在何处,不过看那地势,已至山之半腰中的寺院的钟声响起,背后的山谷可作一个巨大的共鸣器,将钟声撒布于湖面,在那夕阳催归的时候,得撩起多少游子的乡愁乡怨,得让多少才子佳人思绪飞扬……这份禅意,怕在这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喧嚣中再也找寻不回了吧?吴文英在那词史以来最长的一首词中曾说道“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可而今来看,汹汹人流流连忘返甚而灯红酒绿终夜无休,哪里还有鸥鸟们的事,哪里还得那份宁静?有些暮色苍茫的感觉了,得要赶紧归去了。

下行循阶,顺便观览塔内各层四壁的装饰。这最高的第五层上方是个穹顶,金碧辉煌的,好像奉着一个个的小佛龛。下行中每层匆匆环绕一周,四壁装饰有雕有画,一层一个主题,内容皆与西湖相关,有的讲《白蛇传》的故事,有的描摹西湖美景,有的展示吟咏西湖的诗文佳作……

下得塔来,天就有些黑意了,查知要坐的公交在南山路上,就跟着导航疾走。大概是经过了柳浪闻莺那个地方吧,走了好阵子,转到湖东岸的南山路上了才到公交车站。天是早已全黑了,城市的霓虹散发出了各样的诱惑。等了很久,晚上7点多了,公交102路才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慢腾腾地开过来。上了车,要穿过闹市区,晃晃悠悠,走走停停把人弄得昏昏欲睡。在古荡处换乘193路,可能是远离了闹市了吧,那车才弄得快起来,到宾馆时10点左右了。一天内得杭州“三西”之鳞爪,也算没虚度。

 

420日晨430分出发往登小和山。随导航前行,出宾馆门右折前行不远,再右折,从一个叫做石马社区的小区后边上行。路虽是阶道,看来却是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台阶多有残缺,野芳侵道,米许的阶道有时就只剩下了中间仅可容脚的窄窄一线。两旁的枝叶也不时斜伸进来 ,使人不得不侧身或躬腰避让。阶路随着山势曲折着往上行,天还没亮呢,有些难走处就亮了手机照下路。天色在攀爬中慢慢亮了起来,但道路两边多高大的竹木之属的乔木,其下又丛生着灌木野草,人行小路上,就如行走在绿色的巷道中一样,只前后有一线明亮,往两边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就只感觉到人慢慢往高处上升。无法奔跑,只能大步前进,行至三公里左右,登顶小和山,阶道从山巅旁擦过。离了道路去那山顶,想找个远望的地方,高低的乔木灌木密不透风,什么也没看到。回到阶道上,继续前进,道路就有下行之势了。下行不多,就看到一条岔道,有个指示标识,前行通往龙吟虎啸亭,岔出则往金莲寺。这一大早的去叨扰人家出家人不太厚道吧,还是前进吧。其后道路又复在平缓中上下了,两旁仍复为密密的绿色,想找个能远望的地方实在不易,偶有些林木稀薄些的地方,却又只看到弥漫的雾气。道路既无明显的下行之势,看来还是行走在山脊上的。行走到一处立在山脊的高压输电线塔的塔基处,眼前豁然开朗。应该是为修建维护铁塔所需吧,此处林木多被砍伐掉了,没了树木的遮挡,才看清了眼前形势:高塔是立在连接刚才登顶的小和山和前方的一座山峰的山岗上的,脚下是这山岭与前方那高山环护的一片山谷,这山谷是片巨大的茶园,中间只偶杂几颗乔木,一行行的低矮平整的茶树,从山脚下一层层的爬上来,直到脚下,又往对面高峰的坡上升去,直至那山的半腰以上。从立脚处往下俯视,满眼都是绿色,不见一点泥土山石。往对面坡上看去,才能看到一层层梯田的样子,有些地方就隐入了一缕缕的轻雾中去了。多少次旅行南方时坐车从山脚下经过仰望那层层的梯田茶园,总想着能走近它们,看看近处的它们是什么样,今天算是得遂所愿了。这茶园梯田修建的山坡的坡度是较大的,一行梯田宽只一米左右,每一层的落差却有近半米的样子,一行茶树,一人伸出手去正好能够采摘完。梯田都用细碎的小石块砌成的,那小石块看来就是从这山坡上就地取材的。