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赵充国

 历史通俗故事 2021-06-23

汉武帝时,李广利被匈奴人包围,赵充国带着一百多人冲入敌阵,李广利跟着赵充国逃出重围。赵充国身受二十多处伤。

汉武帝接见赵充国,看到他身上的伤口,感叹不已。

汉宣帝时,羌人蠢蠢欲动。

汉宣帝问赵充国,赵充国说,这里面可能有匈奴人捣鬼,我们得做好准备。

不久,羌人果然向匈奴借兵,想阻断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赵充国认为,羌人不能有此谋略,一定是匈奴人已经进入羌人内部了,羌人随时可能起兵。

羌人果然起兵,这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汉宣帝让丙吉去问赵充国,谁能去与羌人作战。

赵充国说:“谁也赶不上我!”

于是,汉宣帝派赵充国出征。

赵充国抵达羌境,准备渡河。为防止羌人乘渡河时进攻,赵充国先派一部分部队渡河,先建立了阵地,第二天才全部渡河。

少数羌人前来诱敌,赵充国命令不要出击。

随后,赵充国派兵前去侦查要塞,发现没有羌人驻守,于是驱兵大进。

赵充国对手下说:“羌人不懂用兵,如果他们派人守住要塞,我们是无法前进的。”

赵充国把侦查放在第一位,行军时戒备森严,驻守时壁垒牢固,不打无准备之仗,又爱护士兵,所以大家都愿意为其出力。

从羌人俘虏口中得知,羌人贵族多次指责叛乱,说这次八九十岁的赵将军来了,如何是好呢?

赵充国把之前羌人派来的人质放回,让其回去传达宽大政策。

此时朝内有人建议速战,汉宣帝问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说深入羌境对我不利,应以抚缓人心为上。

大臣们都反对赵充国的意见,于是汉宣帝下令速战。

赵充国再次上书说,羌人正在以逸待劳,如果我军贸然进攻,羌人必然一致对外,不如先将其分化瓦解。汉宣帝接受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缓慢前进,羌人见大军到来,溃逃而走,赵充国仍慢慢在后面跟随前进。有人说追击的速度太慢,赵充国说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安心退却,如果追击太急,反而会使其反击。

羌人见赵充国没有必杀之心,便有一部分人来投降。

赵充国见羌人斗志瓦解,便停兵待机。这时,汉宣帝又催促进兵,有人劝赵充国不要惹怒了皇上,赵充国说我这才是真正的忠心为国,以往一味对羌人用武,才导致了羌人的叛乱。

于是赵充国再次上书,说用计谋可以降服羌人,用战争则难以使其驯服。我请求撤回骑兵,只留步兵,在此地屯田驻扎,可以节省很多军资。

汉宣帝回信问,那什么时候才能取得胜利呢?

赵充国回信说,羌人也懂得趋利避害,现在他们处在战事之中,惶恐不安,已经有一万多人投降,我军取胜是必然的。

赵充国陈述了十二条理由:

1 屯田既可以加强我军实力,又可以显示我们的恩威并行。

2 占据羌人肥沃的土地,致羌人无可收获,可以形成其内部矛盾。

3 占领区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4 只用步兵就可以达到目的,可以节省大量军资。

5 我军占领重要位置,可以对其形成震慑。

6 占领区可以得以健康发展。

7 我军反客为主,反而是我军形成以逸待劳之势。

8 我军无需承受攻坚伤亡之害。

9 羌人无隙可乘。

10 时间长了,羌人必生内乱。

11 可以修筑新的进攻路线,极大方便我军。

12 我军兵精粮足,免去奔波之虞。

所以,屯田有十二种益处,如果出兵则十二种益处尽失。

赵充国几次上书,大臣们开始赞同的有十分之三,慢慢达到十分之五,最后赞同赵充国的达到十分之八,之前反对的人,慢慢都十分赞服。

最后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

最后,五万羌兵,被杀七千多,投降三万多,非战斗死亡五六千,仅剩不过四千人。

赵充国申请班师回朝,大振军威。

赵充国的十二条陈述,堪称是整体战的系统理论,其思路和模式,被后世多次模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