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骏圣国画山水作品赏析

 艺术名家数据库 2021-06-23



著名画家吴骏圣


编辑搜图

吴骏圣,1940 年生,1964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傅抱石先生,原泰州书画院院长、文联副主席、政协常委,泰州市美协主席,国家高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香港收藏家特聘画家,中国皱纸山水画创造者。

主要艺术成就: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曾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香港、日本等地办个人画展,在京展出期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作了专题介绍,在宁展出时江苏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吴骏圣和他的山水画”

 1989 年在香港中华书局展销会,一百幅作品共销出六十多幅

 1994 年 4 月“春夏秋冬”四季图于纽约百扇堂拍出价 12000 美元

“别有洞天”获 92 国际中国画大展二等奖(文化部主办)

“雁荡山居图”97 年全国山水展览获优秀奖

“雁荡山系列山水”获国家人事部杰出人才奖

“明江烟云”获 93 亚太地区雪梨怀水墨画大赛山水画金奖

“雁荡山新居图”获 2000 年南京及十九地市书画展金奖

“雁山果林图”获江苏省首届美术节铜奖

“深山致富路”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书画展优秀奖

1993 年作品《春夏秋冬》四条屏在纽约世界书局百扇堂中青年画家精品展展出,得到评论家好评

1994 年香港收藏家画轩展销五十幅作品销出三十多幅

1995 年巴黎中国画义展“好雨知时节”拍价 8000 美元

2006 年出版“吴骏圣画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画集被清华、北大、人民大学、中央工艺学院等单位收藏

2007 年“环球杂志”“远东经济画报”作了专题介绍并刊登了作品

2007 年北京保利迎春拍卖会拍出作品“色静深林里”价 40000 元人民币(4 尺)

2008 年北京荣宝斋第七回中国画清赏集作了专题介绍“山水天地——骏圣”

2009 年北京保利精品拍卖会拍出作品“秋山悟道图”价 45000 元人民币(4 尺)

2010 年出版吴骏圣山水作品北大未名楼收藏

2010 年荣宝斋出版“中国国画经典”刊登 12 幅

2011 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出版吴骏圣画集

2011 年江苏省金利丰拍卖有限公司举办吴骏圣春节专场拍卖会

2020年11月在江苏省泰州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南山云起》。

文/徐同华

庚子重阳于泰州守雌堂

作为著名画家,吴骏圣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泰州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泰州之地,东濒海南临江北迎淮,兼融吴楚越之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此地儒风夙冠淮南,其历史人文之盛,毓秀钟灵,允武允文。论及丹青翰墨,唐有张怀瓘,明有唐志契,或于书理或于绘事,莫不有精品之作,珍若和璧隋珠,亦自此开泰州千年崇艺风气。而历代文士,范仲淹、陆游、赵孟頫、龚贤……或此地为官,或闻名访胜,皆有佳作流传,且吟咏出“香粳炊熟泰州红”等名句,人文遗韵,可谓荟萃繁昌。

笔墨当随时代,旧史诸公固因领异标新而奠定各自名位。经典的延绵,并非简单之传承,而是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和价值取向所作出的文化抉择。当今泰州绘事之盛,佳作频仍,人才辈出,其中更有称誉全国之名家,如吴骏圣先生。古人云画非易事,大抵以明理为主,唐志契在《绘事微言》有“写画须要自己高旷”之论,骏圣先生即为明理高旷之人,其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人物花鸟亦善,更精通书法,数十年求新求变,在艺术道路上锐意探索,于笔墨精神中得人生之大自在。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中国画的许大贡献。骏圣先生师承傅抱石,却又不囿于抱石皴,他的作品题材多样,章法从不落俗套,从绘画技法上来说,反映出转益多师的特点。先生个性安静,画作整体风格也体现出一个“静”字,内敛而不事张狂,具有传统文人画的从容雅逸的品格。在骏圣先生的自述中,他将画视作一种精神,以大自然山水寄托我之感情,秉推陈出新之志,悟法无定法之解,颇为注重时代主题的表现,他外师造化讲究写生,反对风格的固定化和程式化,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独创皱纸皴法,赋予传统山水画以新的笔墨方式,从而在画坛独树一帜,吴冠中誉之以“有章法有控制有收有放”,薛永年则有“令人向往,心旷神怡”之评。

