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宝钗来自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生得体貌丰美,肌骨莹润。而且这薛宝钗知书达理,才学渊博,举止娴雅,为人一团和气,一到贾府便迅速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 书中还说连小丫鬟都喜欢和宝钗玩,并且将薛宝钗和林黛玉比较,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贾母亲自出资为薛宝钗过生日,王夫人通过金钏之事更是对薛宝钗青眼有加;史湘云说再没有人能比得上宝姐姐。如此看来,宝钗真可谓一个完人,德才貌兼具,几乎没有任何缺点。 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宝钗最大的特点便是藏愚守拙,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很多人认为这是宝钗的圆滑、高明之处。本来嘛,薛宝钗于贾府而言也是一个寄居者,虽然花费用度自负,但毕竟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又怎能过于张扬呢? 薛宝钗沉稳内敛,除了性格因素,不可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在薛宝钗的身上还有一种浓浓的自卑感,只是我们轻易觉察不出来,这大概也是其行事低调的一个成因。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十分喜悦,游园饮宴,还说起了酒令。林黛玉因为刚刚看过《西厢记》一类的禁书,其中的词句便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其他人并未理会,只有宝钗留了心,悄悄地叫来黛玉,提醒她说了不该说的话,黛玉因此十分感激宝钗的教导,二人遂结为金兰之好。 薛宝钗告诉黛玉:“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尤其到了宋代以来,通过读书科举,成为平民跻身仕途的主要手段。清代因为是满清入关,骑马打下的江山,虽然注重武功骑射,但也注重与汉文化的融化,一贯以来尊重、重用读书人的风气并没有改变。 说起《红楼梦》各大家族的渊源,不仅仅身居高位,钟鸣鼎食,也都是书香门第,数代流芳。 李纨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贾家最重视教育,而且男女平等,女孩子们也和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字。林黛玉更是来自列侯之家,其父林如海便是从科举入第的。 薛宝钗虽然才学不输于众姐妹,但就家庭出身来说却低了一个段位,为皇商之女。家境殷实富足,终究没有当官做宰的底气。其兄长又不学无术,仕途无望,甚至生意也日渐凋零。薛宝钗是个早熟的女孩,她常为母亲分忧,也对自己家族的未来充满忧虑。因此薛宝钗说起“我的祖上也是读书人”的时候,颇有阿Q“祖上先前也阔过”的怀念和失落。但现实是薛宝钗无力改变的,只有对着渐落的夕阳回味红日初升的光芒了。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薛宝钗引以为骄傲的过往正是她对现状的自卑感的体现。薛宝钗正因为出身商贾之家,才会对祖上书香之属留恋不已,才会动不动就张口大谈学问。你会发现薛宝钗永远像一个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述学问,惜春作画如何安排,探春起诗社如何筹划,宝钗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探春理政的时候,宝钗谈到了朱子,道:“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的确,宝钗似乎是女孩子中最爱讲大道理,最好为人师的一个人了。诚然其的确有才华,学问渊博,但不能不说她时刻在标榜自家读书人出身的身份,并非庸俗的商贾。 现代作家亦舒认为:“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薛家的女孩活得太刻意了。邢岫烟戴了探春送的碧玉佩,薛宝钗马上反应过激,说你看我身上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可见薛宝钗不是没有,而是刻意地不去戴。薛宝钗的服饰装扮,以及卧室布置都十分素淡简单,连贾母都看不过眼。这样的安排除了暗示宝钗将来孤单冷清的命运,也凸显了其性格的刻意之处。连刘姥姥尚且说年轻的时候喜欢花粉的,小姑娘们又有谁不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呢? 薛宝钗的自卑是隐藏着的,在她豁达从容的人生中,始终怀着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