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6-23

他能摹仿各大家的妙墨,也能跟古玩店和摆摊的工艺品师傅结交朋友。

他会打桥牌、下围棋,但更喜欢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他居住在香港青衣岛的半山腰上,白天看书写作,晚上跟太太挽着手散步。不知晓他的人,以为他就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然而,他是包括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名人大家在内的15个“红学家”之一,他还是国际上著名的《金瓶梅》研究大家。

这两门对普通人来说可谓很艰深的学问,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他就是香港著名学者梅节先生。

他思想通达,淡泊名利,自甘清贫。虽然已经93岁高龄,却每天都想着如何把中国古典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在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生而渺小。但是有的人却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不得不令人敬仰、令人赞叹。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突发变故,移居香港

“梅节”是梅先生的笔名,他的原名叫梅挺秀。1928年生于广东省台山县。他改名是为了纪念因病去世的好友。

梅节的父亲梅友雪虽然只上过三年私塾,但其勤奋好学,后来去香港跟名医陈伯坛刻苦学医后,成为了有名的中医。

1942年,父亲应聘到越南某医院工作。1944年,梅节也跟随父亲来到越南,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当时的越南被法国和日本统治,在那里谋生也很不容易。好在父亲医术高超,每年的收入不菲,一家人衣食无忧,吃穿不愁。

在中学期间,梅节对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曾通读了鲁迅全集、新文学大系、世界文库、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他还学习了《易经》、《庄子》、《老子》等古典著作。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梅节的内心丰盈而充实。

梅节回国后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和当时的恋人贾翠珍一起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他还曾担任《光明日报》的中层领导。

当时正值政治运动比较频繁之时。1957年,他还差点成了被专政的对象。他说自己“与右派分子只隔一层纸”。

他对政治运动没有兴趣,也颇为厌烦。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上。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他闭门抄古书,研究《左传》,准备做《战国策》的校订。当然,他最喜欢的就是研究《红楼梦》。

也许那时,梅节就发现了自己在红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和悟性。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1972年,梅节深爱的妻子贾翠珍患病离世,给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中年丧妻,梅节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1974年,梅节与汤燕南女士组建了新的家庭后,逐渐走出了丧妻的阴影。

1977年11月,梅节的父亲在香港去世。为了照顾老母亲,梅节不得不举家移居香港。

接二连三的亲人离世和家庭变故,梅节深受打击。好在有汤燕南女士和几个女儿的陪伴,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当年梅节来港时已年近50,虽为名校毕业,但其学历在香港不被承认,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颇难。

为了生存,他曾经给报纸刊物写稿,给出版社编写过中小学课本。他还给一家咨询公司当过研究员,在一个工程设计公司兼任过行政主管。

生活中有些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与其逃避,不如坦然面对。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在《光明日报》工作时,梅节曾经写了大量《红楼梦》的研究笔记。来到香港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笔记重新进行了整理。

这些笔记陆续发表见诸报端后,因其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以及不断推陈出新,很快引起了海内外红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后来成了红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

一个人的幸运都是过往努力的积攒。只有经历沧桑,才能遇见曙光。

梅节对《红楼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潜心研究“红学”,成为名人大家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段沉默努力的时光。

当时梅节跟一家六口住在九龙上海街旺角道口,房子是祖屋,面积很小,而且公共汽车每天都要在窗前来回驶过。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梅节只好把桌子让给女儿写作业,自己在床上加一块木板垫着写作。

就在这样嘈杂拥挤的环境中,梅节写出了《曹雪序卒年新考》、《论乙卯本石头记》、《论红楼梦的版本系统》等著名的论文。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他认为做学术必须要尊重事实,研究《红楼梦》必须建立在文本及现存已知的材料之上,才能“自圆其说”。

面对红学前辈的观点,只有他不惧权威,敢于辨伪存真,一些同行叫他“巨人的杀手”。

红学家都把《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评本”和“程刻本”两个系统。但是,梅节先生认真地研究了各种版本后,认为这并不能反映版本流传的真实情况,正确的区分应该是《石头记》和《红楼梦》两个系统。

针对质疑《红楼梦》作者是否是曹雪芹的声音,梅节坚定地说:“任何要剥夺曹雪芹著作权的人,总要面对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否定雪芹友人及同时代人的有关记载;二是提出更加有力的材料证明《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

他在研究《红楼梦》时非常用心和严谨,经常对遗漏的部分进行补救和补充,而且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

很多人都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好,但梅节却认为亦有可取之处。

他认为高鹗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用的“焚烧诗稿”这个情节就很动人。因为作者运用了黛玉之死与贾宝玉跟薛宝钗结婚的对比场景,更有悲剧的冲击力。他说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出这个情节。

梅节后来出版了浸透了他一生心血的代表作《海角红楼》。这部论文集不仅有梅节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言人未言,见人未见”的内容,也有他对红学界的一些不良风气的批判。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有评论说:“这部著作学术底蕴深厚,全书的字里行间体现了老一辈学者扎实的国学功底与凛然的学术风骨。”

多年的潜心研究,梅节在红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他在60岁时,被《红楼梦大辞典》冠以15位“红学家”之一,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梅节没有任何职务,也不属于任何研究机构,却对一部《红楼梦》,研究了50年,自称是守卫红学论坛的“净坛使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红学研究也渐渐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大众娱乐的红学大行其道。一些人对《红楼梦》的原著人物进行大胆假设,甚至编造伪证以博取眼球。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梅节看到这种现象后,不惧权势,屡屡发文批评浮躁的学风,甚至大胆揭露了周汝昌发现的曹雪芹一诗是其伪造的。

