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质科学家赵元艺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赵元艺(1966.10—)甘谷县大像山镇狄家庄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矿床地球化学。1985~1989年,长春地质学院岩化系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学士学位;1989~1992年,长春地质学院岩化系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硕士学位;1992~1995年,长春地质学院岩化系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第五批国土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百人计划资助。
学术成就:
1、研究了西藏打格架热泉型铯矿床的成矿年代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形成过程——为相似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及勘查找矿提供了依据2002年至今,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是导致硅华铯矿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作用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s的成矿作用与热水携带物质及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因此这种矿床仅能形成于地表,而在地下和海底形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2、藏北东部湖泊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为藏北东部湖泊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据2001~2003年的调查结果,对藏北东部重要盐湖班戈错资源评价得到LiCl 13.21万吨(中型矿),比前人(范敏中等,1964)评价的减少了3.9万吨;B2O3 78.8 万吨(大型矿),比前人(范敏中等,1964)评价的增加了31.14万吨;KCl 444.3 万吨(小型矿)。对青藏铁路Ⅱ期工程西藏段西侧藏北东部106个湖泊的盐类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获得的盐类资源有硼、锂、钾、镁等共9种,其中B2O3 1193.71万吨(主要为液体矿),LiCl 153.32万吨,KCl 2614.75万吨, MgCl2为3170万吨(主要为固体矿)。该资源量按目前市场价与1/3可采计算,班戈错潜在经济价值在800亿元以上,藏北东部盐湖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根据这些盐湖资源的特征与外部条件,提出藏北东部开发液体硼矿与固体镁矿的建议,已得到西藏有关企业的重视。

3、藏北东部现代湖泊环境研究—世界最高的“盐湖资源与环境试验观测站”,建立了西藏第一条近50年来的湖面变化曲线,为藏北东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由本人负责,于2001年5月在班戈错硼砂厂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盐湖资源与环境试验观测站”,进行了两年半的气象-水文-水化学-盐湖生物定时、定点长期观测。据统计,该区年均气温为0.1℃,年降水量为263.9mm,年蒸发量为1978.1mm,年日照时数为2747.6小时,年旬平均风速为0.5~5m/s。在2001年5月~2002年10月,色林错水位平均上升约30cm;班戈错水位平均下降24.4cm,与水位涨缩变化相对应,均能产生不良生态环境效应。经对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面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湖面变化的原因为其母湖色林错的湖面涨缩所致,而色林错的湖面上升为其补给河流源区冰川融水量增大所致,融水量受增大为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4、西藏盐湖锂资源开发盐田工艺技术的研制

西藏盐湖的锂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对重振我国锂盐工业和西部开发均具重大意义。但西藏有交通不便、海拔较高、能源缺乏、科技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需扬长避短,克服此不利因素的关键是从盐田中获取高品位的富锂混盐。经本人带领的科技人员在现场的工作,使扎布耶盐田混盐中Li2CO3的含量有明显提高;在班戈错首次获得含Li2CO3 22.4%的混盐500kg,为该湖锂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技术。

5、盐湖中低品位固体硼矿的开发技术—研制出适宜湖区自然条件的技术,该技术处理的中低品位矿石潜在的经济价值达18亿元以上

有本人指导的第1位硕士生李文智同学完成的学位论文《西藏重点盐湖中低品位硼镁矿提纯工艺》于2005年5月通过答辩并被评为优秀论文,部分成果得到西藏有关盐湖企业的重视,在此基础上由企业出资进行中低品位硼矿提纯中间试验研究即将完成。

据2005年11月已完成的钠硼解石的中试结果看,将含B2O318%±的原矿经一定方法处理,可使B2O3含量提高到35~40%,按目前市场最低价(1600元/吨)与1/3可采计算,该技术处理后的产品价值达11亿元。

据2006年11月完成的硼镁矿的中试结果看,将含B2O318%±的硼镁矿经另一种方法处理,可使B2O3含量提高到28~30%,按目前市场最低价(800元/吨)与1/3可采计算,处理后的产品价值达7亿元。这两种选矿方法简单易行,在西藏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为西藏现正在开发的硼镁矿的中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及即将要进行的钠硼解石矿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

6、矿床地质环境模型与环境评价研究—建立了我国两个矿床地质环境模型,较早开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在国土资源部专项项目的支持下,由本人负责的《矿床地质环境模型与环境评价研究》子项目经过4年的系统工作,于2006年8月通过验收,并获高度评价,该项目在收集有关资料与采集大量样品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矿床地质环境模型即德兴铜矿与个旧锡矿矿床地质环境模型。

7、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床—前人的研究侧重于矿床地质及其成因模式,本人侧重于矿田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建立了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模式,总结了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优选出11个铜的找矿靶区,为矿田的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