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论素材不要浪费,可以用来做面试答案的

 领悟公考 2021-06-23

 例题:某市图书馆对外开放,乞丐和流浪者也景区看书,有人表示反对。馆长说: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同事每个人都有离开的权利。图书馆依旧会对流浪者开放,那些不满的人请自行离开。请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分析:公共管理角度,公共管理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其它公共管理主体两个部分。一般作为公务员考试,我们从政府角度出发的。而公共管理的对象一般氛围公共资源和公共项目、社会问题等。所以这道题目想答好,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主题进行分析,比如馆长(代表的是公共资源的掌控者),乞丐和流浪者(代表的是弱势群体),反对的人(代表的是等级意识严重的人)。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很好的解答这个题目。  
     1.从公共资源角度出发。图书馆作为公益机构,其资源应该是所有人都共享的,不分地位高低和经济贫富,乞丐和流浪者,作为社会公民的一部分,也享有利用读书馆的权力,该馆长的做法,体现了公共资源为公共服务的内涵,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值得点赞。
     2.从反对的人出发,之所以反对,表面原因是乞丐和拾荒者自身的洁净程度与图书馆的氛围格格不入,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两极化趋势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道德修未能同步提升,导致这种等级意识、社会不公平意识逐渐出现,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3.从乞丐和流浪者来看,他们本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不仅在物质上,遭受不公平,在精神生活上,也处处受到歧视,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和获得自身发展的权利,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在内。这也呼吁着我们的政府,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公共服务更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社会和公众要更加去关爱这一弱势群体,包容帮助这一群体,相信让所有民众能够生活得更有尊严。 
     4.从当前的理论热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来看,我们现在的小康,只是经济的小康,距离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小康,还需要不断的奋斗,而文化小康,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现的是民众是否具备大国意识,更多的获得国际地位和认同的根本,乞丐和流浪者的事例,正是从某方面反应了我们部分国民在公共素养上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努力。(来自2016年国考申论试题: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这也告诉我们,知识是相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