大概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先民们在这多土少石的山坡上拓荒,刨起石块积聚垒砌,留下的土就成了那瘠薄的山田。多数的茶树已采过了春茶,从修剪过的枝条间又冒出了绿芽来。还有些没是修整的,在墨绿的老叶中还有些嫩黄的芽。在茶园中观望了会,沿道路再前行,道路又略微上扬,只前行了百米左右的样子,上了处小山包,路边立了座亭子,以石柱,石栏围砌,高翘的飞檐上是几条昂首的石雕龙形。亭上题名为“龙吟狮吼亭”,不知有什么来历。亭立处正当风口,是否言此处风声凄厉?过此亭路又下下行了些,就来到了小和山与前边这座更高的山峰间山坳的最低处了,一条小路从茶园中穿过来到此处,越过这山坳继续前行,和所循阶道交叉成了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阶道右手边有些平缓些的坡地,也被辟成了两小片茶园,分列在小路两边。沿阶道继续前行,往前边的山峰上攀登左手处为茶园,右手为密林。这座山峰要高于刚刚登顶的小和山,阶道也较为陡些,茶园只随着道路升到山的三分之二处就终止了,大概是高处过于陡峭且同,山石裸露而泥土太少不能积聚成田了吧。在密林中走了好几个“之”字,才登上山顶,还是树木遮挡无法远望。继续前行还有阶道开始下山。不知前途通往何处,不敢贸然下行于是原路折返下行至山坳处的十字路口。路口的茶园里有位4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采茶。往前问讯道路,还没近前,就听得一阵愤怒的呜咽从茶树丛中传来,接着就是几声怒吼。原来是条小土狗,隐在那里的,大概是打量我不像好人,怕我不利于它的女主人吧,发出了警告。听到狗儿的咆哮,采茶女才抬起头来,看到我近前,扯下了耳机,笑着看向我。我向她打听刚才登上的山顶的阶道通往何处,告诉我说,沿那阶道前行,是可到达本地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叫做白龙潭的地方的。再向她打听返回到宾馆的道路,让我顺着小路往前走沿山谷中的一条路下去就能到了。向她道谢后依言前行,那只狗儿却是低哼着押送我走了老远,直到觉得它的主人安全了才返回去了。前行不远,到了片比较平坦的空地,看到一堵孤形的墙,墙上书写着勿忘国耻四个字,前边立着一根石柱,不远处有座残败的小房子,门已朽坏了,用木板遮挡封闭了,透过缝隙往里看,也没看到 什么,好像只有些杂乱的物品在里边。小房子侧前方有口井,干枯无水,还有块碑,上面写着“午潮山惨案纪念碑”。小房子前还有块卧在地上的残碑,上面有文字,应当是叙述此地发生事件的文字,但湮灭不清,不能通读。但看碑上墙上文字,既言为国耻,惨案,当是异族屠戮我国人的事件,那这只能是那个素质极高的民族犯下的罪行。归后查阅资料,果不其然。此处原建有有午潮庙,规模不小,日本军侵略杭州时,附近百姓纷纷入山到庙里避难。1938年3月1日,日军闻报午潮山驻有大批游击队,连夜派出300余人前往,将避居在庙里的百姓共530多人,驱赶到此地用机枪向这些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幼扫射。扫射后,还用刺刀遍戳尸体。故不被射死的也被戳杀。庙宇也被焚毁。此为日寇在留下地区制造的最大惨案,称为“午潮山惨案”。 1998年杭州市在1938年日寇屠杀我同胞的千人坑遗址上,建了这国耻柱、知耻井、复兴亭、难民墙、铭山史房等一组建筑。

过了这组纪念建筑不远,土石的道路竟然接上了条盘山而上的小柏油路了。再前进点,似乎是有座牌楼样的建筑横跨过公路的,上边写着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样的文字。再往前去,来到了处山窝间,这是刚刚登顶的那座山峰和前方的一座小山包与右手一座更高大的连绵的山岭圈围出来的。这山谷间又有老大一片平整的田土,也是被辟成了几块茶园,山谷最低处流淌有一道溪水,草木遮掩,看不到流水却是偶尔能听到流水的声音的。从地势上看这里应该是流水的发源处,也不知源头在哪里。