南山云起,既高且长,非无心以出岫,乃有志之事成。当下泰州文化名城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确定“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目标,提出“用文化品牌立根塑魂”。以骏圣先生所代表的泰州美术家,以我笔写我心,艺业垂世,丹青流传,骎骎然风靡南北,已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标识。惟泰有材,市美术馆近年来高度重视对本地书画名家的宣传,借此展现泰州文化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这次举办骏圣先生的国画精品展览,其用意昭然于斯,向前辈艺术家致敬,也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挖掘泰州美术的文化内涵和实践价值。

先生弟子叶茂中曾为乃师画集作序,题为“得天地之灵气,绘心中之山水”,我与先生相识二十余年来,亦深有同感,子曰绘事后素,摹绘一种山水,有素一种灵气。值此画展举办,作为后生,欣且感奋,谨为之序,并祝先生人书俱老之际福寿咸臻!

作·品·鉴·赏


编辑搜图

《好雨知时节》138x70cm

编辑搜图

 《黄山百丈泉》138x70cm

编辑搜图

 《黄山玉屏楼》138x70cm

编辑搜图

 《南山松云图》138x70cm

编辑搜图

 《泉流万转归大海》138x70cm

编辑搜图

 《日出江花红胜火》138x70cm

编辑搜图

 《润物细无声》138x70cm

编辑搜图

 《雁荡山居》128x69cm

编辑搜图

 《长亭送别图》138x70cm

编辑搜图

 《夕阳无限好》136x63cm

编辑搜图

 《母亲的河》138x70cm

编辑搜图

 《枫桥夜泊》138x70cm

编辑搜图

 《雁荡山居图》128x113cm

编辑搜图

 《霜晨访友图》92x69cm

编辑搜图

 《夏山晨雾图》69x69cm

编辑搜图

 《梅雪争春图》35x47cm

编辑搜图

 《石笋花山》35x47cm

编辑搜图

沉寂的书画大家

——吴骏圣

文/ 陈社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骏圣先生供职于泰州市文化馆,泰州城内所见的不少笔墨皆 出自他手。那时我最佩服他的人物速写,往往在你不留意的瞬间,一幅形神兼备的肖像已跃然纸上。每每等到大家啧啧称奇之时,才发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的这位画家。以至于我一直为他没有将这一极为难得的特长发扬光大而惋惜——我始终有一个大约很不专业的观点, 认为画人物比之花鸟、山水难度要大,尤其当代的、人们熟悉的人物最难画。因为这样的人物画可即时比照,而且这种比照是唯一的,一目了然,硬碰硬。

大约就在那个年代,茂中与骏圣先生得以相识。那时骏圣先生晚上在一个业余学校教 授国画,有一天茂中站在门外“蹭课”,结果被骏圣先生叫了进去,从此成了他的编外学员。这个故事,茂中跟我讲过不止一次,还动情地写进了他的文章:“一声不急不缓的呼唤,好像把我从此领进了人生与艺术之门。我的天地从此豁亮,如果说今天的我算得上火焰的话, 那也是吴先生二十多年前所点燃……”

若干年后,有次我去北京出差,茂中约我忙完了去聚一下。在财富中心顶层他的办公室, 铺满了骏圣先生的画作,有好几十幅。茂中一幅一幅地翻给我看,讲述着其中的奥妙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原来,他正在为恩师的画集而忙。他说,吴先生的画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因偏于苏中一隅,他又不事张扬,因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还是沉寂的,所以学生得来做这件事。

《绿水青山》512x90cm

 《三上庐山》412x69cm

骏圣先生笔下的山水乃泰州一绝,当年他和徐中先生堪称泰州山水画的双璧,徐中先 生的黄山夕照给人印象深刻,而骏圣先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独树一帜的皱纸皴纹画法。对此,茂中的评析很是精当:“古代和前人之于皴法,不过视之为国画众多技法中的一种,并不作为作画的主要手法。而吴骏圣则把古代前人的这些偶尔用于画兰草荷叶的手法,有意识地大面积运用于山水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皴法技艺,这就极有价值了。”

