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波:混不下去就去开货车,逝世4年后,小说爆红后被当做偶像

 戏秦皇汉武 2021-06-23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先后去云南插队,当过工人、老师,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

王小波:混不下去就去开货车,逝世4年后,小说爆红后被当做偶像

1996年,王小波还考了一张货车驾驶证。他说,以后赚不了钱,就去干这个。1年后,王小波突然辞世,他没有去开货车跑长途,却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代“老司机”。

李静最后一次见到王小波,是在他去世前9天。王小波给她看刚办来不久的货车驾驶执照,说:“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干这个。”说完,提起一只旧塑料暖瓶,把李静送到院门口。他说:“再见,我去打水。”

李静后来撰文回忆说:“我看见他走路的脚步很慢,衣服很旧,暖瓶很破。只有一个寥落、孤独而伤感的背影。”面对生活他自嘲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黄金时代》能够出版和获奖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他的小说带有颠覆性,在卡夫卡之前,没人想过写一只甲虫也能写出人性;在王小波之前,也没有人通过一只“小和尚”就能写出一个时代。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鹊起,万人追捧

王小波的小说最早也被当成“黄色小说”,不让出版,直到在台湾获奖以后才有了点机会。

其实,去世前的一段日子,王小波已显露出了一些病状。根据后来的回忆文章,王小波的最后一篇稿子给了《南方周末》。

逝世前,王小波的作品在文坛的影响越来越大,病魔似乎成了挡在他面前最大的敌人。黄集伟说:“太可惜了,当时曙光就在前面。”虽然他的小说发表阻力依然很大,但杂文很受读者欢迎。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

在媒体不发达的1997年,王小波的离世不足以让当时人为之颤动。

很大程度上,当有人阅读他的作品,追捧他的,开始怀念他的风趣幽默时,早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卡夫卡,还是被人认为是疯子的梵高,总能从满是黄沙的队伍中淘出,露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本色。

王小波去世后,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时代三部曲》。编辑钟洁玲回忆,4年后《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盗版更是难以统计。

虽然他的书早已经印刷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他的读者群不断扩大,从70后延伸到了00后,虽然有无数曾经像他一样热血的年轻人把他当做偶像。

可王小波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早已超越当下娱乐至死的年代一路向前。

他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在《黄金时代.》里,他写出生活艰辛的本质: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纪念小波最好的方式,就是再一次阅读他的文字。通过阅读追忆他穿透时光的魅力,也追溯第一次读到他时的我们自己。

今天,我想给那些还没有读过王小波的朋友们,推荐一下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

《黄金时代》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这三个部分又分别对应了人在20岁、30岁、40岁面对生活的态度。

20岁的时候,觉得天地很大,未来可期,想怀抱着梦想,去四处流浪;到了30岁,步入婚姻,生儿育女,扮演着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的角色,心里还残留着一点对梦想的追求;等到了40岁,就慢慢发现人生就是这样,社会是个大熔炉,轻而易举就把你改造成了条条框框里的人。

现在,这套“时代三部曲”,就可以让你走入王小波世界里,与幽默有趣的他相遇。走进他的小说和杂文,看一看,他是如何构建这个有趣的世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