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丹:读书需要仪式感----公考面试真题解析(102)

 领悟公考 2021-06-23

解析有深度,思想有温度,问题请留言



真题回顾

现在虽然互联网阅读很盛行,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去看书,对此,你怎么看?

一家之言

我们通常把读书人的家庭,叫做书香门第,一听就特别有格调。

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雅事,从事这项活动的场所,叫做书房。古人对书房的叫法名称繁多,比如斋、堂、庵、屋、庐等,像蒲松龄的“聊斋”、黄宗羲的“惜字庵”、纪晓岚的“九十九砚”等都是名留青史的。

古人的书房,很讲究意境,在风清月明、古朴悠然的书房中,不仅有文房四宝,还有红袖添香。笔墨纸砚也讲究品级之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多次提到砚台,和珅向乾隆进献东坡古砚,乾隆派张之洞去老坑找端砚等。

从书房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读书,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又说:“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

相形之下,现代人和读书成为绝配的往往是葛优躺,更有甚者,“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我是一个懒散闲人,既喜欢在慵懒的阳光下,眯着眼看看闲书;也喜欢在典雅的书房里,全神贯注的研究专业书籍。而后者,尤其能让我感受到读书的美好。

现在许多家庭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小孩子喜动,书房是呆不住的,那么如何把这种美好传递下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带孩子去图书馆。

在那种氛围下,孩子们会发自内心的爱上读书,逐渐的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回家之后,欣喜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从而让读书成为陪伴一生的习惯。

当然,我也会在手机上看书,但是手机永远缺少这种感觉:闻不到书籍散发的芬芳,感触不到指尖划过的摩擦,掂量不到书籍的厚重。

于丹也曾说过,读书需要仪式感,她认为与古人相比,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而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所以,为了让心灵能有所安放,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专门开辟一个空间,布置一个小小的书房。

书房要保持充足的光线,当阳关照射进来的时候,便于我们能够闻到书籍散发出的香味。最好搭配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架,每本书都要整整齐齐的陈列其中。再安放一张书桌,尽量简单实用。

这里,将是我们闲暇时,放松心灵,充实自我的空间。

在说这个题目之前,我不得不声明一点,根据4月20日的第十七次全名阅读调查显示,纸质读物阅读量呈下降趋势,三成以上国民选择听书,这令我相当遗憾。

参考答案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对此,我结合个人体会,有如下看法:
第一,互联网阅读具有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特点,但是,互联网阅读往往要依托手机或者电脑。当前,各种APP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互联网阅读很容易受到各种软件的干扰,比如电话、微信等。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让人无所适从。而去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安静的环境,良好的氛围,更够给我们带来一种浓浓的仪式感,进入一个可以驻足的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书相依、人与人相处,这是互联网阅读难以替代的,让我们可以更加专心的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
第二,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这和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书香社会、读书日等载体,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文化作为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的必需品。这也在客观上,让人们走进文化场所的比例不断增加。
第三,当前,互联网阅读依然是一种主流阅读方式。但随着社会发展,今后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兴起,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兴建图书馆,有条件的开放学校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人均占有量,丰富图书馆的书籍种类,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二是要加强宣传,将各类文化场所的地点、特色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要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中来。

历史文章、真题和打卡练习均在公众号菜单栏,后台发送“申论”领取相关资料,会不定期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