这些日子,我重读骏圣先生的画作和茂中先生的文章,静心欣赏、品味,揣摩着皱纸 画法的特色,渐渐走近了骏圣先生的山水天地——《雁荡秋艳》中秋石的嶙峋与宣纸的皴纹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尽在造化而非雕饰。画家的境界,在于理解天然、顺其自然,所谓“与造化同”,才能创造、升华出如此美不胜收的神奇;《峡江图》中峡江的险峻妙在满纸皆山, 作者以大面积皴纹的勾勒、点染,挥洒着他心中的万千气象。他站在了前人们的肩上,实践着自己的继承与创新;《霜晨访友图》的构图匠心别具,周边濡润的水墨与中心的直笔皱皴浑然一体,简与繁、浓与淡的对立统一,使霜晨的诗意蕴于画中、溢于画外。冷寂的深山、宁静的清晨,友人寻着山涧的木桥策杖而至,清茶的幽香正从山居的窗棂里飘逸而出……

骏圣先生不少画作的构图皆较丰满,观之却无壅塞之感。他画中的山水,每每既有山, 又有水,还有天,而水和天便成了布局上的“留白”。更妙的是,这种“留白”不是空白, 而是水、天与山的对比和兼容,是山、水、天的浑然天成。这里,我想再说一说骏圣先生笔下的水。一方水土一方人,骏圣先生对水情有往矣,他的画可谓有山皆有水。他写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春、夏、秋、冬,南、北、东、西,胸中已有千山万壑,笔下的水自是百态千姿。依据情势的不同,骏圣先生的水又有动、静之别。动者如《漫山红艳》《百泉争流》《赤壁怀古》等,波澜涌动、其势跃如;静者如《水上人家》《富春江山居图》《轻舟载酒归》等,水平如镜、气韵内在。骏圣先生论画有言:“老庄用阴阳、黑白、有无,说明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画理也不例外。画是一种精神,以大自然山水寄托我之感情。” 悟此,读骏圣先生的山水,便读出了他的心声,读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茂中告诉我,著名书画评论家薛永年先生曾对骏圣先生的作品赞许有加:“看骏圣的画, 我觉得可以走进去,令人向往,心旷神怡。”著名彩墨画家赵准旺先生如是激赏:“吴骏圣的山水画风格奇特,境界高远,山水画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可多得的!”著名鉴赏家赵旭先生写下评语:“他首创的皱纸皴山水画令他的画较之其他绘画具有更加强烈的自然亲和力以及强烈的触摸感,一石一木具有愈发自然的肌理。”著名艺术家吴冠中老先生则高屋建瓴:“有章法、有控制、有收有放,颇见功力。”四个“有”、一个“功力”,概括了骏圣先生画作的基本态势。


《雁荡山居图》170x45cm

编辑搜图

 《暮春图》143x45cm

编辑搜图

由于早年得到的系统教育和名师传授,尤其是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钻研与探索,骏圣先生有了扎实、全面的美术专业基础,熟悉了不同流派的大端,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技法。除了皱纸画法,他还有不少成功的尝试和建树,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

譬如他的一些水墨山水就十分出色,《门前红叶飞》渲染了晨曦中的江南水乡秀色,烟云、花树、农舍、渔船、拱桥,安详、宁静,如梦如幻;《鸟鸣山更静》极写莽莽大山的幽深, 配以山谷间的民居和在山涧中凫水的白鹅,更有飞鸣着振翅而去的鸟群,再以“鸟鸣山更静” 点睛,令人神往……骏圣先生的这类画作,水墨交融、淋漓尽致,且常以书入画,意境、技法、构图皆见清代文人画的真谛。不同的是,郑板桥一派的笔下主要是水、墨两大元素,且以花鸟为主。骏圣先生则钟情于山水,更在水、墨的基础上融入了彩的成分,还不时以彩主打, 三个元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可谓“吴氏水墨”了。茂中说过,对色彩的运用,是骏圣先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信然!

