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只是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突突101 2021-06-23

法律之光罗翔老师最近有一段非常出圈的采访视频,出自访谈真人秀节目《我的青铜时代》,相信你一定看过了,在采访中,罗翔老师非常自省的讲述了一段往事,03年,上大学的罗翔碰到一个问路的老奶奶,老奶奶从北京西站一路走到双阳商场,去找一家法律援助机构,罗翔知道后打车送奶奶去,他的好奇心及恻隐之心驱使自己想知道老奶奶的案件详情,而另一面却又担心身陷其中,于是驱车一路,罗翔始终没有问出口。到达后,老奶奶像是洞悉了罗翔的心思,对着罗翔说,你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这件事在18年后罗翔的自我讲述中,充满某种触动人心的力量,罗翔老师几近哽咽,那种自我反省的遗憾肉眼可见,讲述到最后,罗翔老师为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总结了一段感想: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是要在每一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这是罗翔作为一个法律人,回头看18年前的一段往事,进而完成了自我蜕变,以及对所从事专业的深刻认识。但这个故事真正令旁人感动的,是一个典型知识份子由内而外的自省,是那份与从前旁观的自己决裂,而选择去担当的内在勇气。这也是我今天在这里,重新复述这个故事的原因所在。

我说,不要只是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这不仅仅指的是一种此刻非我莫属的所谓担当或责任,那更进一步了,有种偏社会新闻版面的沉重即视感。在那之前,我想聊的是我们普通人的心态这回事,是意识层面这回事,是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看待和进入我们身边的人与事。

有段时间,我总想起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一名愤世嫉俗的中年男人,他和学校领导起冲突,性格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也像其他老师一样,说我们这些学生无药可救,一代不如一代之类的,我总记得与他之间的一件小事,我记得在一次晚自习上,他重复一代不如一代之类的论调,我回了他,不记得原话,大概意思是后浪总会盖过前浪,这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自然界的大势所趋。他不假思索的回复让我记到如今,他说,你这样想的确也对,但因为你这样的思考方式,你不会是其中之一。


我多年后想起这段小故事,总觉得数学老师的回复有深意,我年纪轻轻时秉持着一份小聪明,对周遭冷眼旁观又自以为是,早早有份自我感觉良好的所谓“老成”,其实很幼稚,以为自己看穿了什么,其实什么也不懂,所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代总比一代强,这是整个自然界的全局观,是客观存在的,也将继续客观发展下去,但与我这个主观个体其实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学习、生活、工作依然是要继续的。我想到过去,每每反思,总告诫自己虚怀若谷把握当下,虽可能终究无法做到挂云帆济沧海、击水三千里,也该入海搏浪融入其中,而不是站在旁边隔岸观火,甚至嘲笑认真的人。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扮演看穿一切的洞若观火者,其实不过是为了给自己隔岸观火的状态,寻求一个合理解释的自我叙事归因。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害怕输,却佯装自己不想赢;我们明明是担心承担责任,去佯装自己没看见;我们明明是恐惧自己做不到,去佯装自己不在乎。我们明明是王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却佯装信奉着沉默是金的真理。

我说,不要只是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也许我们过不到对岸,也救不了火,但至少不能因为害怕惹火上身,就什么也不做,冷眼旁观。这只是一个比喻,没说我们看到失火就要奋不顾身去救火

最近看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看到片中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鲜明对比,办《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们主张时事评论、政治态度,主张身体力行的去干一番事,而胡适同志则是相对保守的、冷漠的,是小波尔乔亚式的精致利己主义,他就爱谈文化,谈风花雪月,一副明哲保身的模样在整部剧里格格不入。剧中有一段陈独秀与胡适的争辩堪称经典,谈话的最后,陈独秀呵斥胡适:“中国之所以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而胡适之太多。”郭心刚,片中的另一个角色,为中国之命运而奔走而抗争,最后郁结缠身,一夜白头,壮志未酬身先死 。

也许做不到郭心刚,至少不要做胡适之,这是《觉醒年代》教会我们在大是大非上的道理。像你我这样的平凡人,对待日常里的平凡事,也不要只是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题图:觉醒年代海报

你还可以:

悲伤是对自己无能的怜悯

这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