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wuday8 2021-06-24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的长篇小说,也是位数不多的爱情和革命相结合的一部小说。

小说的原型人物便是作者杨沫,作品中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为了寻求出路,成为了出走的"娜拉"和《伤逝》中子君不同的是,林道静通过离家出走遇到了她人生中的贵人,逐步探索,思想逐渐进步,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杨沫曾经说道"林道静革命前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我的经历,革命后的经历,概括了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经历。"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1949年时期的杨沫)

那,杨沫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才塑造出了"林道静"这一形象?

1914年,杨沫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大户人家,父亲曾任北京新华大学校长,后来买了一些地成为大地主,开始声色犬马的日子,母亲也开始对她们兄弟姐妹开始虐待,拳脚相向。

虽然身为地主大小姐,自己甚至没有穷人家的孩子过的幸福自在。

父亲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母亲整天在家李打牌寻欢,这个家也逐渐分崩离析,杨沫十岁的时候,这个曾经辉煌的地主家庭开始衰败。她童年时期,唯一的玩伴就是家里的书籍,看了很多侠义的小说,自小立志当个侠客,在北京的一个武馆学习武术,还因为武术,为大哥促成了一段姻缘。

1928年,进入中学读书,此时的杨沫也逐渐喜欢起了中外小说。郁达夫,芥川龙之介成了她最喜欢的作家,看到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她的革命思想也在逐渐萌芽。

而此时,家庭愈发贫困,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母亲也开始为了改变家庭的情况,打算将杨沫许配给一个有钱的军官。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温顺的杨沫竟然公然反抗自己的决定。母亲也断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生活费是靠同学们凑出来的。

读完了初三,母亲依旧软硬兼施,杨沫也当了一次"出走的娜拉",这段时间是她最困难的时期,没有工作,没有生活,她也多次想过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喜欢在海边的杨沫)

正当自己绝望透顶的时候,同学的来信让她对生活又有了希望,也就在这时,她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爱人张中行。他把杨沫介绍到了自己哥哥的学校教书。

在自己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张中行的出现,无疑给了杨沫最大的温暖,二人随着联系的逐渐增多,感情也迅速升温。

不久,因为母亲病重,杨沫便辞职回了北京,并和张中行相爱。

这个从小缺少爱的女孩,看到张中行的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有了温暖,她竟没有怎样照顾母亲,母亲在杨沫的生活中似乎是恶魔一般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母亲去世之后,这个家也就散了,姊妹三人各奔东西,她也和张中行同居,很快便怀孕。

此时,杨沫感受到了张中行对她开始冷淡,好强的她,离开了家,在张中行住所附近租房居住,二人此时的感情已经出现隔阂。

二人关系最后的改变是从1933年开始的。

1933年除夕,杨沫来到妹妹白杨的住所,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这次偶然的见面,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在这里有说有笑,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聚会后的第二天,陆万美送给她一本《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

和这些人的接触,瞬间让杨沫感觉自己应该像他们一样,有理想,有文化,应该探索如何救国救民,而不是在这冰冷的家中,和一个冰冷的人过乏味的生活。

在1933到1936年间,她一直希望能找到中国共产党,摆脱这个封建老学究家庭带给她的束缚,1936年在自己任教的小学认识了马建民,杨沫毅然决然摆脱了这个家庭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路。几个月后,嫁给了马建民,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杨沫随丈夫到河北深泽县,参加了冀中地区的抗日战争,主要负责妇女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虽然没有在正面战场和敌人作斗争,但是这里的工作也充满危险,看着自己的同志一个个牺牲,杨沫的灵魂也逐渐被洗礼,她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自己怕死,她也曾质问过自己,如果在战场上,自己能否像牺牲的同志一样视死如归?