骏圣先生对色彩的运用十分广泛,打开他的几本画集,可见他对色彩把握、运用的驾轻就熟。他在皱纸山水中的设色同样颇多独到之处,《溪流》的漫山红遍、《江流天地外》的绿意盎然、《艳阳金秋图》的五彩缤纷、《雨后》如洗山林的苍翠层出与连天远峰的红霞漫飞……出神入化、精彩纷呈。长期以来,骏圣先生对色彩的研究、探索、积累、创新,已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画界一位富有个性风格的色彩大家。

又如他善于将中、西画法相结合,既有中国画虚实兼具,含蓄、空灵的意境,又有西洋画讲究透视,多维、立体的具象,远近高低各不同,艺术语言极为丰富。他为泰州凤城河景区所作的《海天旭日(望海楼)》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壮阔的画面、酣畅的笔墨、厚重的色调、磅礴的气势,倾倒了无数游客。几年来,在这幅画作前流连忘返的、合影留念的、临摹学习的难以计数,已然成为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而下自成蹊。我预言,骏圣先生的此幅巨制不仅将在泰州当代美术史上留下重要一笔,还将成为“文化泰州”的又一传世之作惠及后人。


《富春江山居图》139x69cm

编辑搜图

 《云起神龙架》181x97cm

编辑搜图

中国画尤其其中的文人画很是讲究题跋,由是,这样的中国画就不仅是画,还是画与题跋、书法乃至印章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便有“三绝诗书画” 之誉。看得出来,骏圣先生是心向往之且得其之要的。

纵观他画作的题跋,或共鸣、或会心、或遐思、或豁然,皆可领会、感悟到其画内、 画外的广阔天地。试举几例:“夜宿天台山,僧房有禅意,泉声咽危石,梦中闻天籁”(《听泉图》);“水是朋友树为邻,数声鸟鸣山更静,漫读古书是卧游,夏日清凉正好眠”(《鸟鸣山更静》);“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滔滔江水东流去,桃园作居非人间”(《富 春江山居图》);“花山如醉,尽得风流,悠悠空尘,朦胧境幽,其情颇深,万取一收”(《花醉》);“雾朦胧、雨朦胧,似雾非雾、似雨非雨,可为之混沌。开天辟地自混沌始,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有乃为大有,无为无形超越人之感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为随 时变化之一瞬间也。耳听者俗,心听者智,气听者道。广漠之野,乃为无待之境。一张白纸, 画者应视为天地宇宙之气,从无生有,运笔用气,气韵生也,乃为画之上品。画有浑沌之感, 唯有无为之人方可得之”(《非雾似雾》)。

如许跋语,乃骏圣先生的心灵之诉,殊多悟道所得,透出一股禅意。先生万取一收, 运笔用气,率性题之,内容、形式珠联璧合,诗、书、画、印融于一纸,万物与我为一物,是时,此画已非彼画矣。骏圣先生以他的画作,对其“多读书,才会有书卷气”等关于“气韵”的追求作出了解读。

骏圣先生的书法古朴、厚重而不失俊逸、潇洒,不难看出其中隶、篆、行、楷、魏碑的底子, 这是他广泛涉猎、反复研习、物我贯通的结果。譬如他所钟爱的一册《圣教序》帖,竟被他临摹了几十年。曾有人说他的字像鲁迅,我以为此乃知其一,不知其二。骏圣先生的仿写能力极强,他有背书“鲁体”等多种名家手迹的绝技。而他自己的字则是兼收并蓄而又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我记得以前泰州一些单位的招牌、报刊的刊头及各类标识都出自他及几位泰州本土书法家之手。印象中他写的有“泰州文艺”“泰州文化馆”“泰州少年宫”“泰州书画院”等,皆有章有法、富有个性、落落大方、赏心悦目,伴随着泰州这座城市经风雨、见世面,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时至今日回头再看,仍不逊于眼下那些名声更响的“外来和尚”。我始终认为,“文化泰州”的建设、发展,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发挥泰州文化、包括泰州文化人的作用。用上面或外面的名人作品来“提升”一下虽有“名人效应”,但毕竟不是泰州人的文化。


《雁荡山居图》170x90cm

编辑搜图

 《月亮山》167x97cm

编辑搜图

我与骏圣先生曾同在宣传文化系统多年,但直接交往很少。并非他不易接近,其实他 没有一点架子,丝毫没有一位书画大家的做派。他只是习惯于沉寂,不那么喜欢交际和应酬。他是一位尽可能不打搅别人,也不希望别人随便打搅的人。