道路在此分而为三,柏油路继续曲折盘旋往右手的山岭上升去,一条毛石铺筑的小路顺前方小山包的右边前进,一条隐约的驴道左折通往小山包与刚才登顶的山峰间的小山谷。这驴道旁又有座小房子,却是有人居住的,一个40岁的汉子正在房子前的空地上忙活着,还有条狗卧在房前。又向他打听道路,告诉我沿此驴道前进就能下山去了。依言左折穿过小房子前的空地沿驴道前进,那狗只是翻着眼看了我几眼却是并未发难,看来这里应该经常有人穿越而过,因而见怪不怪了。房子附近有片毛竹,几根竹笋长得有人高了,还不曾褪去棕黑的笋衣。小路只前进了几十米,又一分为二,一往下行,下行不远就有处像通讯基站样的建筑,一条右折环小山包而行,随着这右折道路走 了会,却觉得有些不对劲,道路狭小曲折,越走越偏僻。于是开启手机导航,却提醒要折返的。于是跟着导航返回到了分岔处,却也不是下行,仍提示往来路折返直到又从那小房子前经过回到柏油路上了。沿柏油路往回跑,跑过来时进入柏油路的路口却又提示道路有误了,回来又返至国耻墙处,才发现是有条小路伴着刚才所见的溪水往下去的。道路刚开始下行时不算太窄,陡险处也还有些残缺的台阶的痕迹,后来就只在溪水左右的乱石中有些路痕了。水是泉水,水流不大,却是清冽得很,从石头上跌落时偶尔也能小声的轻唱两声,走得热了,捧些山泉水洗把脸,舒服得很。下到山脚,先是经过了处小院落,里边散布着五六条土狗,向我狂吠,手中有条树棍,都不敢近前,主人吆喝了两声也就都安静下来了。过了院落又接上了那条盘山的小柏油路,看来刚才沿柏油路下行也是能通到这里的,只是曲折些,远些罢了。再往前,经过了处拌合场样的工地后,进入了公墓了。原来这里是杭州市第二公墓,是众多杭州人的安魂之处。选的地方不错,背依青山,中间还有一道溪流经过,算得上是山青水秀了。两面山坡上密密地列了一排排的墓碑,每个墓前都植有一株如盆栽样的小松树,所以远望去,那山坡还是绿色的。出了公墓的牌楼,没多远,竟是到了学校的侧门了,从侧门进入,回到宾馆,洗了澡,早餐的时间到了。

 

用过早餐,参加上午会议这专家那官员的发了言,又一块儿照了张300余人的大合影,上午的会议就结束了。

看了下午后的会议议程,觉得那内容也无什么实质性内容,于是决定逃会,再去探探这午潮山,要登顶早上远望的几个更高的山头,免得留下遗憾。

午餐后,循早上归来道路逆向而行,出侧门经公墓,工地,过院落沿小路上行至国耻墙处,入柏油路。不知登顶群山的道路,正踌躇间,遇一群登山者下行,于是上前打听登山道路。一群人很是热情,见我孤身一人,劝我不要独自上行,此时上山往返时间不够充裕,而且今天山上多雾,什么也看不到,道路险难,他们一行人中很多人都摔了跤,手机没信号,如果走岔了道路是没法联系的。见我执意前行,一群人才向我指示前行道路,说是这午潮山最高峰为午潮亭所在的山峰,只需沿路前行至一处正在栽植树苗的地方,岔出可经一条驴道上行,但因正在栽树,驴道的一部分被挖断了,过了那段就能看到小路了。其中一人并指示给我看她背在背上的一棵树苗说,就是正在栽这样的树的。几个人又千叮咛万嘱咐地让我小心。谢过他们一行人,前行到早间所见小房子处的三岔路口,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那小山包上伐木,茶园里有两个妇女正在采茶。向那伐木人打听往午潮亭去的道路,是走这盘山公路还是走这小山包下的毛石铺成的小路,让我沿小路走近些。小路只前行二三百米的样子就接上了那盘旋而来来的小柏油路,沿柏油路前行没多远果然见到一群人正在栽植树苗,半面山坡的土都被翻过了,挖了大小无数的树坑,想去寻觅那群驴友说的驴道,怎么也找不到踪迹。可巧柏油路上迎面又来了群登山者,是群年轻的孩子。再向他们打听登顶午潮山的路径,告诉我没柏油路一直前行,到了尽头有一处院落,院落的后边有一座牌坊,那儿就是登山的道路。沿着公路走了老会,也没再见到有植树的地方了,也未能能找到驴友们介绍的那条驴道,看来刚才已经错失了。但既然这群年轻人说前行有路,肯定不会错的,就依言继续前进,最后果然随着道路走进了一处几排房子圈围出的院落。院子里兜了圈,也没找到年轻人描述的那个牌坊那条路。