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临死前留下2句遗言,揭露“三道”奥秘,你能读懂吗?

 戏秦皇汉武 2021-06-23

庄子大家都知道,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庄子一起闻名的历史名家有很多,为什么要单独说庄子呢?因为庄子跟他们的境界都不同,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可他是远超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当时的众多哲学家,受儒学影响都主张我们人生于天地之间,所以受制于天地之间,就像鱼和水,相安无事但却无法脱离这种环境。

而庄子跟他们都不一样,庄子追求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他一直试图挣开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在乱世却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通俗点说,庄子超越了整个时代,像一个无喜无悲的圣人,站在天地间最高点,是追求无所待终极逍遥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在先秦的诸多思想家中,最难解读的,应该就是庄子了,因为但凡是人就都有七情六欲,有喜有悲,有偏颇,我们无法达到庄子那样的境界。其实庄子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在残忍的乱世中,用一生演绎着“天人合一”,深刻揭露出“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庄子临死前.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为何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是不是有点偏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看待生死像今天中午该吃什么一样平淡,在庄子《知北游》这一篇里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以“气”这个概念为中心,把生死当作自然一体的一种过程,这是平常人可以做到的吗?不会的,平常人对于死亡是畏惧的。若能参透庄子的思想,克服对生命消亡的恐惧,便能明白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了。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奇无比的鲲鹏的形象。鲲鹏等风来、乘风起逆风行,到最后如果能够取消对风的依赖,就能实现逍遥的境界。这只是人生的一种理想,事实上,生而为人,没有人能摆脱世界,没有人能摆脱欲望。我们往往有所待,这个待,就是我们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让你起飞的风,又是束缚你的灵魂的枷锁,为了实现人生的大逍遥,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行囊装的太满,你无法走得太远,欲望过多,你的灵魂就无法起飞。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庄子生在乱世,却不愿与各路霸主同流合污,他深谙人性的本质,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并用自己一生的智慧与结论著成《庄子》一书。这本书文章结构,很奇特。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喜欢托寓言以广其意,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使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所以《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学,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充满活泼的画面。幸好有庄子,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会让人沉闷无趣到昏昏欲睡。以前青年时期,闲暇时间总是拿出这本全译全注的《庄子全书》。比古语的《庄子》更好理解,它对原文进行了非常精准的原文,注解等等,一应俱全,还为每个寓言故事描绘了身临其境般的插画。

《庄子全书》收集了庄子学派著述总集以及道家的重要典籍与一体,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为了能保存的更长久,还精心的用锁线硬壳来装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