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说“夏天不要坐木头上,冬天不要坐石头上”,但是如果您真的只是从表面含义来理解这句话,那就太过于肤浅了,在本次弟子班的课程中,王静院长就提到了这句话,王静院长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话其实有三方面的含义: 1、从本意上理解: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里尤其是久置露天的木料,椅凳等,经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向外散发出湿热。此时我们要是坐在上面的话,容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而之所以说冬天的时候不能坐石头,那是因为石头本来就很凉,在冬天的时候更加冰冷,坐在石头上面就很可能凉气从屁股入内,如此一来轻则新陈代谢失调,重则会导致前列腺,尿道系统感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久坐在石头上很容易诱发一些风湿病、关节痛等症状。 因此有“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说法。 2、从养生方面理解:不宜大热速冷 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时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就会“乘凉而入”。 最好的方法是先将身上的汗擦干或待汗发散干之后再冲洗。 同样的道理,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冷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3、从调理层面理解:是调理阴寒属性疾病的好时机 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自然界如此,人体亦如此。此时人体顺应大自然,阳气浮越于外,阴气敛于内,所以此时胃痛、风湿性关节炎、鼻炎等多在冬季发生的寒性疾病大多隐而不发。 所以此时也正是这些疾病除根的好时机,一方面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另一方面借用拔罐、艾灸、泥灸、药浴等中医外治法祛除寒湿之邪,才可以将这些阴寒属性的“痼疾”根除。 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了。 |
|