院子里静静的也没见个人,听到一声低吼的犬吠,才看到院子的一个角落里有位妇女正在洗衣服,脚边卧了条小土狗满眼敌意的审视着我。近前问路,指给我往一排房子的后边去。转过屋角,果然看到条阶路在竹林中往上通去,起始处有座牌坊,上边写着赏心悦目”四个字。一路向上,都是台阶路,先是在竹林中穿行,而后变成其他树木,都遮挡着视线,不能往远处看。路是在山坡上转着“之”字上行的,很多地方也很陡峭,一路独行,走得几乎脱力。终于走到处山口样的所在,这应该是两个山头中间的地方吧,阶路左转往一个山头上去,右折则是条隐约的驴道往另一高处上升。此处树木略微稀疏些,透过缝隙可以往下俯看深谷了。可是往下张望时才看到满山谷中弥漫着雾气,又是什么都看不到。这南方的天气真是让人看不懂啊,午后了,还能有这么大的雾?看来那几位驴友没骗人啊!在雾气中沿阶道 继续上行,好像是更加陡峭了,雾气中往上也只能看去十几米,也不知这阶道还有多长,通往哪里,就只低着头喘着粗气往上走。突然觉得光线亮堂了些,一抬头,前方出现了座亭子,登顶了。亭正对石阶上行处为正面,上书“午潮亭”三字,这里就是这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最高点了。亭子立在几十平米见方的山顶,又是石柱石栏,只这个亭要比那龙吟狮吼亭要更简陋些不是重檐的了。石栏也残损了些。看来这南方山野之处作亭台建设应该是以石质材料为主的,因其地多雨潮湿,木质构件的维护是不太容易的。除来路的阶道,左右还各有一条驴道相交与此亭。顺路往两边走了走,都是下行的,不知通往何处也不敢贸然前行。亭子立在不高的台阶上,山头上并无高大的树木,若是晴好的天气,那是能够一览周遭景观的,从地图上看,此山应该离钱塘江不远处,要能居高临下一睹壮观,那多好啊,但雾气弥漫中只能看出一二十米的样子,远了,就只灰蒙蒙的了,什么也看不到,可惜了。在亭子石凳上坐了会,喝水休息时,突然间,那雾气散去了不少,下方山谷中虽然还是什么也看不到,但却是在远近间露出了几个山头来。往右边驴道方向可见有一座山峰,山头高约略与此处齐平,往左的驴道方向还是一片迷蒙,来路阶道方向,却是有连绵高低的数个山头的,看来刚才在山口处所见驴道应该是通往那里去的吧,遂决定过会往那个方向一探究竟。只观望了一会,雾气重又弥漫,将山头们又都隐了去了。喘息略定,遂原路下行,至山口处,沿驴道上行。驴道时缓时陡曲折向前,也不算太难走,无需攀爬。登顶一个山头后,见那驴道还蜿蜒向前,就决定继续跟行。又经历了一两处的起伏,路变得有些难走些了,有些地方穿越乱石岩壁道路窄陡处需要手脚并用了。还是很多的雾气,前行中隐约觉得是行进在山脊上的,有些地方宽只三五米的样子,两边就都是峭壁了,雾气中也不知深浅。行进到一处较窄的地方时,右侧山谷中的雾气突然散去了,一下子明朗了许多,能看清山下的景象了。那山谷正是来时所循公路所在的山谷。有了那小公路作为参照物,也就能约略弄清所自己位置了。那公路就是在这几个山头的山脚下穿行的,所以我现在行走的这条路的方向应该是往来时的方向而行的,这条路应该就是初入山时那群驴友们所说的,而我错失的那条驴道。他们看来都是沿驴道上山而后阶道返回的,与我的方向,正好相反吧。我只要继续沿此路前进,应该能回到原来的路上去的。这右侧山谷的情形观望完毕,就想再看看左侧山下的情景,一回头却是看到仍然是满谷的白气。真是奇妙得很啊,就只这薄薄的一线山脊相隔,一侧是云消雾散,清清朗朗,一侧却是云遮雾罩,迷蒙混沌。弄清了方向,道路又只在山脊上起伏,并无旁出,就无需为找寻道路而小心了,险陡处也并不多,就放心地撩开大步往前行去。高低地过了几个山头,道路都只夹在树木间呈窄窄的一线,前后皆无人声,一路上只看到块路标指示类的简陋牌子似乎说这是条什么古道的。遇有几片花开灿烂的植物,也叫不出名字,留恋了会,就势休息饮水啃食了个苹果。再往前道路就下行了,渐往右侧出,穿过一片树林,眼前一亮,来到了一片光秃秃满布树坑的山坡,正是来时所踌蹰之处,看来脚下道路应该就是进山时热心驴友们所说道路无疑。继续下行穿过这片坡就上了那条小公路了。