有人称:“红学打鬼,借助钟馗。梅先生就是21世纪红学家们的钟馗。”

查良镛曾说:“梅先生写文章,都是通过事实来讲,不是公开表态骂哪个观点。”

梅节后来几次身不由己地卷入红学论战。在参加了哈尔滨国际红学会议后,他准备淡出红坛,开始把兴趣转向《金瓶梅》的研究。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开设“梦梅馆”,成为“金学”研究大师

梅节从“红学”转型《金瓶梅》的研究,可谓机缘巧合,“无意插柳柳成阴”。

那是在1984年,他的一个好友在香港开了一家名为“星海”的出版社,生意惨淡。这位朋友找到梅节,想请他帮忙,出一部赚钱的热销书。

两人商量后准备出版《金瓶梅》。当时梅节选择的由日本大安株式会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做底本,可是他发现讹误太多,不宜出版。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为了忠于原著,让读者易懂,梅节经常向朋友和专家请教、求助。从1984年校点开始,至1987年正式出版,那期间他经常是连轴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好在他有妻子帮忙。即使妻子回北京探亲,她也随身带着他的校对稿誊抄,而且毫无怨言。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倾注全力,才能收获成功。

《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面世后,受到了广泛好评。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张爱玲曾经对送书给她的好友宋淇说:“看了梅节校正本,《金瓶梅》的好显示出来了!”

“全校本”出版后,治学严谨的梅节发现其中仍然有不少谬误。1989年,他又开始对“全校本”重新进行复校,决定出版《金瓶梅词话重校本》。

这本书共计778800字,其中“全校本”改了4000多条,“重校本”又改了6000多条,扫清了部分读者阅读《金瓶梅》的障碍。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本以为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心血,《金瓶梅》的重校本也受到了诸多好评和关注,梅节和朋友可以好好庆贺一番。可是在1992年,朋友的星海出版社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怎么办?不能让“金学”的研究付诸东流。梅节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成立自己的出版社。

1992年8月28日,64岁的梅节创办了“梦梅馆”(文化出版),自任总编辑。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这个不到30平米的小屋,就是他和妻子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开张那天,他和妻子都穿得很正式。梅节用红纸写了四个字“开张大吉”贴在墙上,妻子还买了一只鸡以示庆贺。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梅先生说,“梦梅馆”正式成立了,必须要有仪式感。他戏称梅太是他的总经理。他说很感谢她,“没有她的相助,我将一无所成。”

虽然“梦梅馆”没有大学的支撑,也不属于任何学术机构,但是梅节的《金瓶梅重校本》出版十多年来,营销海内外,知名度颇高。

2004年,梅节的《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出版。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这本50万字的著作,是梅节研究《金瓶梅》20年的心血结晶,被评为“金学集大成”之作,他亦成为金学大师。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淡泊名利,是一名布衣学者

梅节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在“红学”和“金学”上颇有造诣,但是他却很谦逊。他说自己并没有读多少书,只是悟性比较好。

他虽然出自名校,学有专长,但并无教授名头。韩国学人崔溶澈称他做“在野学者”,他觉得很合适。毕竟他所有关于红学和金学的研究,都只是业余爱好。

作为一个专心治学的人,他思想通达,淡泊名利,自甘清贫。

他在《光明日报》担任中层领导时,有许多机会结交文化学术名人,但他从无攀附之意。对俞平伯、吴世昌、冯其庸、周汝昌等知名人士不识一面。

来香港后,梅节也喜欢结交普通人,从不巴结、讨好、依赖他人,只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学者。

梅先生原本很喜欢打桥牌、下围棋,但是感觉这些活动很浪费时间,所以平时就喜欢读书、思考、写作。

闲暇时,他还喜欢跟梅太一起上网搜索关于“梦梅馆”的词条。当看到词条越来越多时,他眉眼都在笑,开心得像个孩子。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他说自己潜心钻研“红学”这么多年,读了无数遍《红楼梦》,但真正投入感情,用人生经验去印证去领悟,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跟第一位夫人相识相恋,体会到年轻时恋爱的美好;第二次是中年变故时和书中所写的盛极而衰相呼应;第三次是步入老年之后开始领悟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每个过来人都可以从《红楼梦》的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变化与无常。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93岁高龄的梅节现在已经步履蹒跚,但是他的脑子一直很活络,一直在想着如何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在接受《名人面对面》采访时,他说希望香港的年轻人多了解一下古典文化,哪怕只是通过一些电视节目。他说他想带学生,把自己这么多年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心血传给下一代。

不认识梅节,别说你读过《金瓶梅》

他还感慨,现在的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大家追热点都来不及,能够静下心来看《红楼梦》的年轻人太少了。

说到这里,梅老先生沉默地看着远处,眼里似有泪光在闪动。

不知他是为自己不能将“红学”的研究传承下去感到遗憾,还是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了解《红楼梦》而感到无奈。

住在青衣岛上的梅老先生,每天散步、听音乐,把玩印章、吟咏绝句。

为了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他坚持每天步行锻炼。梅太给他给手腕上带了手环,规定每天40分钟,行走3000步。

面对梅太说他不陪她旅游是因为“没时间、走不动、等下次”的话,梅先生也自我调侃说,“即使有时间,我也是真的走不动了。”

中国红楼梦学会曾经在梅老先生90岁寿辰时发了贺信:“祝梅先生身体康健,学术之路长青”。

想必这也是喜爱他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吧!

. END .

【文| 伊人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