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错误的申论方法,误导了99%的人,看看有没有你?(文末福利包)

 领悟公考 2021-06-23

前几天,我讲了申论大作文怎么写,实际上就是抄:从材料之外抄框架,从材料之内抄素材。从材料之外怎么抄框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申论75分+的真相,原来不是文笔,不是逻辑,而是这个字》

从材料之内怎么抄素材,想必大家不陌生,是不是有人诉告过你:要同义转换。比如:材料表述为“文化自尊陷入困境”,抄写时可转换为“传统文化陷入了深深的泥潭。”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很多看来起很有道理的话其实都是扯淡,比如这个被奉为圭臬的“同义转换”,多用好啊,只要加增或者更改句子份成,就变成了自己的话,但是你们现发了吗?上句话里很多文字的顺序是颠倒的,却不会影响你们阅读。因为常人在阅读时,往往是通过摄取关键词,利用整体感知力进行理解的,而且阅读速度越快,越容易忽略旁枝末节。

那么问题来了,申论阅卷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大作文也就是三四十秒一篇,这种情况下,你转换来转换去,如果关键词区别不大,在阅卷人眼里,其实都是同一句话。所以,所谓同义转换,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无用功。可悲的是,多少莘莘学子就这样被骗了,不知道上当的有没有你?

这就是为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分数出来二百五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笨,而是因为太聪明了,把错误的方法学的滚瓜烂熟,用的游刃有余,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并不是条条大路都能得高分的。

高分,永远属于少数人;真理,也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要有一双慧眼,不要被所谓权威迷惑了

那么究竟如何抄呢?两个字,伸缩。伸就是把一句话扩成一段话,缩就是把一段话缩成一句话。

a.伸:把一句话扩成一段话从本质上讲还是同义转换,倒是要转换到你妈都不认识你的程度,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结合一些例子进行展开,洋洋洒洒的写上四五句,甚至一段话。

比如最近有位同学问我:“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把它转换成“人才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算不算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我说不算,这句话里的每个字都和原文一模一样,怎么会是你自己的话呢?这就是中了同义转换的毒,那么要怎么转呢?请结合我们昨天发的文章(10分钟掌握三大热点,你想要的申论面试素材一网打尽)

当前,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人才问题上依然存在困难许多困难。所以,才有了华为百万年薪招聘应届生,让网友感慨“多读书是有用的”,华为正是依靠人才战略异军突起。同理,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短缺,毫无疑问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仔细品品,是不是草鸡变凤凰?有深度、有广度,既表达了观点,还体现了务实的作风?

b.缩:把一段话缩成一句话。我们以2019年浙江省考大作文为例来说明(具体见2019年浙江申论A卷第四题及大作文范文)。

一是要学会把材料中的案例整合,材料往往会用长篇大论描述一个案例,我们只要用一句话概括,比如“从春秋时期开凿邗沟起,至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句话在原文中其实就是对材料3大运河的名称变化史的概括,但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二是要学会把材料中的观点整合,比如这句话:“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整理大运河史料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的历史和故事,接受大运河的文化和精神”,就是将文章不同段落的内容进行了整合。

这种浓缩,就不要更改材料中的句子了,说句实话,材料的语言本身就是很高明的,以我们的水平,盲目修改,只会越改越差,甚至改的牛头不对马嘴,这也是我不建议你们进行简单的“同义转换”的另一个原因。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跬步以至千里。我发的东西很散乱,但是前后是有逻辑的,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打印下来,前后对照着学,效果才能棒棒哒。

PS:最近很多同学问我,以前发的“不会学申论”系列文章哪里去了,再次解释下,因为我是引用时评文章进行分析的,所以被人举报为抄袭,我就删除了。为了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我把江苏省考第一、二题的分析和不会写申论系列整合起来,通过百度网盘的形式给大家,在后台发送“申论”二字即可提取。不用谢我,觉得好赞一个就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