沿小公路往前只走了一会,就岔上了傍依那个小山包的毛石铺面的小路,伐木工人们还正在操作,正在将伐下去除树枝的树干从坡上往下溜放,看到我过来提醒我快速通过,小心避让。与两个扛树干装车的工人聊了两句,他们不是本地人,是贵州来此打工的。小山包与刚刚下来的那山岭夹峙出一小片的三角平地,在这里山民们又辟出了几片平整的茶园,此处也是晨间下行所循山溪的源出之处。茶园中有两位妇女正在采茶,没有近前看过人们的采茶操作,于是厚着脸皮上前攀谈观望。很和善的两位妇女,年龄四十多岁的样子,着雨衣样的外套,以防晨间的雾气露水。说着话,也没停下手里的活。这里的茶园每行的茶树都要比那梯田的宽许多,两个人相向分站两侧,手正好能够到中间,看来宽度也是早就设计好的。在墨绿的老叶间间杂着些鹅黄色的嫩芽,有的舒展开了三两片叶了,有的才只萌出一点尖头。两位妇女的四只手如抚琴般在那绿叶间飞舞,手过之处,那三两片的嫩芽就聚于手掌中了,几乎看不清是如何掐下那芽的。腰间系有一大腹的竹蒌,待到手掌不能容下了,顺手丢入蒌中,那眼睛却还是盯着茶树丛间那些鹅黄的。一行茶树采完了,地头放着一广口的大竹背筐,将蒌中茶叶倾倒进去,再采下一行。这应该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传统的采茶方法了吧,是够辛苦的。近来见网上视频中有用修剪机样的设备采取茶叶的,在感叹其快捷的同时,难免为其无选择良莠齐收的做法感到担心。不善言辞,不会聊天,只说没见过采茶,想见识下怎么采茶的,感叹了些采茶的辛苦类的话也就无言了,倒是两位妇女问了些从哪里来,做什么,居于何处类的话题,一一老实作答。最后向两位打听去往在地图搜索中看到的近处的白龙潭景区的道路。两位妇女很热心的指点了路径,并经过一番讨论为我规划了参观完景区后回到宿处的路线,建议我在景区的入口处坐公交回去。作别了两位妇女,依所指道路前进,那道路就是早间小房子处的三岔路口两山间的驴道,只是不沿我所走的环山小路而是沿那有基站的小路下行的。小路在半面的山坡上盘旋着往下去,这面山坡以地势揣测,应该是早上登顶的那个有半坡茶园的那个山头的另一面坡吧,早上在山顶看到的下行道路不知是否能通到此处,但那是阶路,与此仿佛不是一条道,唉,谁说得准呢,山中道路曲折盘绕,不熟悉的人还是不要妄加揣测吧。道路在密密的灌木乔木中挤出细细的一线往前去,下行了很久,约略到达一条山谷的谷底了吧,能听闻些人声了,还有些隐隐的梵声佛唱。小路的尽头虚掩着道栅栏样的门,过去再跨过条干沟,就上了条水泥小路了。这路往上通往山谷高处,往下想来是通往谷口的吧。路边有了指示的标牌,看那文字,知道是进了白龙潭景区里了。路标所示,上行处有什么观音洞,小龙湫景点,于是循所示上行。只前行了几十米,右折登上些台阶就来到了处峭壁下的山洞,洞很浅并未往山腹里延伸,面积也只三五十平方的样子,洞中奉了尊观音像,记不清面目了,空无一人,不知放哪里的音响循环地播放着一首梵歌,刚才路上听闻的声音,就是从此传播出去的吧?阴湿昏暗,不知哪里还有些滴水,让人有些毛发倒竖的感觉。从菩萨前经过,出另一洞口,就立身洞外了,回望那山洞,总觉得像是造出来,而非自然所成。近前用手去抚摸敲击洞口那些堆积起来的岩石样的东西,果然是水泥制品。这里应该原来只是个山崖下凹进去的坑,被人们改建而成这孔洞样的东西以招徕游人的。旁边也是有些文字资料介绍的,大意是日据时期,龙门坎村人为避日军侵扰,躲藏于此,得全性命,以为观音菩萨庇佑,遂奉造像于此。循另一侧台阶下来就又接上了那条上行道路继续上行。道路与别的山谷景区一样,循谷底伴流水上行,缓则路,陡则阶,险则栈,绝则桥。景亦无他,或自然而生,或筑坝拦截,成一汪水就名之为什么青龙,白龙,黑龙潭的,跌落些的流水则名之为这瀑,那瀑的,有个大小的孔洞就是什么仙人到过修行的,每遇高险些的峭壁就名之为什么千尺,万丈,再加上附会编造些这传说,那奇闻的,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套路,俗不可耐,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不当雨季吧,那山溪之水并不盛大,若有若无的流续着,遇有堤坝处跌落时才快走几步,发出点声响来。