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国雄 | 诗意煊情满夕阳--黄梅文史哲拜访黄赞煊

 流响文学社 2021-06-23

▲李正阳题

见过满屋里用红蜡纸贴着诗歌的居室吗?见过七旬老人还要去畅想开发“友缘婚介所”远景的美好吗?诗意煊情满夕阳,不是张贴美化的标签,而是居住在小池镇黄赞煊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4月4日,接到黄梅文史哲采风活动的邀请,去采访黄赞煊。

黄赞煊?一个陌生的名字,似乎没有在哪个期刊或平台上读过他的作品。既然是采风组确定的对象,又是一位老人,应该有他个人的魅力之处吧。

到了集合点,我和先到的南柯先生认识了。我们议到了今天的采风活动内容,就自然谈到黄赞煊。柯也不知道!久居小池,身边居然还有位让文学群里有些人久慕的前辈?

既来之,则服从之。心里还真想早点见到这位神秘的前辈。

从集合点到解放路也不远,鉴于城关朋友远道而来,我和柯还是坐上了他们的车子,缓慢驶向解放路。

解放路鸿丰新区正对着热闹的菜市场。在一处过道前,我们对上路牌号,一位个头不高的,带着长舌帽,穿着羽绒服的老人,正在指点人挂横幅。黄赞煊!

当他知道我们是采风组一行人,并没有显示出特别兴奋的神情,依旧站在那里指点挂横幅。但笑意的脸上还是没能掩饰主他的内心喜悦。

这菜市场我来过多次,还真的没注意这“友缘婚介所”的牌子。

来之前就有人说到黄赞煊老人爱写诗,家里贴满了诗。我在过道两边墙壁上就看到贴满墙壁的诗篇。尽管尘灰弥布,尽管有铁丝网蒙面,但那红红的纸张上面黑体隶书的诗句,工工整整地呈现在眼前:

街边裁缝且当夸
补贴家用街边坐,解决民需蓬下躲。

缺个纽扣人烦恼,换条拉链心悦和。

旧翻成新客见喜,破补齐颜友看歌。

不贬好衣凭机制,具夸名师用心作。

走进老黄的屋,我才相信之前的“满屋是诗”不是传说,而是真真确确的墙面装饰。

客厅里,除了门窗外,都是一律红蜡纸,黑体隶书诗篇。左右墙壁,两门之间竖壁,甚至倒梁上。没有张贴的规律,大小不一,随意拼占。有横幅,直挂,玻璃扁,塑膜框……有一点是一致的,每首诗歌有塑膜覆盖,毫不掉色。

我想躲开这炫目的红色,让眼睛休息会儿,就去了他的卧室。没想到,推开房门,依旧满墙红色扑面而来,算是服了这个老黄!

定下神来看看诗句吧。卧室里都是些养生诗篇,时事的也有。客厅里的诗篇内容五花八门。祖宗牌位,新居上梁(他自己、他儿子),升学恩师……生活化的诗篇随处可见。

 脱贫
住进深山走老坡,迁出茂林挪新窝。

依山傍水利种养,倚梯靠垅合茶药。

深究贫由扶病老,狠刨穷根助残弱。

干群伴奏脱贫曲,才俊领唱致富歌。

老人爱关心国事,抒发家国情怀诗篇很多。我调侃他,杜甫的诗是诗史,黄老的是新中国红色诗史。他笑了,灯光下那笑脸显得格外清朗。

一阵观看后,我们和老黄开始交谈。王唤柳老师开门见山,叫老黄说说自己的感受。老黄他很拘谨,似乎话题被锁住了,只是眯眯地笑。他说:“我没做好准备,文化不行,小学刚读毕业。我有个欢迎词,等会儿我叫人读读,嘿嘿嘿。”

 

我插上一句话:“黄老先生,我看到您满墙满室的诗篇,很受感动。我也写过一些东西,但都是随写随丟,没有您这么有爱惜之情来保留它。我觉得您用心保留的不仅仅是诗篇,更是您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美好的一股激情。您是怎么想到要把诗篇裱起来,挂起来?”

