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表达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逻辑问题

 领悟公考 2021-06-23

    每逢面试季节,总会有几个同学问我,怎么样才能流畅的答题?

方法很多,比如提高思维能力、积累素材、大声朗读、模拟训练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答题更加流畅。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去理解表达问题,我认为归根结底是逻辑问题。

有些人平时口若悬河,讲起来话来滔滔不绝,但是一参加公务员面试,就变得磕磕巴巴,这并非是他的表达能力下降了,也不是因为他紧张了。而是因为公考面试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内容、思维都是近乎全新的,面对一个新事物,想要有逻辑的表达,确实挺为难小朋友的。并且会由此紧张、缺乏自信,从而导致愈发的磕磕巴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紧张和表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让你不紧张,你就能不紧张的。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我们来看一个答题示例:

问题:结合工作,谈谈伞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某位同学在面试打卡训练中给出的答案:1.伞是一种保障。在社会丛林里面遮风挡雨,给人经济保障和社会身份;2.有的伞还能保护别人。有的伞除了保护自己还能为别人遮风挡雨;3.伞与人的关系。伞对人来说是一个抓手,给人安全感,但是人必须有力才能在风雨中保证伞不被吹走。

这个答案也区分了123三点,看似很有条理,但实际上三点之间毫无逻辑性。第一点讲伞是一种保障,第二点讲伞还能保护别人,第三点讲伞能给人安全感,保障、保护、安全感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所以,这个答案的三点内容属于一种低端重复性表达,重要的事情固然要讲三遍,但这个原则不适用于考场,因为你讲的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曾看过一些考生在答题时手写的提纲,看看还真的挺不错,如果能够按照提纲扩展开来畅所欲言,我相信会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但真相永远比想象更残酷。

面对考官,game over,写好的东西都忘了,分好的123全扔了,甚至生怕自己答的内容太高深,把一个意思反复强调,就比如我上面举的例子,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我曾经遇到两个极其顽固的学生,试图让他们明白自己讲的内容我都听得懂,不需要反复强调了,但是最后我失败了,习惯的力量太可怕。后来我思考了下原因,这也是本篇文章的来由之一。

我再次强调,能当考官的,水平能差到听不懂你们肚子里那点货?而且拿着一天几百块钱的劳务费,从早到晚要听几十遍近乎一样的内容,仿佛一天三餐都是馒头配大葱,考官不是人么?不会累么?体谅体谅考官们吧,早点答完,让考官们伸伸懒腰,刷刷微博不好么?这种心理上的不耐烦,会导致评分时的不耐烦,考官虽然有很强的职业素养,但是经不住你们轮番摧残,所以就会出现如下心态“什么?你问我刚才考生答了啥?没听清楚,好像是说了什么什么吧”,于是,根据你的大概表现,给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就把你打发走了,至于你费尽九牛二虎答出来的内容,也许考官根本就没听清楚。

也有许多辅导班,为了标新立异,进行所谓的反模板培训,甚至要求考生不要答123,直接把内容一口气说完。我认为这不是反模板,是反人类!忽略了考官作为一个正常人类的本能,之所以还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是因为考官还是一个正常的人类,有着一定的同情心。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请务必注意答题格式,即便不能有逻辑的回答,起码也要用123把你的内容做个区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我讲了这么多,是想通过考场上的一些实例,强调逻辑的重要性,逻辑体现的是思维,如果你有思维了,那么自然会表达流畅起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说上半个小时又有什么难度?(备注:这句话我最初是用下面的句子表述的:谁还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打草稿说他个半小时呢?请他们区分下两种在理解上的难易,这其实也是表达的一个要点,多说短句,少用双重否定。)

在面试中,答题的逻辑性比文采修辞更重要,逻辑的核心是清晰高效的思考问题,体现在答题中,就是一种处事不惊的大将风度,通过组织语言条分缕析的呈现,能够让人更容易从我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

因此,关于逻辑,还需要明白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表达。表达是将我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当它被发送出去之后,别人如何解读,就跟我们无关了。你认为有逻辑了,并不代表别人能听懂,因为你的逻辑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在练习中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让我们的逻辑更容易被考官接受。因此,虽然所有的表达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逻辑问题,但这个逻辑问题,并不仅仅是你自身要有逻辑,更重要的是让别人能清晰理解你的逻辑!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考官的身份,考官往往都是政府各个机关单位的老前辈,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一种高效便捷实用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思维。很多辅导班会强调政府思维,却不知所以然,只是告诉你,因为你考的是公务员,所以要有政府思维,更标准的答案应该是:为了让你的表达能够更好的被考官接受,所以你应该有政府思维。

这样一来,逻辑问题的核心,其实回到了政府思维上。那么政府是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不过我们化繁为简,找到本质,其实就一句话:学会站在政府角度思考问题,而政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稳定第一。

比如这个题目:请谈谈对“正确的结论,往往不是来源于权威的声音,而是来源于多元化的声音”的启示。

从个人思维上来看,我们想到的是不可一意孤行,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政府思维的角度看,就是决策要民主。

这就是思维不同导致的内容不同。

再回到伞对我们的启示那道题目上,从形状上讲,是圆形的,这是因为圆形面积最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效率;从结构上讲,有伞柄、伞架、伞面,伞柄是主轴代表领导,伞架代表中层干部,伞面代表普通工作人员,说明既要讲团队意识、分工协作,还要讲服从意识、高效执行;从伞的功能上讲,遮风挡雨,我们公务员岂不就是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的;从材质上讲,伞可以用油布、塑料、甚至其他材料,那我们工作是不是也要充分学会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呢?

所以,这样的回答,从答题内容上讲,都是围绕着政府工作本身去阐述的,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政府思维;但是更重要的是答题形式,因为形式是体现逻辑最清晰的方式,我们这四点内容没有重复性,而政府工作,讲究的就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这种没有重复性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非常著名的MECE原则,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互不重复,完全穷尽”,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感兴趣点同学可以自行去网上搜索下相关内容,也是高效思维的基础。

关于具体的思维问题,很难在一篇推文中讲述的淋漓尽致,今天只是抛砖引玉,提出这样一个方向,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复习过程,挖掘每道题目的潜力,关于MECE原则在面试中的具体应用,如果今后有时间,我可以再开一个专题另行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