有处名为小龙湫的景点有点意思,当溪流之中,一块三角形的石板如舌样悬空前伸,水流经其上跌落,白亮亮的,怪好看。景是没什么奇特处,就只走马观花地往前去。道路中间似有分岔处,也没太在意,就只循着这线流水往上去了。道路在上了些台阶后偏离了流水,通过了处门样的入口,似乎是离开了景区的了。正在犹豫间,从上边下来了几个采茶人,女子背竹筐,一个壮实的汉子却是抗着个大口袋的,里边就应该都是采下的新茶。向他们打听道路,往上可有路径可循,那汉子说,有路,道路都是通着的。就继续上行。道路分岔处左折,走上了条驴道,看到路边也有些户外群组们做的些标识,就决定沿路走下去,虽不知能往何处,也想试试能不能走到熟悉的路标处。道路好像又进入了处山谷曲曲折折走起来没个尽头了,越走心里越有些发虚了,想起了进山时那群驴友的告诫,想到了昨晚在宾馆与前台服务员聊登山事时他说的两个外地民工进山不归之事,有些慌了,决定如果再前行些找不到熟悉的路标,就原路折返。走进了片竹林,远近处也立了些黑衣的竹笋,无心去欣赏,只想赶紧找到归路。突然听得上方有人言语,抬头看去,是两个登山人正行走在上方的一条道路上,遂舍了道路从竹林中斜插而上,意图会合二人,问询道路。上了坡,却是走入了处院落,一看,是午潮山“赏心悦目”牌坊处的那个院落,这就不要问了,我这是绕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啊。今天下午算是在这午潮山走了两个来回了,来时沿此山腰处小公路走了次,归去时走那山脊,下来又从公路下方的山谷中转了回来,这回去又走了遍小公路。这次算是轻车熟路了,除在中途看到处山泉流下用归到那小山包下的茶园处时,两位妇女还正在采茶呢,看我回来,远远地就笑了起来,问道,走错路了吧,我说是的,走着走,就又绕回到这了。问我进了那白龙潭景区没有,我说进去了。又问我买票了吗,我说,还要买票的吗,没看到哪里有卖票的呢。你看到一个大水池里边有条龙在喷水吗?没看到。那你是没到景区大门口,省了60元门票钱呢。原来这白龙潭景区是要售票的,杭州人40,外来人员60元的门票呢!我这从他们指示的小路下去进入景区,无意间又逃了次票,真是不好思,这两天净占人家杭州人民的便宜了。不过虽是没买票,但景区里边的景观咱也是没看全的,那什么白龙瀑布就没看到,说的什么这遗址那寺院的也没看到。应该是在景区里道路转折时岔开了去了吧。与两位好心的妇女作别就过国耻墙处沿溪流下行,到底再次穿过公墓,归到学校中。一天内三次穿过了杭州人的安魂之所。

 

晚餐后,与李昌龙主任一起去校外散步消食。看学校对面那些小山包上有些建筑人家,就横过公路前往探寻。前行约三五百米,道路的尽头却是处小区的入口,进出是要刷卡而行的。正犹豫间,那保安见我们近前,以为是业主呢,按动了开关,打开了步行通道。我们也就顺势进入了。小区入口处在一块巨石上刻有四字叫做和山浪漫,应该是小区的名字了。小区房屋分布在两三个山头与山谷中,山头上的房子似乎密集些,山谷中却是只这一处那一家的,每一幢房屋都只三两层,都有院落,是别墅格局设计。我们这是混进了一个高档社区了啊。让咱这乡下人也见识下有钱人的生活环境吧。循盘山而上的小柏油路上到山头,近观那些院落。每幢建筑面积都不小,目测大的得有上千平米,小的也得五六百,院落布局,房屋风格各不相同,错落连绵于小公路两侧,这些应该是就业主要求进行的个性化设计与装修的,家家都有车库,咱也不懂这车那车的,不过看那些车应该都是价值不菲的豪车,看来这里是真正的有钱人的居所,应该是非官即商的。向一位在院落外边修剪花木的妇女询问这些房屋的价值时,只是笑笑说,是前些年买的,现在的价格是多少,也不清楚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冒昧,现在住豪宅开豪车的人谁也不会再如前些年的那些暴发户们那般张扬跋扈了,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低调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豪宅名车难免让咱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家伙心生些腹诽的。归途中,张春华校长发来信息,询问是否会掼蛋,看来是缺人了。就咱这水平,怎么说呢,也只能是个当牌架子的水平吧,回复信息过去却没了答复,看来是凑齐人开练了。慢慢踱回来后到隔壁一看,果然几个人正在酣战了。立着观战了会,有人不愿战了接替干了几次,果然水平不行,输多赢少。

