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高山”的文化意蕴初探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在礼县、武山南部山区和甘谷南部山区有一个重要的民俗事像“点高山”。

     点高山是在端午节的晚上(也有的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在村庄周围选一个地方,通常选择在村里的主山的山头。届时全村倾巢出动,男女老少都来集会,举行篝火晚会,规模极其盛大。人们吃过晚饭,待夜幕降临,各自拿上准备好的柴草,乘着习习晚风,每个人擎一火把,汇成一股火的洪流,绕村庄游行一周,然后向选定的地点集拢,远远近近,便会出现闪闪烁烁的火光。到达点高山的地点后,把柴草堆积起来,然后请神降神,给神供奉上果蔬荤腥,再点燃堆积的高大的柴堆,吹响用桦树皮做的喇叭,或者敲响旋鼓,围着篝火,尽情欢舞,还要烧一些酒菜,大家分享。各村子点高山的时间有先后,远远望去,有的村子的篝火已经点燃,而有的村子还不时闪现着忽隐忽现弯弯曲曲的火链,像长蛇一样游动。这样的景象在四面八方都能看到,距离近的,顺风时还会传来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和喇叭声;距离远的,火光像梦幻一样虚无缥缈。

       暗夜中,高山上,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天空,黑夜背景下的火光那样美丽,给人无限的遐想,夜色中的篝火呈现的景色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壮观。烟火直达天空,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直达天庭,好像就和神灵沟通了。用这种仪式来乞求六畜兴旺,庄稼丰收,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围着火堆尽情舞蹈,锣鼓喧天,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大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等到这一堆柴快燃烧完之后,最后要走的时候,有的庄里的人还要喊:雷雨到后山吃蔓菁去了。有的村庄则是由一人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领着同伴烧香许愿,祭祀山神,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辟邪驱魅。有的村庄点高山还要请师公跳旋鼓,在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之后,鼓手们围着火堆“旋鼓”,往火堆中投“高山馍”,直到“高山”燃尽。

      在黑暗、深邃、崇高、诡秘的暗夜背景之下,火把组成的游龙,点燃的熊熊大火的神奇、鲜活、优美、绚丽,梦幻般变化着涌动着,各种画面层出不穷,黑暗与光明如此强烈的对比,使人犹如身处梦境,或者来到遥远的天国和童话世界,让人充满了无穷的遐想。

    点高山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臣仆,重耳早年遭人迫害,被迫流亡,介子推忠心相随,并割股救主,立了大功。重耳返国主政后,他偕母辞避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他被烧死。为纪念他,遂定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
    
“点高山”和断火寒食,极阳而至极阴的两个极端,被火烧死又用烧火来表示纪念,大概含有以毒攻毒的意思,加上断火寒食,构成了所谓的相反相成,这都是民间智慧的一种表现。至于介子推是晋国人,为什么原属秦国发祥地的人也来纪念他,这大概同“秦晋合好”有关。重耳的姐姐曾嫁到秦国,成为秦穆公的夫人,而秦穆公则把自己的女儿先是许配给重耳的侄子,后又改嫁给重耳,重耳被迫流亡时唯一接受他避难的,就是秦国;不仅如此,秦国还鼎力支持重耳返国主政,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不能说跟秦的支持没有关系。秦晋两国之间亲上加亲的这种蜜月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并且深入人心,以致于直到现在民间结婚时在门楣上写得最多的,除了“天作之合”,就是“秦晋合好”

    点高山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即为了祭祀山神。山神的崇拜,应当始于原始狩猎时代。 在狩猎经济时期,高山是人类生活中主要衣食来源之一。人们猎获来的野兽,其肉可食,其皮可衣。高山上生长的众多植物,其果实或植物本身,又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山林里山魈野兽横行,它们面目怪异,力大无穷,人们就认为这是山里的守护神,将它们尊称为山神。狩猎带有偶然性,又有很大的危险与冒险性,因此,狩猎中既希望大有收获,又希望人身平安,当这种希望在现实中远远得不到满足,或者人们将一些偶然发生的事联系到一起思考时,人们便认为山有精灵在其中起作用,认为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神居住,这种神即为人们所传说的山神。在武山流传着一个关于牧羊人与野狼的故事: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音响,从此狼虫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这便是羊皮鼓——旋鼓舞的雏形。这个故事表现了居住山里的人们对野兽侵害的恐惧,表达了通过娱乐祭祀山神,祈求平安的意愿。

    我对这一独特的民俗现象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都在秦人西垂文化圈内的地方?

   礼县、甘谷朱圉山一带,武山南部山区,都属于秦人西迁后最先开始居住生活的地方,应当说这个民俗现象和秦人风俗在民间的遗留。无论这个民俗是祭祀山神还是纪念介子推,我个人认为都与秦人畤祭风俗有一定的关系,是畤祭文化在民间的遗留,也是羌戎文化和秦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