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蝉催黄了绿叶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秋天悄悄来临,寒意日渐明显,正是寒蝉鸣泣之时。闲来消遣,听一曲《秋蝉》,不觉感慨万端,把心底最隐秘的愁绪一丝丝地牵引出来。


“听我把春水叫寒,听我把绿野催黄,谁道秋霞一心愁,烟波林野意悠悠------”

那歌声里悠悠的一抹无奈,淡淡的一抹忧伤,哀婉的一抹怀旧,不就是不耐秋寒,更没有能力度过残冬的秋蝉的离愁别绪吗?短暂的生命随着秋天的落叶,将归泥土,对曾经的夏绿,对这个曾经匆匆而过的世界,还有着无限的眷恋。然而,“总归是秋天,总归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去冬来美景不再,莫叫好春逝匆匆。”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秋蝉叫寒了春水,催黄了绿叶,唤来了寒冬,凄凉地用歌声与这个世界作着最后的道别。

该向秋蝉的告别说些什么呢?轻轻地与它说一声:“待到来年夏日我们再见吧!”

秋蝉闻之而伤感地说:“我只有明日,没有明年,你们的明年,已是我的来生。”

是啊,庄子说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蟪蛄就是蝉的一种,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时间。秋天来了,蝉们的生命也就到最后时刻。

为什么不能和朝菌讨论晦朔,不能和蟪蛄讨论春秋,不能和夏虫讨论冰雪?因为生命的局限限制了它们的视野。假如有外星人造访地球,我们同样不能和他们讨论宇宙,因为我们人类至今仍然还没有走出太阳系,因为我们的认知范围还没有深入到遥远的宇宙空间。

      每个人的思考,都是在自己获得的信息基础和认知基础之上进行的,如果一个唐汉时期的人复活,同样无法与我们交流,因为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古代,对今天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一无所知。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与人交流困难?因为许多时候,交流的双方的认知差异,人们的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的。即使是面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件东西,也因为认知不同,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会根据其过去的经历、知识程度而不同,甚至不同的年龄层次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会因为其背景的差异而变得不同。曾经有两位武士走入森林里。第一位武士在树下看到金色的盾牌,第二位武士在同一棵树下看到了银色的盾牌。金盾牌?银盾牌?两个人为此争吵不休,气得两人拔出剑来准备一决胜负。两人整整厮杀了几天都分不出胜负,当两人累得坐在地上喘息时才发现:盾牌的正面是金色反面是银色,原来这是一个双面盾牌。

       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颜色,声音,气味等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客观世界不存在颜色,只存在光波,光波进入眼睛转换成神经元的电信号,大脑根据眼睛来的电信号生成出来颜色。

         因为是主观感受,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也许是不一样的,也许你眼里的红色在我眼里是另外一种颜色,因为都有映射关系,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差别。像红绿色盲者看到的红色和绿色是一样的,和我们的感受就不一样。

        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繁华街景商厦车流。在她的眼里,所谓的逛街,就是看到一根根柱子一般的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在摆来动去。可见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看世界的态度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头脑的反应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因而眼里的世界就不同,对世界的评价就不同!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这个漏斗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第一层处最底端,只知好恶,是极端情绪化的人。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极端情绪化使他们认知不足,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有的行为都受情绪的支配。

第二层级,默守成规。是只知道按照成长期接受的那些固化的教条生活的人。现在许多人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例如关于学习,很多家长和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因此,他们把分数把书本看得非常重要。有的人把从小学到的那一点陈旧的教条当做金科玉律,不容改变。这类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哪个形成他们价值观的时代,无法改变,不愿改变。

第三层级,不能认识规矩的局限性,在各种规矩的恐惧中生活的人。这类人就像最守规矩的孩子,这类学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对各种规矩仍然心存恐惧,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第四层级,可以明辨是非,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幼儿的要求。而少年时代,孩子们的行动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但是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第五层级,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从此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第六层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能够通过合法道德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任何社会的资源都具有有限性,同时在分配中都趋向分化,多者逾多,少者逾少,无论是按照那一种标准分配,都会有受益人群和受损人群。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这个阶层大多数属于中产阶层,他们是背负着沉重压力的社会中坚,吃饭不愁,钱也不缺。

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

第七层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因而能够做出符合潮流的选择的人。选择大于努力,正确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环境与命运。如果你在命运的关键节点做出正确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人生处境,已经大为改观。

所以这是一条经济自由线,明察趋势,敢于行动的人,总会遇到他们特有的机会。这类人能够认清自己,认识到人生具有的无限可能性,人具有发展的可塑性,从而改善自我认知,做出正确的抉择,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走出命运的低谷,获得展望未来的更好机会。

第八层级,是认识到万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第九层级,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原,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这是进入到一个心灵自由,随心所欲,无滞碍无我,物我两忘,以慈悲博爱为感召的精神境界。

人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进一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在喧闹浮躁的世界里,能认知自己,达到人生认知的高层,就可以寻找到一份宁静淡薄的意境。哪怕生命短如秋蝉,也达到了生命的深度,进入了生命的本质,体悟到生命的意义,绽开了生命的花蕾。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佛教所谓涅槃,道教所谓羽化而登仙,大概都是这个意境。

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从认知的漏斗里向上攀缘,不做观天于井的青蛙,不做不知春秋的蟪蛄,而是迎着命运,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巅峰,看大千纷纭,观落英缤纷,美丽的世界,源自于美丽的人生,源自于豁达通明的认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娴静心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