4月21日晨5时不到,起,导航往金莲寺。出校门,沿留和路前进,过石马社区,被那导航带进了杭州职业职业学院校园里,把我领到一处紧锁的侧门前,还在让我沿当前道路前行。只得返回又到了留和路上。改设导航目标为地图上看到的宝寿寺,沿留和路又前行了不到1公里路,提示右折往山谷方向进发。看到那入口道路很不起眼,正在犹豫,看到一个妇女立在一辆装满泡沫塑料的电车旁似在候人,见我近前,就向我求助。原来这转折处是个小上坡,她怕满载的电车上不去,想让我帮着推下车。帮助推上了岗后,向她求证道路,却说自己也是外地人,到此来售卖这些垃圾的,并不熟知道路。于是依导航继续前进,。中间行经了浙江省竹类植物园,门是锁闭的,不然是值得入门一观的。继续前进,在小和社区旁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寺院。时间只是五点多些,天只微明,殿内已有香烛灯火和调经声了。一间偏殿中供奉了西方三圣,竟然是不分主次并肩而立的三尊立像,这是以前没见过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三圣是一佛,两菩萨的,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大势至菩萨,右边为观世音菩萨。一般作造像时,两菩萨皆侍立两边。这殿中所奉,站位有些太民主,被抢了C位的佛不知是否有意见。正殿一间名为大雄宝殿,那只能奉的是中间婆娑世界教主释氏了。殿堂并不高大雄伟,奉的是如来坐像,侧旁立一僧,黄袍加身,年可四旬,眉目清秀斯文,正击木鱼朗声诵经做早课。如此勤奋,当是真正的修行之人。几步就转完了这有殿无院的寺院,出来立在路上,重又设置金莲寺为目标,路线提示竟然还是沿当前道路前进的。越过小和山社区,又从一什么养老机构旁擦过,前行的道路就进入了一处山谷了,道路渐上扬。在小柏油路的尽头有几间小房子,也不知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再往上去,那道路变为条石铺砌的的台阶和毛石铺筑的路面相交替的山路了。随着路慢慢往高处升去,慢慢地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了。路面上多绿苔,石隙间偶有些小花草顽强地挤了出来,彰显着生命的韧性。路面上多有枯叶,亦无人清除。路两旁的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毛竹林,高大的毛竹树下荫庇着诸多的新生的笋。那些笋一人多高,都还没褪去笋衣,一身的棕黑色,默默地静立在竹林间,如老僧入定般,想必在暗笑我这挣扎在红尘中的绝望生命吧!寂静的晨间山道上只小心翼翼地行进着我一人,时有几声鸟鸣,觉得格外悦耳清脆,感觉入了仙境中了。阶乎在陡峭处作了几次转折,就上升到了一处两山间的山凹中了,道路的尽头就是慕名而来的金莲寺了。寺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到处堆满了建材,也无山门院墙了,背靠着一座山头,林立的脚手架包裹了一处高大雄伟的两层建筑,那就是在建的寺院大殿了。上层的外观已装修完毕,有些金碧辉煌的感觉 了,飞檐上垂下几组铜铃,迎风而动,奏出一阵阵悦耳的金铜之声。往下看去,大殿的廊柱还裸露着钢筋混凝土的苍白,原来别处看到 的那些高大富丽的大殿廊柱的真面目是这个样子的啊!