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车间和班组作业计划的编制原则 1.排程优先的原则 (1)交期原则。交期越前,排产优先。 (2)客户原则。重要客户,重点管理。 (3)瓶颈原则。瓶颈工序或机器负荷大的应予注意,不可让其中间停产。 (4)工序原则。工序越多,生产周期越长,时间上越应注意靠前。 2.准期交付的原则 (1)提升产能原则。增加瓶颈环节的人员及机器;增加轮班;报告上级将部分作业委托外部或其他车间和班组加工。 (2)延长时间原则。加班或调休。 (3)减少插单原则。减少紧急订单插人(计划应留有5%的产能余地作订单追加用,但货紧时应节制紧急订单插入)。 (4)协调出货原则。协调出货计划(报告上级与客户协商延后)。 二、车间和班组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不同专业化形式的基本生产单位,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不同。 如果是对象专业化的车间或班组,每个生产单位分别独立完成一定产品的全部(或基本上全部)的生产过程。各个单位之间平行地完成相同或不相同的生产任务,基本上是按照各个生产单位既定的产品专业分工来分配生产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单位的生产能力负荷等状况,适当加以调整。 如果是工艺专业化的车间或班组、各个生产单位是依次加工半成品的关系。分配各单位任务时,既要能够保证企业的成品生产任务按期、按量地完成,又要确保各生产单位之间在生产的数量和期限上衔接平衡。实现上述要求,就要从企业的成品生产任务出发,按照工艺过程的相反顺序,逐个地倒排各个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和其他情况不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有下列多种方法。 1.在制品定额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稳定、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 采用在制品定额法,是按照产品的工艺顺序,从成品生产的最后一个生产单位开始,逐个往前推算的。计算各生产单位投入、产出任务的公式如下: 某单位产出量=后单位投入量+该单位外售量+(库存半成品定额-期初库存半成品预计结存量) 某单位投入量=该单位产出量+该单位计划废品量+(该单位在制品定额-期初该单位在制品预计结存量) 编制车间和班组的生产作业计划,不仅要规定车间或班组在计划期的总生产任务,而且要规定在计划期的生产进度。大量流水生产企业,一般可以规定每日的产出进度。每日产出量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递增的,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情况来决定。 2.提前期法(或称累计编号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批轮番生产的企业。 采用提前期法,生产的产品必须实行累计编号,所以又称累计编号法。成品出产号是按逆工艺顺序排列编码的,在同一时间上,产品在某一生产环节上的累计号数,同成品出产累计号数相比,相差的号数称提前量。提前量的大小同产品的提前期成正比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提前量=提前期*平均日产量 所谓提前期法,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提前期,转化为提前量,计算同一时间产品在各生产环节的提前量,来保证各生产单位之间在生产数量上的衔接。 下面我们介绍采用提前期法规定车间和班组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首先,计算产品在各生产单位计划期末应达到的累计产出和投入的号数,其公式是: 某单位产出累计号数=成品产出累计号数+该单位产出提前期定额*成品平均日产量 某单位投入累计号数=成品产出累计号数+该单位投入提前期定额*成品平均日产量 其次,进一步计算各生产单位在计划内应完成的产出量和投入量。其计算公式为: 计划期该单位产出(或投入)量=计划期末产出(或投入)的累计号数-计划期初已产出(或投入)累计号数 最后,如果是严格地按照批量进行生产的话,则计算出的车间或班组出产量和投入量,还应按各种零件的批量进行修正,使车间或班组出产(或投入)的数量和批量相等或是批量的倍数。 3.生产周期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根据订货组织生产的单件小批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生产的品种、数量和时间都不稳定,既不能采用在制品定额法,也不能采用累计编号法。这类企业在编制作业计划时,各种产品的数量任务完成取决于订货的数量,不需要再进行计算。唯一的问题是使这一件(一批)产品在各工序出产和投入的时间能够互相衔接起来,并最后保证成品的交货期限。这就可以用生产周期法来解决。 首先要运用生产周期法规定各工序生产任务,为每一批计划任务编制一份产品生产周期进度表(图1)。这个进度表是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的主要的期量标准。有了它,就可以用来规定各工序的生产任务。 其次,根据规定的交货期限以及该产品的生产周期进度表,为每一项任务编制一份生产说明书,其中规定该产品(或产品各成套部件)在各工序投入与出产的时间。生产说明书的格式见表1。 再次,根据生产说明书,编制月度作业计划。在编计划时,将计划月份应该投入和出产的部分摘出来按工序归类,并将各批生产任务汇总起来,这就是计划月份各工序的投入、出产任务。由于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的生产不稳定,在发交各工序的计划任务表中,其进度要求往往比较概略,例如按旬或按周来要求;而且各类设备和工种的负荷经常变化,所以摘出汇总的生产任务,必须进行设备能力的负荷核算,经过平衡才能下达。 4.ERP法 ERP法是运用计算机和企业资源需求计划(ERP)软件,按工艺顺序逆向计算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一种方法。 运用ERP法编制生产作业计划,首先要准备好基础资料和明确产品的生产计划任务,把它们输入到计算机的信息存储系统。 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固定信息,如产品的加工装配程序和零件(材料)明细表,零部件加工装配的工时,台时定额,各种期量标准如批量、生产周期、在制品定额等。固定信息是预先制定并存储在计算机中的。 另一类是变动信息,如成品生产的任务要求,期初在制品的库存数量等。它们是编制计划时临时输入的。成品生产的任务要求是根据客户订单或市场预测确定的,期初在制品库存数量是实际库存盘点数,也可以来自库存管理的ERP系统。 图2是零件(材料)需要量的明细表,又称“零件树”,它是计算机进行逻辑运算的依据。 依据上述信息资料,就可以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由计算机来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首先计算产品A的材料需要量(1个部件B、3个部件F)。 进一步计算各种组件的需要量(1个组件D、3个组件H),也就是编制各个部件的加工和部件装配的作业计划。 再进一步计算各种零件的需要量(1个零件C,2个零件E,零件I、J、K各3个,18个零件G),也就是编制各个零件的加工作业计划。 关于编制车间和班组生产作业计划的方法,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基本方法以外,还有订货点法等。订货点法本来是用于对外采购材料的,现在也有移植用来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即公司向车间或班组订货。它主要适应于批量很大的那些通用件的计划安排。 |
|
来自: 天行健西格玛 > 《天行健精益六西格玛咨询公司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