后来,她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战友,我的同志,牺牲的时候不过20岁,他们一直活在我的心头——在我的心头矗立一座丰碑。现在我要把我心头的丰碑搬出来,搬到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叫后世人民永远记住这些英勇现身的同志们。

从此之后,杨沫更加喜欢看烈士的传记等内容。

她的儿子曾回忆道,母亲去世之后,自己在母亲的书柜里发现了这些书籍,书籍里夹着一些照片,是烈士牺牲时的惨状,仿佛隔着照片便能闻到血腥味,这些烈士可能早已不知姓名,但是还有这些照片留存,也算是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遗物。

也正是看到抗战的惨烈,自己的同志牺牲,才有了自己创作《青春之歌》的动力。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写青春之歌时期的杨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杨沫,几乎时时被病痛折磨,她的肝,胃,子宫,关节,神经几乎都有问题,在需要巨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她也不得不离开北京去往上海找自己的妹妹,在上海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她的日记写道:想把天安门美丽的景象描述一下,可是现在身体各处痛,痛的不能写......身上总是难过,痰粘的嗓子说话,呼吸都困难,胃消化不好,头痛,每天恹恹无力,什么都做不了。

人在苦难中往往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苦难中出伟大的作品,《青春之歌》的写作,便是杨沫在大病中开始的。

1950年,她因病离开工作单位,离开了集体,终日卧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几乎每天都会想到和自己曾经在一起奋斗过的同志,此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他们的故事留给后世,把烈士的形象展现出来。

1951年9月,一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极大鼓舞了她,保尔柯察金身患疾病写书的故事部正是此刻的自己吗?

就这样,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杨沫开始动笔写作,9月25日,她草拟了全书的提纲,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这个世界,甚至连自己的病痛都忘记了。

为了防止疾病对自己写作有影响,她还特地找人在屋子里盘了炕,每天睡在热炕上,自己的关节炎便缓解了。

在自己的小说中,她可以写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现的真实感受,小说中的卢嘉川便是路扬的原型,杨沫回忆道,在七七事变之前,和马建民认识之前便认识了路扬,后来因为误会而分手,几年后在抗日根据地再次相见,杨沫已经结婚,虽然二人有过一段感情,但是却不能在一起。

1951年,她写作的时候,再次和路扬联系,引发了自己的深思,在这场头脑风暴中,卢嘉川这以人物应运而生,这便是暗示着自己曾经和路扬那一段恋情。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写完青春之歌时期的杨沫)

杨沫每天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有每天四五个小时,三四千字,她经常头痛,身体不舒服,也忍着病痛,断断续续写,一直道1951年年底,她已经完成了7万多字,但是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是否已经快到尽头,一直坚持到1952年,这部小说已经完成了15章。

1952年,她被安排到了电影局当编辑,便暂时暂停了小说的写作,关露,海默等作家和她共事,在这里,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此同时自己的写作水平,艺术技巧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1953年春,斯大林去世,自己哭出了病,9月底又要下农村帮助整改,在这一年的时间,她的写作完全终止,一直到1954年,才再次提笔,1955年4月底才全部完成。

虽然作品完成了,但是作品的出版却频繁出现问题。

刚开始,中国青年出版社听说了这部反映30年代青年学生走向革命道路的作品,看完之后,仍旧拿不定主义,要找一个名家看看,如果得到了名家的肯定,便出版这个作品。

当时的杨沫只是一个编剧,默默无闻,不认识名家,最后让妹妹找到了阳翰笙,后又介绍给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欧阳凡海,一个月之后,欧阳凡海给出了建议,一封6000字的长信,几乎全是缺点,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分析和批判不够到位,左倾机会主义揭露不够等等。虽然杨沫有点失望,但还是虚心接受了,毕竟林道静的原型就是自己,林道静的缺点就是自己的缺点,她也承认自己确实有这些缺点,对于欧阳凡海的评价,她还是虚心接受的。

但是专家的意见,就等于否定了这篇作品,而出版的日期对于杨沫来说更加遥遥无期。

不久,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对于小说的出版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沫与张克联系请老战友秦兆阳看稿子,秦兆阳过目之后,就把稿子给了作家出版社。