从一处脚手架拱护的洞口样的门钻去,就进入了宽敞高大的殿堂,里面地面墙壁也一样裸着本色,中间也没布置好那富丽堂皇的佛座,塑像,所以尤其显得空旷。但因陋就简,于后壁处奉了三尊神佛,佛前亦有简陋的供桌摆放着香烛,一位黄衣的老年僧人正在摆弄着香火,殿内已有些香烟缭绕了。供台前列了几排二三十个拜凳,想是经常有人来此进香礼拜的。空寂的大殿内仅有我与老僧两个活物,本想厚颜攀谈两句的,但见那老僧眼睑下垂,面无表情之高洁状,不由得自惭形秽而打消了念头,反身出门时看到正对门处背向朝里奉了尊汉服道冠的塑像,不知其为何人,不知其为何立于此处,不知其与佛何缘。出得门来环顾四周,见这寺院座落在两山头相连的凹处,左右脚下各临深谷,远近还有数不清的山头环护,到处翠竹乔木一片苍翠,若是只有来时所走那条山道交通红尘,这里实在能算个清幽的避世静修宝地。只可惜,在另一山谷中,一条柏油路盘旋而上,把这里与那大千世界又连在了一起,要想修行,可得能经得住那红尘的诱惑了。从来时阶道右折,穿过一片杂乱无章的建材,找到了条阶道,上行不远,就变成了石板筑的平路了,虽有上下起伏,却是不需要台阶了,沿着这道路在一面坡上前行。走不远,路边有人修筑的窄窄的几阶台阶隐在灌木中岔出了条似有似无的小路,以为曲径通幽呢,就岔出随了去,只上了三五米,止在了一坟墓前。坟前有碑和一简陋的供台,看碑上文字觉得并非什么名人,乃我辈平民祀父母之所。好,人生得葬此处,复夫何求?归原路再前进,路上多绿苔,水气,湿滑难行,不能奔跑。行只三五百米的样子,接上了昨日晨跑时下小和山时遇到的那个有指示牌的岔路口。这才知道,这金莲寺应当是在这小和山与另一个小山头间的凹处的。知道道路前行通往昨天所见的龙吟狮吼亭,从那里再沿溪流下行就行了。奔跑了一公里多些,又来到了那输电塔下,又来到那石亭下再次观望那半面坡的茶园。在石亭中下望之时,见那茶园中的一条土石的小路上从谷底慢慢走上了一个荷担的汉子,其后相隔三五百米处还有两位妇女。那汉子上到山岭上那个小小的十字路口时,放下担子停下了,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赶紧前行,近前与那汉子攀谈起来。这人50多岁了,担子一头是台油锯样的器械,另一头是一盛满汽油的白色塑料桶和一些杂物。交谈中得知,他是居住在山下龙门坎村的茶农,这满坡的茶园就归他们社区所有,这早上山就是来修剪茶树的。感叹了种茶的辛苦,每当茶时,没日夜的采摘,炒茶,修剪茶枝,过了茶时,还要修葺整理梯田,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做工都不愿意再做这个。正说话间,两个妇女也上得山来,远远得又笑了,说,怎么又是你?原来还是昨日所见两位采茶人。我说,这山林茶园太好了,再来转转,看看。觉得这里好,别走了,留下吧。我说,那可不成,老婆孩子都在家等着呢,今天就要回去了。她们又与那汉子谈笑起来,也说到了采茶的辛苦,还说男子更苦,下力气挣下了钱,还要交给老婆。随着他们越过山岭往茶园走,经过了昨日问讯道路的那片茶园时,昨天那位妇女已在茶园里忙碌着了,地头的竹筐里已有了不少的采下的嫩芽,还有几小包蛋黄派与一包奶,看来是打算以此为早点,要连续作战的了。几个人打了招呼闲聊了几句就继续往前走,我又问他们,他们的茶是不是那全国闻名的西湖龙井茶。两个妇女答说,是的,这里出产的就是那西湖龙井茶,有时间可以到他们家去品茶的,还说要记着他们家是小和山98号。一起走到国耻墙处,我要下行了,感谢了他们的盛情,和几位茶农道了别。下行如旧,晨间环境更加清幽,时闻鸟鸣泉咽。

 

上午会议,听闻了部里来的领导们谈了些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要求,培训组织单位做些总结,也就结束了。午后1时许,会议组安排车辆送站。此番却不再绕行,从门前留和路直入市区,穿过闹市而行,午后行车较少,倒是没太拥堵,觉得比来时倒是便捷了许多。3时登车,5时归徐,公交72至南站,会同正好下班的媳妇118路返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