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两国交战为什么要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戏秦皇汉武 2021-06-23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毁灭人性的,尤其是古代的战争,冷兵器时代更为严重。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情数不胜数,为了打败敌人,使用各种手段,各种欺哄讹诈无所不用其极,这么说吧:战争无情,战争无信。而且这句话也是被认可的甚至还很欣赏,古有“兵不厌诈”的说法,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既然欺骗在战争中大行其道,可为什么还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被?这样的承诺到底是为何呢?又是出自什么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其中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战争文化,是从西周开始成型的。从西周开始,对发动战争就有非常特别的讲究。周武王之所以要讨伐帝辛,就是因为周武王认为帝辛“失道”。因为“失道”,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联合周边的诸侯部落,共同来讨伐作为最高奴隶主的商王。宋襄公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再和他们打。后人不理解,觉得宋襄公迂腐。其实,宋襄公这不过是遵守那时候战争礼仪的表现。这种战争礼仪中,就包含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来使的作用,是为了送信。本身不具有攻击性,也没有带武器。杀掉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就像在战场上杀掉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一样。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被人欣赏羡慕。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圣、兵神、兵仙等等。

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使臣是两个国家之间沟通调节的纽带,对于避免战争是很有帮助意义的。所以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这点和现代的外交制度有点相似。

但是“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违背周天子的诏命频繁交战,争夺地盘。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如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通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测到其命不长久。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故意向使者释放一些假信息,让来使上当,如“蒋干盗书”等。

综上所述,战争的残酷性是人们不可控制的,所谓的战争礼仪在利益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历史上两国交战,斩了来使的事件还是挺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