当时的秦兆阳是《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在出版社看来,他也算是名家了,经过出版社的研读,认定这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是杨沫想到了欧阳凡海提出的意见,并没有马上发表,而是先作出了修改,1956年,一部40万字的巨著《青春之歌》真正完稿。

交稿后,《青春之歌》1958年才正式出版,出版之后,青春之歌成为当时反响最为强烈的三部作品之一,杨沫也开始忙起来,各种座谈会,群众来信都络绎不绝,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印刷了39万册,来信的人,都对林道静,卢嘉川等人十分感兴趣,部队的同志读完之后都对杨沫产生敬仰之情。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杨沫和马建民)

甚至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小白玉霜亲自找到杨沫,要把《青春之歌》改为评剧;外国出版社的人要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和俄文。

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杨沫从一个默默无闻,等待自己作品出版的小人物逐渐变成了人们所熟知所喜欢的名人。

1958年10月4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往苏联,女作家中只有许广平,冰心和杨沫三人。1959年初,《青春之歌》已经风靡全国,当然其中也不乏反对的声音,1959年《中国青年》第2期郭开首先发表文章,公开批评林道静,说林道静不算是共产党员的典型,因为愤世嫉俗才参加革命等等,因此,一场关于《青春之歌》的辩论也席卷全国,当然,里面大多数都是反对郭开的意见。

但是无论怎么说,《青春之歌》的影响是空前的。

在作品火热的同时,青春之歌的电影也准备筹备,而林道静的扮演者也在杨沫妹妹白杨和爱他人之间展开,最后决定了谢芳扮演林道静,谢芳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青年变成了电影明星。

国庆节前一个晚上,北影通知杨沫,周总理要在家里观看《青春之歌》,并接见主创人员,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家中,周总理和邓颖超热情地与大家握手,并对《青春之歌》大加赞赏。

公开上映之后,电影院爆满,《青春之歌》也几乎成为上世纪50年代经典影片的代表。

经历过文革,1978年,青春之歌再次重新出版,直到1990年,32年时间共发行了500万册,翻译成多国语言,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喜欢。

《青春之歌》如此受广大读者的喜欢,正式以为在那个年代,众多读者可以感同身受,林道静的爱情和革命能够想结合,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想改造,克服种种缺点,经过思想的升华,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女战士。这种思想的升华,正是当时人们所敬佩的。

杨沫:带病写出40万字巨著《青春之歌》,临终之前:捐出所有稿费

(写作中的杨沫)

杨沫在《青春之歌》出版后记中表示:"我要真诚的告诉读者......书中许多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林道静所经历的,便是杨沫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

年近老年,杨沫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剩下的生活不留遗憾,她写下留遗嘱:

"我把我的十万元人民币积蓄,赠给现代文学馆。并把我所有的著作版权和稿酬,也全部赠给现代文学馆。"

1995年9月20日,她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此时的她已经不像之前一样,对死亡充满恐惧,面对绝症,杨沫的表现十分镇静,"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想得开。一辈子多次大难不死,这条命早就够本了。"

一直到病重之前,她都是安安静静,同年12月11日,杨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去世后,子女按照遗嘱,将自己的存款,稿费还有版权全部捐赠给了现代文学馆,除此之外还有她的家具,书柜和大批书籍,杨沫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捐赠版权的作家。

对于捐赠版权的这件事情,对于杨沫也褒贬不一,有人说她一生沽名钓誉,为了自己的名气,心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有人说她的儿女情淡薄,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捐给了国家,却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

他的儿子在母亲的传记《我的母亲杨沫》中写道:"我从小就感到母亲以事业为重,不以孩子为重;以大义为重,不以小家为重。她所谓的事业就是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她所谓的大义就是精神上的某种追求"。

这不正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吗?通过成长,完成她心灵上的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