黄老还是笑,他说:“这都是随手写的,我自己不会书法,就在做广告那儿叫他们弄好。我做点小生意,贴在做生意门口,有人愿意看,还有人夸我写得好呢!慢慢地,越写越多。记得有一位八十岁老人特地坐车来看我的诗,还动手抄了几首回去。

我做小买卖,不买假货,不赚黑钱。说出来的质量,答应别人的事,就要负责。不行,就直说,不坑害人。渐渐地,他们都知道我老黄厚道。”

友缘婚介

男多女少最纠缠,说媒提亲晒条件。

独子为妙房车好,掘宝圈中莫畏艰。

走出困境前有路,外地引进为优选。

找米下锅希望在,内陆外埠双保险。

“我读书不多,那时我算是较聪明的学生,老师很看好我的成绩。我字写得好,老师叫我抄写学生毕业评语。我看到了校主任的评语:成绩虽好,但表现不行,不宜升学(读初中)。”

“那时家里穷,不读书就做农业呗!”

听到了老黄这番话,我深深感叹:人若生错了时代,有些人就注定是人生的悲剧。

老黄见场面有点沉寂,马上转了话题。“写点诗歌,都是个人所好。不怕你们笑话,还有人请我写呢!去年我接到一个电话,要我给他儿子升学写副对联,并说写得合意,就给红包!”

“我写了一副对联发过去,没几分钟,就有了三十元红包!”说完,他自己又嘿嘿嘿地笑,我们也跟着他笑了。

我问老黄:“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办婚介所?”

“我这人闲不住,开店做买卖生意,人手不够,就不做了,但开婚介所我一人就行。”

王唤柳老师问他:“婚姻介绍所开了几年?成了几对?”

他还是笑眯眯地说:“2019年开的,直到2020年两年了,没有成功一对。但今年年初,和其他人合伙,已做成了三对姻缘!”

“我的营业执照已批下来了,可以全国通用。我准备去云南那里了解情况,那里女孩子多,要求不高。我这边男青年多,生活条件也还行。要是有缘的话,说不定成功率……”

他停下了话语,我们心里都知道,这只是他的畅想,是一种人生愿景,至于收获如何,那要看机遇和缘分了。

说实话,交谈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已不需再问了。老黄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心里已有现实的答案。

他儿子在南京工作居家,他很早就从乡下来镇上做小生意。按条件,他也能像许多赋闲老人一样平平静静地安度晚年。但老黄没有去选择平淡安度晚年的大众趋势,而是选了一条他认为既充实又有意义的路途去行走。每一步的迈出都有诗歌的节拍,都有诗歌的印证,“诗和远方”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满屋的诗篇,诗歌写的说不上高雅,但很接地气。从某种程度看,可以归纳到通俗易懂的古风一类。

我们都问他为何不投到期刊或自媒体平台上去?他还是笑眯眯地说:“不像你们那样有水平,我这些诗不敢往外投,怕进不了门槛?”

我拿出相机,拍了几张老黄的图片留下来。我竖起大拇指,夸赞他“高手在民间”。他的“高手”既高在诗篇创作上,更高在对生活的坦荡、对日子的勾勒、对未来的憧憬上。一个人有了如此宽亮的心胸和追求,尤其是一位七旬老人,真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我觉得黄梅文史哲组这次采风活动,尽管场面上不显山露水,但对我个人来说还是不虚此行。我也是甲子之徒,如何过好这“满目青山夕照明”晚年生活,黄老先生就是我现实的答案!

老骥伏枥沙场往,别枝月鹊惊声响。

春有生机秋有景,诗意煊情满夕阳!

2021年4月5日于小池

左起:朱文霞、徐治华、李滨、蒋国雄、王唤柳、黄赞煊、杨新民、柯群舟、梅红琴、余建新

【作者简介】蒋国雄,黄梅县刘佐乡占圩村人,退休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