这么多年来,我去拜访骏圣先生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 20 多年前,他住在歌舞巷八角琉璃井旁的几间旧式平房内,我和市文联夏春秋秘书长就泰州美术工作者协会的主席人选征求他的意见,他推荐了潘觐繢老先生,接着说了他的推荐理由,话不算多,却很诚恳、实在, 透着一种对长者、对同行的尊敬和宽厚。第二次是 8 年前,茂中匆匆来泰,送刚印好的《吴

骏圣画集》给恩师,约我去骏圣先生家见面。说已与吴老师说好,为节省时间,就在他家随便吃个晚饭,边吃边聊。骏圣先生刚搬了家,在东城河畔的一栋旧楼的底层,拆迁安置的临时住所。骏圣先生十分高兴,把画案腾出来给我们当餐桌,不停地给我们劝菜、加酒,依然话语不多,笑眯眯地听着我们海阔天空。

记忆中,骏圣先生对自己及自己的作品从来没有“炒作”过,作品研讨会、专家评审会、媒体见面会之类的活动基本上与他无缘。他也不事“包装”,不会为自己的作品穿靴戴帽、就地拔高;也不会剃个光头、蓄个长须什么的。这么多年来,他好像就没有“积极向组织靠拢” 过,无论平时还是什么重要时候,未听说他找谁建言献策、请缨领命,也未听说他获得了什么特别优待。他基本上不参加宴请,会议上的自助餐也极少问津,他说他肠胃不好,粗茶淡饭习惯了。他甚至没有手机,原因是用不着。当然,请他做的事情他都是认真去做并且努力做好的,他就是不多言、不跟风、不赶热闹、不屑于诗外功夫。如此等等,有人说他老实, 有人说他木讷,有人说他本分,有人说他无能,他有耳闻,却不作反应。他的案头始终有一幅正在创作的作品,无暇去顾及关于自己或别人的是是非非。

骏圣先生寡言,却非无话可说;骏圣先生沉寂,亦非没有想法。他常冥思于斗室之内、枯坐于山水之间,他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内心对话、与天地问答。然后,他说话了,《谈皱纸皴山水画》《开拓中国画的色彩》《对新文人画的异议》……文章一篇一篇地发表,一篇就是一篇。

“一个人认识自己不容易,认识大自然更不容易,但必须要具有这两种认识,才有成功之可能”——这是他写在一部画集《自叙》里的一句话。


《江作青罗带》168x97cm

编辑搜图

 《中国红》182x97cm

编辑搜图

我对骏圣先生的认识,他是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人。见着他和见着一个平常人没有什 么不同。他和大家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柴米油盐,也有挫折,也有失败。但他坚韧, 矢志不移,几十年如一;他本分,从不趋炎附势,作非分之想;他善良,与人为善,处事宽厚;他平和,淡泊宁静,扬抑不惊;他大度,从不家长里短、鸡肠狗肚;他高傲,不与低俗为伍,保持自在尊严。

骏圣先生有一句话说过多次:“老老实实作画,清清白白做人。”这是他对自己于人于艺的基本要求。话平常得很,却又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骏圣先生做到了,他的所言与所行是一致的,为人与为艺是一致的,平凡与非凡是一致的,这是他的成功所在。

茂中在《山水之间一骏圣》中,对恩师的为人极为推崇,他不讳言这之中有感情因素, 但他认为:“至少有一点吴先生已是大师级的,而这又是作为大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即他的品格、为人……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艺术家了!”

在《得天地之灵气 绘心中之山水 》中,茂中对骏圣先生的艺术又作如是说:“泉鸣山谷,溪流潺湲,静中有动,细而不乱,泼而不狂,能收能放,有意无意间传承了浙派山水和岭南派山水。”

不妨再听一下骏圣先生的夫子自道:“画之道,非常道,几十年过去,悟画之道,有何想法呢?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有道法生,法无定法,推陈出新。”

其实,在泰州、在江苏,骏圣先生道德品格的高尚、书画艺术的杰出早就蔚为口碑、 成为公论了——公论不是自说自话、不是领导点头、不是请人鼓掌,而是多数人的认可,是社会的普遍认同。

骏圣先生就是一位得到多数人认可和社会认同的本分之人和书画大家。当然,公论不是定论,定论得由后人来做。

我想说的是:从骏圣先生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